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6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等重要指导思想。南京三校在课程发展实践探索中,一直追求“以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作为实践探索的重要途径。
  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就离不开对“学生”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关键在“适合”,它强调课程建设要有“对象意识”和“目标意识”。即符合小学生的发展实际,特别是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相匹配,使课程适合本校学生的发展。遵循这样的思想与理念,多年来,我校已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成果。但社会发展与受教育者个性化成长需要都对现代基础教育不断地提出了新要求,“回归本真”、“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等呼声都必将转化成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的新挑战。对此,南京三校希望能够以实验项目实现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推动。分析当前的试验环境,我校除了具备良好的研究传统以及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外,我们也受限于学制管理、质量监控管理、课程设置管理等制度,我们期望能够在适度突破制度的前提下,收获对“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更为深入而系统的认识。
  南京三校在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追求以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来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以适合课程为特色的整体性学校课程建设。这里所谈的“适合课程”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针对综合实践课程提出的一种创新性实施模式;另一方面它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在课程实践层面的具体化,是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推进,包括了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改革课时、改革学业等方面。具体来讲:
  一、改革“课程”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初步形成了我校课程建设的蓝图及课程结构。并提出了对三级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即落实建设国家课程、融合发展地方课程、创新开发校本课程。
  其中重点提出了“2-1-2-1”的学程模式及“适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一方式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南京三校的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学习实际。以常规课时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局限在30-3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很难真正展开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充分研究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每个学期连续4个多月的学习历程中,学生不可能总保持一成不变的学习状态。他们需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调整。因此我们想到要打破内容、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适合”来划分学生的学程,简称“2-1-2-1”模式,称为“适合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综合实践性的学习。
  二、改革“课堂”
  在适合课程结构中,基础性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仍是课堂。而课堂的质量将直接反应教育教学的深度与成效。伴随课程改革,现代教育观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观走向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观,课堂文化也越来越向“儿童发展本位”回归。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需求,为他们创造发展的舞台。这需要我们牢固树立“适合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所谓“适合”,是指要有“对象意识”和“目标意识”。
  其中“对象意识”是指,课堂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发展实际,特别是身心发展水平,做到按教育规律育人。所谓“目标意识”是指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相匹配,使教学方式的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发展,避免方式活化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南京三校逐步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并通过课程实施不断地使之更丰富、更系统,构建起“实”与“活”的课堂文化。其特点具体表现为,实在以学定教,活在顺学而导,体现了课堂文化的生本性;实在调动主体,活在互动生成,体现了课堂文化的生命性;实在全人发展,活在学有所长,体现了课堂文化的价值性。
  三、改革“课时”
  在学校课程整体性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注重读透课程理念,构建新的教学价值观;注重读透学生发展,建立以个性质量为中心的学生观。经和平区教育局初教科和教研室批准,早在课改初期,我们就进行了南京三校课时调整的实践探索。主要是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及心理特点将每节课的时间缩短,课时数量略有增加。这样就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发展特长,同时也必然向教师提出了提高教学效率的要求。我们具体做法包括:
  将原来的每天6节40分钟的大课,调整为每天7节。前三节课为35分钟,主要进行语文、数学的教学,后四节为30分钟,进行其它学科的教学。这样课时的总量没有超过国家的总课时量,并确保各门国家课程开齐开足。
  每天保证语文、数学、体育课各一节课,同时每周4天有英语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创造了时空保障,确保了基础性及核心学科的教学质量。其中,每天安排的晨练、课间操、体育课及下午班级快乐健身保障了学生每天健身1小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我们结合寄宿学校的特点,每天安排了自习时间,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拓展时空。安排了兴趣小组、专业队等活动,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促进个性发展。
  正是由于课时的改革由此也引出了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无效劳动,即对课堂的改革。因此,课时改革也成为了学校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适合课程”是我校在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新思路与新作法。它包含了课程内容、课程进程、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多个层面,有效带动了学校课程的整体性推进。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推进“适合课程”的系统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评价研究,通过科学测量评估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总之,我们将努力通过对“适合课程”的不断研究與探索,向着“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向不断迈进!
其他文献
1病历摘要患者男,39岁,农民.因发热10天,双下肢瘫痪,尿便困难2天,于2000年7月10日入院.10天前,患者因淋雨受凉后发热,当时体温38.5℃,鼻不通气,流清水鼻涕,嗓子痛,咳嗽,吐白
<正> 针灸治疗肱骨内上髁炎 肱骨内上髁炎是由于前臂屈肌群、尺侧肱骨附着部的损伤而引起的,又称尺侧屈腕肌起始部损伤。 肱骨内上髁位于肱骨下段尺侧,有尺侧副韧带,将肱骨与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high-frequency ultrasound,HFUS)对下肢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imities,VTL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0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疑
【摘要】象棋又被称为中国象棋,是我国较早的一种益智游戏。象棋是一种两个人对战的游戏,并且对弈只需一副棋、一张棋盘不拘材质,在哪里都能下,十分方便。该游戏也十分考验人的耐力和智力,需要不停的思考。作为一项智力运动象棋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学校则是象棋普及以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本文在象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象棋对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以及对学校应如何寓棋于教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高原人群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75例长期在高原生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给予综合治疗和随访。结果患者1年后的治愈率
病例 男,34岁,因"反复腹痛、腹泻4年,加重伴发热6月"于2010年8月入院消化科。入院前长期诊断炎症性肠病,予以静脉激素及口服美沙拉嗪等治疗有效。此次腹痛、腹泻复发,就诊我院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SHCC)进行射频消融(RFA)及经皮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T)。98例病人随机分为RFA
【摘 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构建求知氛围;呈现过程,拓展思维能力;实时反馈,提高课堂实效;拓展延伸,增强应用意识,课堂教学得以优化、高效。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效课堂;创新;反馈;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03-01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在某个时期也需接受胰岛素治疗,因廿,
【正】 我们鞍湖镇设有21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为28190人。近三年来,我们分别推行了“福利、大病风险结合型”、“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三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