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项目式学习是从真实情境出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基于真实的时政热点设置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和评价,为妥善解决我国海洋争端提出建议。学生在解决该项目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和强化自身优势进行深度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海洋国情,关注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引发其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认同感,培养国家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也有助于探索项目式学习的有效策略,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国家安全;主权意识
一、项目式学习概述
项目式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3]。其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一般包括“确定主题、制定目标、分解问题、任务探究、成果展示、评估总结”几个环节[4-7]。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项目式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体验和生成,即从问题提出开始,学生就在真实的体验中制定任务、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生成知识,获得经验;此外,教师在项目设计和推进的过程中也能生成对项目式学习设计的认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教学设计主要强调情境主题“真”,突出任务探究“活”,讲究评价方式“全”,注重学习成果“多”。即要所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生活,又要使学习在真实体验中发生,力求创设课堂灵动、智慧碰撞、小组协作、成果丰富的学习探究环境[8]。
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被提及,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却很少。一是由于项目式学习所占课时较多,会影响正常课程进度;二是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性要求较高,而学生已经习惯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主动去学习探究;三是项目式学习需要资料多、操作环节多,不好实施,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基于此,本文运用项目式学习的原理和框架,结合课标内容要求对“发展战略与国家权益”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对项目式学习理论进行实践,并针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项目准备阶段
1.确定项目学习主题
(1)本单元共涉及三条课标内容要求,课标分析如下。①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指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层面的建设项目,如主体功能区建设、海洋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其中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总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以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利用不同类型、尺度的专题地图综合分析其地理背景。②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海洋权益指国家管辖海域内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产生的权利和由此产生的利益。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海上安全权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四是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等。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即在真实情境中,说明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③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本条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本单元重点关注南海诸岛,不涉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必须走向海洋。因此,本单元选取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作为教学重点,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通过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权益,培养学生的主权意识和爱国情感。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并体会到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在国家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从意识层面来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家主权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海洋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战略和安全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在湘教版地理新教材的探究(P102)中提到,当代青少年在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等意识上表现较好,但在海洋安全、海洋国土、海洋政策等意识上表现相对薄弱。《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显示,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偏低,海洋意识总体偏弱,普通居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不够。从知识层面来说,“发展战略和国家权益”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借助案例研究或绘制示意图等方式辅助其发现知识,理解概念。从能力层面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但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和学法的指导。
2.制定项目学习目标
通过课标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如下:明确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出的地理背景,分析我国的海洋权益及意义,说明南海诸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滲透主权意识。
3.确定项目实施流程
本单元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设置单元学习任务为“设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该设计围绕2014年5月6日菲律宾扣押中国渔民事件展开。在该情境中,学生首先了解国情、明确立场,然后制定计划、搜集证据,最后整理资料、明确证据。通过任务探究,最终形成一份“解救渔民行动方案”,为政府能够顺利解救被困渔民建言献策。项目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三、项目实施阶段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东南亚部分国家侵占南海岛礁示意图(图略)”,结合“中国南海争端大事件”的图表资料(图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发生在中国的哪个海域?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如何深入探究这些问题?
2.发现问题
结合南海争端中的时政热点,发现问题:2014年5月6日,“琼琼海09063”“琼琼海03168”两艘渔船在南沙半月礁遭遇菲律宾武装船只拦截。“琼琼海03168”渔船成功撤离,另一艘渔船及11名渔民被扣留。“1997年以来,菲海军在黄岩岛扣押了好几批中国渔民,都以“非法入境”“非法捕捞”等莫须有罪名将他们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渔民们大都经历了漫长的司法过程,甚至是铁窗之苦,其间所受的折磨一言难尽”[9]。
学生阅读2014年5月6日菲律宾扣押中国渔民事件材料,主动发现问题,例如:如何解救被困渔民?是武力解决还是和平谈判?和平谈判需要哪些资料?中国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权益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结合本单元的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设置驱动问题,形成本单元的探究任务(图2)。通过任务导引,循序渐进,不断地发现知识、表达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关键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主权意识。
任务一:了解国情,明确立场
【一课一问】为何海洋争端不断?
