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也就是说,数学本身具有内在的文化价值,教学要依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这种文化价值有效地渗透于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动力。
一、创设有效情境,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的起点是问题,是学生内需的问题;而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注意,搭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用3根、5根、6根等小棒摆出任意的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教师直接快速判断出其是否是3的倍数并说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了本课内容就明白了……这种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隐含着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他们创设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为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提供良好的场景,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过程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也可以为数学教学创设有效的情境。校园内充满数学韵味并富有艺术美感的各种几何造型建筑、组合图形花坛、数学图案装饰,班级内的数学角、数学手抄报、数学家的名人名言,学校组织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数学文化沙龙等,都有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着数学文化的点点滴滴。
二、融入背景知识,丰富数学文化
数学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历史的、社会的背景,数学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挖掘课程资源,融入相关的背景知识,丰富数学文化。
课本上时常出现的“你知道吗”“探索与实践”等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相关背景知识,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拓展了数学文化的外延。数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充满着新奇、探索与创造,等待着我们深入地去挖掘,去研究,去开发。
三、跨越学科界限,感悟数学文化
知识无国别,科学无界限。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数学科中闪烁着其他学科和人类智慧的光芒,其他学科也隐含着数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教学时可以大胆跨越学科界限,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内涵,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可设计如下发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将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722÷38;16×121;130÷26;99×19;1210÷22;6×317。短文: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年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年他前往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18年 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终年 岁。
以上练习,将6道试题的答案(19,1936,5,1881,55,1902)与介绍鲁迅生平的短文惟妙惟肖地结合起来,既达到了强化计算训练的目的,又巩固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既进行了多余数据习题(5个空格6个答案)的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猜想、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扎实,数学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人类生活中的数学、宇宙中的自然现象所反映的数学规律与原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感悟其中的数学文化。
四、挖掘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文化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数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抽象性,数学课“要做到以知怡情(有别于语文教学的“以情引知”),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的品位。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如下设计。出示数学日记《称猫》:冬冬想称一称家里的小猫有多重,他把小猫放进篮子,可还没来得及上秤,小猫就“喵”的一声跑走了……终于,冬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小猫抱在怀里先过秤,再称一下自己的体重,把两次结果相减就是小猫的重量……这时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听完这则日记,你有什么想法?冬冬称猫时遇到难题,但他把生活中的难题怎么样了?(转化为一个简单的减法题。)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知道吗,你们已经运用了数学家们常用的思维方法——转化法,说说你对转化法是怎样理解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在数学学习与活动过程中,有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朴实无华的探索经历,有渴望揭示知识奥秘的强烈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挖掘、提炼、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要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外化数学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力,让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亲近数学、欣赏数学,让课堂因数学文化而精彩,让数学文化真正成为人人都乐于品尝的“心灵鸡汤”。
一、创设有效情境,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的起点是问题,是学生内需的问题;而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注意,搭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用3根、5根、6根等小棒摆出任意的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教师直接快速判断出其是否是3的倍数并说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了本课内容就明白了……这种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隐含着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他们创设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为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提供良好的场景,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过程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也可以为数学教学创设有效的情境。校园内充满数学韵味并富有艺术美感的各种几何造型建筑、组合图形花坛、数学图案装饰,班级内的数学角、数学手抄报、数学家的名人名言,学校组织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数学文化沙龙等,都有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着数学文化的点点滴滴。
二、融入背景知识,丰富数学文化
数学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历史的、社会的背景,数学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挖掘课程资源,融入相关的背景知识,丰富数学文化。
课本上时常出现的“你知道吗”“探索与实践”等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相关背景知识,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拓展了数学文化的外延。数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充满着新奇、探索与创造,等待着我们深入地去挖掘,去研究,去开发。
三、跨越学科界限,感悟数学文化
知识无国别,科学无界限。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数学科中闪烁着其他学科和人类智慧的光芒,其他学科也隐含着数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教学时可以大胆跨越学科界限,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内涵,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可设计如下发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将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722÷38;16×121;130÷26;99×19;1210÷22;6×317。短文: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年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年他前往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18年 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终年 岁。
以上练习,将6道试题的答案(19,1936,5,1881,55,1902)与介绍鲁迅生平的短文惟妙惟肖地结合起来,既达到了强化计算训练的目的,又巩固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既进行了多余数据习题(5个空格6个答案)的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猜想、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扎实,数学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人类生活中的数学、宇宙中的自然现象所反映的数学规律与原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感悟其中的数学文化。
四、挖掘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文化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数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抽象性,数学课“要做到以知怡情(有别于语文教学的“以情引知”),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的品位。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如下设计。出示数学日记《称猫》:冬冬想称一称家里的小猫有多重,他把小猫放进篮子,可还没来得及上秤,小猫就“喵”的一声跑走了……终于,冬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小猫抱在怀里先过秤,再称一下自己的体重,把两次结果相减就是小猫的重量……这时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听完这则日记,你有什么想法?冬冬称猫时遇到难题,但他把生活中的难题怎么样了?(转化为一个简单的减法题。)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知道吗,你们已经运用了数学家们常用的思维方法——转化法,说说你对转化法是怎样理解的?……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在数学学习与活动过程中,有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朴实无华的探索经历,有渴望揭示知识奥秘的强烈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挖掘、提炼、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要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外化数学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力,让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亲近数学、欣赏数学,让课堂因数学文化而精彩,让数学文化真正成为人人都乐于品尝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