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培育工匠精神的探讨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為了跟上“工业4.0”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需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只有转变观念,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加强校园“匠心”文化建设,积极创设、搭建平台,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匠,甚至是“大国工匠”。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改革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三个课堂’建设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融合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CZY035)的阶段性成果。
  为应对“工业4.0”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在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德国、日本与美国这些制造业强国,都注重将职业技术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离不开大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在高职院校三年时间内尽可能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向工匠的转变,对学校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担负起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一、高职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第一,丰富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高职院校承担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神圣使命。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办学理念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
  第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科学认知,积极练就工匠技艺,将有效提高高职毕业生的附加值,拓展其职业生涯空间,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高职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应有的价值理念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近年来,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了专业技能抽查考试。但高职院校仅仅应对抽查还远远不够,应摒弃一切守旧的观念,树立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职业教育领域。相应地,高职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锤炼技艺,把握一种技能甚至是技艺,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变成行动上的自觉,进而内化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功利主义者。
  2.树立全程育人的理念
  德国、日本和美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全程育人的理念。我国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把培养工匠精神渗透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融入治校方略和价值导向,把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体系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考核方式方法上。
  3.树立传承与创新的理念
  任何技艺的习得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师徒相授”或“子承父业”。工匠精神不是一味的传承,其中还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思想。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工匠精神作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作为引领,着力培养学生发现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技术技能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光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还应培养学生敏锐创意、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三、高职院校加强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德国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学生需要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进行实践。校企通过双元制实现双赢。我国高职教育中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个别高职院校观念陈旧,或者基于办学成本或学生安全的考虑,部分专业没有将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无法通过实习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顶岗实习岗位存在专业不对口,管理松散等问题。部分专业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未突出实践教学。同时,企业也没有与职业院校达成培育工匠精神的合作模式,双赢的机制没有形成。而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后,企业提供专业的师傅,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深入企业,与一线的技术工人共同劳动,能切身感受企业的生产规范、质量管理,强化精益求精的意识。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多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的。只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计划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如果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就容易陷入空洞,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技能难以提高。教师带领学生在实习工厂或企业现场,身临其境,亲身实践,感受真实的氛围,切身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作为自己从业的坚定信念。
  3.加强校园“匠心”文化建设
  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内化的过程。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宝贵的工匠文化资源,加强“匠心”文化建设,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打造职场化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熏陶。另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是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自觉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工匠、尊崇手艺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此外,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定期在校内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技能竞赛节,既开拓师生视野,了解前沿技术,又引领师生崇尚荣誉、追求卓越。校园技能竞赛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学校还应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大力表彰优秀选手及指导老师,让技能的价值得到彰显。
  4.创建学徒制、导师制下的工作室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旧时代的手艺传承大多是手把手地教,凭借口耳相传,未用文字记录。师傅在向徒弟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与坚持的精神。所以,言传身教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束缚与障碍,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导师制,某些专业建立起相关的工作室。选拔德艺双馨的导师担当师傅,不仅传授给学生技术,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通过口传心授端正学生的从业态度。学生同时也是徒弟,师生共同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大师级的工匠开设讲座或者选修课,对在校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
  今天,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现代职业院校软实力的象征。然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单靠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持续努力。例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引领和监管;学校要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企业和学校要携手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方可实现双赢等。所以,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并形成合力,才能培育真正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2]刘敬霞,乔永庆.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现代化,2016(24).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该书所选编的是用美丽的语言说出来的美丽思想;通过这美丽的语言,可以体味到思想的美丽。这样的作品,不光是内定和形式上给人以美感,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机勃勃的一股文气
在深化出版业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提出产业链的闻题,加深对它的理解,进而找到前进方向的话,中国书业的改革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行业中,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分析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意义入手,阐述了信
抚摸着散发着书香的新版《红楼梦》,回想着三次校注过程,在感慨时光流逝之速的同时,更感慨红学所诸位专家学者对读者、对红学的一份责任感,他们在三次校订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益
2015年8月,中國代表团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了4金6银3铜的好成绩,让世界对中国的青年技工刮目相看。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职业教育的开展却比发达国家起步要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还较落后。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高于国内标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选手的参赛经验、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和国内企业参与程度方面都存在差距。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突破性成绩,在举国欢呼的同时,也不免引发职教工作者对我
高校教师肩负着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推动先进生产力、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崇高使命,其职业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力量.所以,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高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媒体的参与必将更加积极主动,涉及的问题也会更复杂敏感,我们的思考也应继续深入,充分发挥媒体在体制性重大公共政策构建过程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的问题,本文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一体化分段培养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3+2”为例,介绍了双方共同探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
虽然不能仅仅依靠设立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来提高国民阅读率,但通过节庆的方式可以唤起国民阅读的仪式感。应该说,“国家阅读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有利于帮助唤醒民众的阅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