【学习目标】能够从专题地图中准确提取信息,了解我国海洋国情及海洋争端不断出现的原因,归纳总结“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地理背景及意义,培养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辩论“中国立场”,树立正确价值观,渗透主权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为何做——了解海洋国情,明确中国立场
本内容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首先发现问题“为何海洋争端不断,争的是什么”,然后学习小组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多种资源,结合身边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海洋的价值以及海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作成PPT或撰写成小论文、研究报告等,运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探究和解决的过程,进行深度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分享课中,每个小组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展示海洋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其他同学,在聆听的同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报告分享,背景初探
【资源支持】
自然专题地图:中国疆域图、海岸线图、气候图、主要资源分布图等(图略)
人文专题地图:中国海洋产值图、人口城市分布图、交通分布图等(图略)
【报告分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经济、军事、科研和生态价值四个方面汇报海洋国情,并举例说明,完成海洋价值小卡片(表1)。
通过此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辩证思考、归纳总结海洋带来的价值和灾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海洋带来这么多价值,我们应进行海洋开发,那么海洋在开发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归纳如表2所示。
【导图归纳】
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和课上小组分享,学生已经对我国的海洋国情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此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我国海洋国情。
?学生活动:辩证思考,深入探索(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地理背景和意义)
海洋给人类带来了海洋资源,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军事价值,但是海洋在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经济、生态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
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将“建设海洋强国”视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课前组织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收集建设海洋强国相关举措的资料和图片。请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绘制思维导图总结主要举措和意义,如图3,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分析时事,自觉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请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
圖3 举措和意义的思维导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思维导图总结要点,并能从多个角度归纳总结“建设海洋强国”提出的地理背景及意义,培养信息提取、归纳总结的能力。展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和成果,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生活动:立足国情,明确立场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我国海洋国情。那么,在这样的国情下,南海屡次发生争端,为什么总是发生在中菲和中越之间?这和南海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何关系?对于这次事件,中国应保持什么立场?是武装斗争还是妥善沟通解决问题?
通过此环节了解南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南海争端屡次出现的地理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最后,小组合作、畅所欲言,讨论中国应持有的立场,然后派代表声明本组立场。最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立场(图4)。
选出最佳立场后,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立场的讲话,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中国对于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基本立场: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南海争议应该通过双方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让学生认识到在面临任何冲突时,应采取的方法和态度,立德树人。 【板书】如图5所示。
【课后思考】如何解救被困渔民?渔民究竟能够在哪些范围内捕鱼?我国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的权益?请制定解救计划,下节课汇报。
任务二:制定计划,搜集证据
【一课一问】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的权益?
【学习目标】通过设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合作绘制西沙群岛边界图,明确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不同海域的概念及范围,能够分析各国对于不同海域管辖权的异同,理解我国海洋权益及其意义,提高地理实践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課:如何做——制定解救计划,搜集历史证据
【学习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南海争议应该通过双方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那么应如何谈判,谈判时需要哪些证据来证明渔民没有侵犯他国权益?
学生活动:制定计划,组织营救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南海地图,找出冲突地点。思考:渔民在此捕捞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权益?如何解救渔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搜集的南海相关资料,分析争端出现的原因,并设计解救渔民的方案,思考解救渔民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
通过讨论和设计方案,学生基本能讨论出,营救渔民需要历史记录或地图、地理位置和海洋权益三方面资料。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历史探索,搜集证据
学生课下搜集“中国南海网”的历史资料(http://www.thesouthchinasea.org.cn/docs.html),包括历史记载、地图资料、国外记载、民国档案和考古发现等。据历史记载,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中国最早并持续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中国最早开始并持续对南海诸岛进行管理。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南海诸岛的官方记载和书刊报纸;民国时期档案中也有很多对于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管理。
学生查阅资料,提取信息,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南海诸岛的认识,了解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并能结合资料说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从而坚定地认同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中国对其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地理阅读能力。
第3课:做什么——学习海洋公约,明确海洋权益
学生活动:学习公约,划分海域
学生课后学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概念、划分方法以及各国在不同海域所拥有的权益。首先明确什么是领海基线,一般用直线领海基线等方法确定。其次,在确定领海基线的基础上,建立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的基本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制作地理模型、绘制海域划分图,并能辨析中国在不同海域所拥有的权益。
1.制作海域划分地理模型
依据文字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制作海域划分的地理模型,标注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等的位置,并进行展示。在模型制作的前期,让学生明确制作模型的目的并设计方案;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模型,并将文字资料进行转换,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模型总结阶段,学生学会绘制示意图表示几者之间的关系,反思学习过程,并能够用实验结果完成相关地理任务。
文字材料:①领海基线通常是沿海国的大潮低潮线。但在一些海岸线曲折的地方,或者海岸附近有一系列岛屿时,允许使用直线基线的划分方式,即在各海岸或岛屿确定各适当点,以直线连接这些点,划定基线。②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所有水域及水道。③领海为基线以外12海里以内的海域。④毗连区为领海基线以外24海里的海域。⑤专属经济区为领海基线以外200海里以内的海域。⑥各国内水、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为公海。
2.绘制海域划分示意图
引导学生绘制海域划分示意图,进一步巩固知识。
3.绘制西沙群岛边界图
基于上一环节,出示西沙群岛领海基点(已公布),引导学生在底图上用直线法绘制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标示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等不同海域的边界。通过绘制西沙群岛边界图,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生活动:案例剖析,明确权益
学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不同海域划分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提问:我国在不同海域享有的海洋权益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首先阅读文字材料,明确我国在不同海域的海洋权益,并进行连线(图6)。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在内水和领海拥有排他的主权,在专属经济区有管辖权,海洋权益随着海域向外延伸变得越来越小,逐级递减。同时也树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寸土不让的国土思想和寸海必争的海洋观念。如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我国有哪些行动?请学生读表3中的事件材料,根据示例,提取关键词,说出其中体现的中国的海洋权益。
此环节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为维护南海权益所做的努力,学生在此环节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海洋权益的含义,培养主权意识。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综合思维。
?学生活动:撰写声明,维护权益
学生参考外交部公开发表的文件,课后分组撰写《中国关于在南海的海洋权益的声明》。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小组讨论声明撰写需要包含的内容,进行试撰写;然后参照外交部发表的文件,思考异同点,进行修正。
学生通过声明试撰写、对照反思并修正的过程,培养了综合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根据示例,提升了文字表达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地理视角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
【板书】如图7所示。 任务三:梳理证据,建言献策
第4课:怎么做?——整理证据资料,提出解救建议
【学习目标】通过证据梳理,学生结合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提升资料分析、辩证思考、归纳总结、知识表达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看待国家大事,培养主权意识。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整理资料,明晰证据
表明立场:南海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中国主权。我国渔民在我国管辖海域正常出海作业,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菲方无权扣押,请立即释放我国渔民!
出示证据:历史依据(相关典籍、地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半月礁地图》等。
学生活动:撰写方案,献计献策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获得大量资料,結合可能面临的问题,撰写一份“解救渔民行动方案”,为顺利解救渔民提出对策。
学生活动:辽宁“舰”证,海洋强军(感悟提升)
“海权兴,国运兴;海权强,国家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不断出现的海洋争端问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被提出,中国回归“海洋时代”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中国海军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提高自身战斗力,全力吹响了“强军梦”的号角!
案例材料1:辽宁舰远洋巡航
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人民海军辽宁舰等组成的航母编队,首次完成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
案例材料2:辽宁舰、山东舰共庆祖国华诞(图略)。
案例材料3:南沙四代高脚屋的变迁见证人民海军沧桑巨变(图8~图11)。
思考问题:我国为何要组建辽宁舰、山东舰等航母编队?为何要进行远洋巡航?南海四代高脚屋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展示我国航母和四代高脚屋图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强国先强军。四代高脚屋不仅说明了建筑更加坚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从不改变的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海洋主权意识,树立坚决守护这片蔚蓝国土的决心。
四、项目评价阶段
第5课: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项目式学习是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以产品形式结束,因此,项目式学习的重点是产生有意义的“产品”。“产品”形式多样,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以本单元设计为例,其最终的“有形产品”即解救渔民行动的方案,包括营救方案、所需证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无形产品”即通过任务探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捍卫我国海洋权益的决心和认同感等情感方面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到终身学习中。依据项目式学习的“产品”,评价学生的知识获得程度、思维的完整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等。
【学习目标】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利用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如自评、互评和师评,评价表如表4所示。利用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成果并进行修正和完善。
【学习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用多种方式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并利用评价量表(表4)对学生个人及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五、单元评测
本单元评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过程对其进行表现性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观察其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自评或他评;另一方面是基于知识能力的总结性评价,即在完成任务后,教师提供相似的案例资料,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测试其对单元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学生学习方向。本单元的评测选取相似的钓鱼岛争端案例,请学生课后搜集资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主权不可侵犯。
单元评测:请搜集资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主权不容侵犯。
作业呈现形式:小论文、声明、PPT均可。
六、项目总结与反思
本节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对各版本的教材进行知识点整合,基于南海争端案例创设情境,通过“设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搜集资料,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成果展示和评价,妥善解决了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增强了国家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学习并深度探究,培养了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育了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本项目学习也初步探索了项目式单元学习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选题要有针对性,从小处着手
要充分依据课标和学情,针对性地选择较为典型、新颖的题目。如本单元教学设计从小处着手,以2014年5月6日菲律宾扣押中国渔民事件为背景,引导学生设计营救方案。在其中渗透我国主权不容侵犯的意识,“小切口讲大道理”。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任务要有逻辑性,难度适宜
和常规课堂主要讲授知识点不同,项目式学习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以任务驱动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整个项目的环节设置要有逻辑性,结构应合理、完整。除此之外,要把握好任务设计的难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本单元教学设计以总任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为引领,下设三个分任务“为何海洋争端不断”“中国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权益”“提出解救被困渔民的建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设计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身优势去解决问题,培养地理实践力。
3.活动要有目的性,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养为基、课标为本、目标为导向设置学生活动,重视小组合作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本单元教学设计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导图归纳总结、成果展示等活动,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必备知识,锻炼了资料搜集、绘图示意、导图归纳和探究创新等关键能力,培养了主权意识和地理核心素养,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评价要重过程性,贯穿项目始终
项目式学习通过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总结、批判等高阶思维。因此,对于项目式学习不仅要考评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朱亚超.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与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J].试题研究,2019(03):31-32.
[2] 刘绮.关于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宣传项目》为例[J].中学课程引导(教师教备),2020(02):59-60.
[3] 唐树雪.常规课堂下中学地理项目式教学的探讨与分析[J].科技风, 2020(22):69,74.
[4] 赵文栋,陈亚颦.具身认知视角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单元活动设计——以普达措国家公园尼汝村项目式考察活动为例[J].地理教学, 2020(20):34-36.
[5] 田甜.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6] 彭海云.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美国农业专业化”为例[J].地理教育, 2020(11):41-43.
[7] 虞冬琴,郭中领.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地球的运动”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9(14):235.
[8] 唐文红.PBL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9(08):7-9.
[9] 菲律宾侵占黄岩岛过程[EB/OL].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7VRS5VUG0014L3C.html,2012-04-24.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国家安全;主权意识
一、项目式学习概述
项目式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3]。其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一般包括“确定主题、制定目标、分解问题、任务探究、成果展示、评估总结”几个环节[4-7]。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项目式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体验和生成,即从问题提出开始,学生就在真实的体验中制定任务、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生成知识,获得经验;此外,教师在项目设计和推进的过程中也能生成对项目式学习设计的认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教学设计主要强调情境主题“真”,突出任务探究“活”,讲究评价方式“全”,注重学习成果“多”。即要所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生活,又要使学习在真实体验中发生,力求创设课堂灵动、智慧碰撞、小组协作、成果丰富的学习探究环境[8]。
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被提及,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却很少。一是由于项目式学习所占课时较多,会影响正常课程进度;二是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性要求较高,而学生已经习惯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主动去学习探究;三是项目式学习需要资料多、操作环节多,不好实施,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基于此,本文运用项目式学习的原理和框架,结合课标内容要求对“发展战略与国家权益”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对项目式学习理论进行实践,并针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二、项目准备阶段
1.确定项目学习主题
(1)本单元共涉及三条课标内容要求,课标分析如下。①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指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层面的建设项目,如主体功能区建设、海洋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其中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总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以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利用不同类型、尺度的专题地图综合分析其地理背景。②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海洋权益指国家管辖海域内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产生的权利和由此产生的利益。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海上安全权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四是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等。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即在真实情境中,说明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③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本条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资料,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本单元重点关注南海诸岛,不涉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必须走向海洋。因此,本单元选取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作为教学重点,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通过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权益,培养学生的主权意识和爱国情感。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并体会到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在国家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从意识层面来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家主权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海洋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战略和安全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在湘教版地理新教材的探究(P102)中提到,当代青少年在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等意识上表现较好,但在海洋安全、海洋国土、海洋政策等意识上表现相对薄弱。《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显示,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偏低,海洋意识总体偏弱,普通居民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不够。从知识层面来说,“发展战略和国家权益”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借助案例研究或绘制示意图等方式辅助其发现知识,理解概念。从能力层面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但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和学法的指导。
2.制定项目学习目标
通过课标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如下:明确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出的地理背景,分析我国的海洋权益及意义,说明南海诸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滲透主权意识。
3.确定项目实施流程
本单元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设置单元学习任务为“设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该设计围绕2014年5月6日菲律宾扣押中国渔民事件展开。在该情境中,学生首先了解国情、明确立场,然后制定计划、搜集证据,最后整理资料、明确证据。通过任务探究,最终形成一份“解救渔民行动方案”,为政府能够顺利解救被困渔民建言献策。项目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三、项目实施阶段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东南亚部分国家侵占南海岛礁示意图(图略)”,结合“中国南海争端大事件”的图表资料(图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发生在中国的哪个海域?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如何深入探究这些问题?
2.发现问题
结合南海争端中的时政热点,发现问题:2014年5月6日,“琼琼海09063”“琼琼海03168”两艘渔船在南沙半月礁遭遇菲律宾武装船只拦截。“琼琼海03168”渔船成功撤离,另一艘渔船及11名渔民被扣留。“1997年以来,菲海军在黄岩岛扣押了好几批中国渔民,都以“非法入境”“非法捕捞”等莫须有罪名将他们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渔民们大都经历了漫长的司法过程,甚至是铁窗之苦,其间所受的折磨一言难尽”[9]。
学生阅读2014年5月6日菲律宾扣押中国渔民事件材料,主动发现问题,例如:如何解救被困渔民?是武力解决还是和平谈判?和平谈判需要哪些资料?中国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权益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结合本单元的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设置驱动问题,形成本单元的探究任务(图2)。通过任务导引,循序渐进,不断地发现知识、表达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关键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主权意识。
任务一:了解国情,明确立场
【一课一问】为何海洋争端不断?
【学习目标】能够从专题地图中准确提取信息,了解我国海洋国情及海洋争端不断出现的原因,归纳总结“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地理背景及意义,培养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辩论“中国立场”,树立正确价值观,渗透主权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为何做——了解海洋国情,明确中国立场
本内容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首先发现问题“为何海洋争端不断,争的是什么”,然后学习小组借助网络、图书馆等多种资源,结合身边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海洋的价值以及海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作成PPT或撰写成小论文、研究报告等,运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探究和解决的过程,进行深度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分享课中,每个小组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展示海洋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其他同学,在聆听的同时做好记录,最后全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报告分享,背景初探
【资源支持】
自然专题地图:中国疆域图、海岸线图、气候图、主要资源分布图等(图略)
人文专题地图:中国海洋产值图、人口城市分布图、交通分布图等(图略)
【报告分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经济、军事、科研和生态价值四个方面汇报海洋国情,并举例说明,完成海洋价值小卡片(表1)。
通过此活动,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辩证思考、归纳总结海洋带来的价值和灾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海洋带来这么多价值,我们应进行海洋开发,那么海洋在开发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归纳如表2所示。
【导图归纳】
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和课上小组分享,学生已经对我国的海洋国情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此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我国海洋国情。
?学生活动:辩证思考,深入探索(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地理背景和意义)
海洋给人类带来了海洋资源,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军事价值,但是海洋在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经济、生态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
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将“建设海洋强国”视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课前组织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收集建设海洋强国相关举措的资料和图片。请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绘制思维导图总结主要举措和意义,如图3,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分析时事,自觉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请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及意义 ]
圖3 举措和意义的思维导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思维导图总结要点,并能从多个角度归纳总结“建设海洋强国”提出的地理背景及意义,培养信息提取、归纳总结的能力。展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和成果,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生活动:立足国情,明确立场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我国海洋国情。那么,在这样的国情下,南海屡次发生争端,为什么总是发生在中菲和中越之间?这和南海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何关系?对于这次事件,中国应保持什么立场?是武装斗争还是妥善沟通解决问题?
通过此环节了解南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南海争端屡次出现的地理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最后,小组合作、畅所欲言,讨论中国应持有的立场,然后派代表声明本组立场。最后,全班投票选出最佳立场(图4)。
选出最佳立场后,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立场的讲话,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是明确的、一贯的,中国对于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基本立场: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南海争议应该通过双方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决心;让学生认识到在面临任何冲突时,应采取的方法和态度,立德树人。 【板书】如图5所示。
【课后思考】如何解救被困渔民?渔民究竟能够在哪些范围内捕鱼?我国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的权益?请制定解救计划,下节课汇报。
任务二:制定计划,搜集证据
【一课一问】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的权益?
【学习目标】通过设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合作绘制西沙群岛边界图,明确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不同海域的概念及范围,能够分析各国对于不同海域管辖权的异同,理解我国海洋权益及其意义,提高地理实践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課:如何做——制定解救计划,搜集历史证据
【学习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南海争议应该通过双方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那么应如何谈判,谈判时需要哪些证据来证明渔民没有侵犯他国权益?
学生活动:制定计划,组织营救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南海地图,找出冲突地点。思考:渔民在此捕捞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权益?如何解救渔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搜集的南海相关资料,分析争端出现的原因,并设计解救渔民的方案,思考解救渔民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
通过讨论和设计方案,学生基本能讨论出,营救渔民需要历史记录或地图、地理位置和海洋权益三方面资料。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历史探索,搜集证据
学生课下搜集“中国南海网”的历史资料(http://www.thesouthchinasea.org.cn/docs.html),包括历史记载、地图资料、国外记载、民国档案和考古发现等。据历史记载,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中国最早并持续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中国最早开始并持续对南海诸岛进行管理。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南海诸岛的官方记载和书刊报纸;民国时期档案中也有很多对于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管理。
学生查阅资料,提取信息,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南海诸岛的认识,了解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并能结合资料说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从而坚定地认同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中国对其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地理阅读能力。
第3课:做什么——学习海洋公约,明确海洋权益
学生活动:学习公约,划分海域
学生课后学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概念、划分方法以及各国在不同海域所拥有的权益。首先明确什么是领海基线,一般用直线领海基线等方法确定。其次,在确定领海基线的基础上,建立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的基本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制作地理模型、绘制海域划分图,并能辨析中国在不同海域所拥有的权益。
1.制作海域划分地理模型
依据文字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制作海域划分的地理模型,标注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等的位置,并进行展示。在模型制作的前期,让学生明确制作模型的目的并设计方案;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模型,并将文字资料进行转换,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模型总结阶段,学生学会绘制示意图表示几者之间的关系,反思学习过程,并能够用实验结果完成相关地理任务。
文字材料:①领海基线通常是沿海国的大潮低潮线。但在一些海岸线曲折的地方,或者海岸附近有一系列岛屿时,允许使用直线基线的划分方式,即在各海岸或岛屿确定各适当点,以直线连接这些点,划定基线。②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所有水域及水道。③领海为基线以外12海里以内的海域。④毗连区为领海基线以外24海里的海域。⑤专属经济区为领海基线以外200海里以内的海域。⑥各国内水、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为公海。
2.绘制海域划分示意图
引导学生绘制海域划分示意图,进一步巩固知识。
3.绘制西沙群岛边界图
基于上一环节,出示西沙群岛领海基点(已公布),引导学生在底图上用直线法绘制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线,标示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等不同海域的边界。通过绘制西沙群岛边界图,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生活动:案例剖析,明确权益
学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不同海域划分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提问:我国在不同海域享有的海洋权益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首先阅读文字材料,明确我国在不同海域的海洋权益,并进行连线(图6)。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在内水和领海拥有排他的主权,在专属经济区有管辖权,海洋权益随着海域向外延伸变得越来越小,逐级递减。同时也树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寸土不让的国土思想和寸海必争的海洋观念。如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我国有哪些行动?请学生读表3中的事件材料,根据示例,提取关键词,说出其中体现的中国的海洋权益。
此环节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为维护南海权益所做的努力,学生在此环节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海洋权益的含义,培养主权意识。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综合思维。
?学生活动:撰写声明,维护权益
学生参考外交部公开发表的文件,课后分组撰写《中国关于在南海的海洋权益的声明》。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小组讨论声明撰写需要包含的内容,进行试撰写;然后参照外交部发表的文件,思考异同点,进行修正。
学生通过声明试撰写、对照反思并修正的过程,培养了综合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根据示例,提升了文字表达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地理视角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
【板书】如图7所示。 任务三:梳理证据,建言献策
第4课:怎么做?——整理证据资料,提出解救建议
【学习目标】通过证据梳理,学生结合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提升资料分析、辩证思考、归纳总结、知识表达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看待国家大事,培养主权意识。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整理资料,明晰证据
表明立场:南海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中国主权。我国渔民在我国管辖海域正常出海作业,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菲方无权扣押,请立即释放我国渔民!
出示证据:历史依据(相关典籍、地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半月礁地图》等。
学生活动:撰写方案,献计献策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获得大量资料,結合可能面临的问题,撰写一份“解救渔民行动方案”,为顺利解救渔民提出对策。
学生活动:辽宁“舰”证,海洋强军(感悟提升)
“海权兴,国运兴;海权强,国家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不断出现的海洋争端问题,“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被提出,中国回归“海洋时代”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中国海军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提高自身战斗力,全力吹响了“强军梦”的号角!
案例材料1:辽宁舰远洋巡航
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人民海军辽宁舰等组成的航母编队,首次完成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
案例材料2:辽宁舰、山东舰共庆祖国华诞(图略)。
案例材料3:南沙四代高脚屋的变迁见证人民海军沧桑巨变(图8~图11)。
思考问题:我国为何要组建辽宁舰、山东舰等航母编队?为何要进行远洋巡航?南海四代高脚屋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展示我国航母和四代高脚屋图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强国先强军。四代高脚屋不仅说明了建筑更加坚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从不改变的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海洋主权意识,树立坚决守护这片蔚蓝国土的决心。
四、项目评价阶段
第5课: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项目式学习是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以产品形式结束,因此,项目式学习的重点是产生有意义的“产品”。“产品”形式多样,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以本单元设计为例,其最终的“有形产品”即解救渔民行动的方案,包括营救方案、所需证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无形产品”即通过任务探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合作探究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捍卫我国海洋权益的决心和认同感等情感方面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到终身学习中。依据项目式学习的“产品”,评价学生的知识获得程度、思维的完整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等。
【学习目标】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利用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如自评、互评和师评,评价表如表4所示。利用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成果并进行修正和完善。
【学习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用多种方式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并利用评价量表(表4)对学生个人及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五、单元评测
本单元评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过程对其进行表现性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观察其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自评或他评;另一方面是基于知识能力的总结性评价,即在完成任务后,教师提供相似的案例资料,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测试其对单元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学生学习方向。本单元的评测选取相似的钓鱼岛争端案例,请学生课后搜集资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主权不可侵犯。
单元评测:请搜集资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主权不容侵犯。
作业呈现形式:小论文、声明、PPT均可。
六、项目总结与反思
本节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对各版本的教材进行知识点整合,基于南海争端案例创设情境,通过“设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搜集资料,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成果展示和评价,妥善解决了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增强了国家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学习并深度探究,培养了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育了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本项目学习也初步探索了项目式单元学习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选题要有针对性,从小处着手
要充分依据课标和学情,针对性地选择较为典型、新颖的题目。如本单元教学设计从小处着手,以2014年5月6日菲律宾扣押中国渔民事件为背景,引导学生设计营救方案。在其中渗透我国主权不容侵犯的意识,“小切口讲大道理”。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任务要有逻辑性,难度适宜
和常规课堂主要讲授知识点不同,项目式学习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以任务驱动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整个项目的环节设置要有逻辑性,结构应合理、完整。除此之外,要把握好任务设计的难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本单元教学设计以总任务“解救渔民行动方案”为引领,下设三个分任务“为何海洋争端不断”“中国渔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国权益”“提出解救被困渔民的建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设计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身优势去解决问题,培养地理实践力。
3.活动要有目的性,以学生为主体
以素养为基、课标为本、目标为导向设置学生活动,重视小组合作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本单元教学设计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导图归纳总结、成果展示等活动,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必备知识,锻炼了资料搜集、绘图示意、导图归纳和探究创新等关键能力,培养了主权意识和地理核心素养,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评价要重过程性,贯穿项目始终
项目式学习通过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总结、批判等高阶思维。因此,对于项目式学习不仅要考评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朱亚超.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与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J].试题研究,2019(03):31-32.
[2] 刘绮.关于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宣传项目》为例[J].中学课程引导(教师教备),2020(02):59-60.
[3] 唐树雪.常规课堂下中学地理项目式教学的探讨与分析[J].科技风, 2020(22):69,74.
[4] 赵文栋,陈亚颦.具身认知视角下高中地理项目式单元活动设计——以普达措国家公园尼汝村项目式考察活动为例[J].地理教学, 2020(20):34-36.
[5] 田甜.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6] 彭海云.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美国农业专业化”为例[J].地理教育, 2020(11):41-43.
[7] 虞冬琴,郭中领.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地球的运动”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9(14):235.
[8] 唐文红.PBL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9(08):7-9.
[9] 菲律宾侵占黄岩岛过程[EB/OL].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7VRS5VUG0014L3C.html,201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