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碰撞,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在不同层面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高校学生是否有树立了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才、发展及三观的养成,还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甚至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兴衰成败。习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所以提出巩固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的有效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校学生
一、高校马克思主義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使我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我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客观需要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新时代国家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准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高等教育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课题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加班人”服务。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给广大青年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基、立国之本。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学习动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二)主观需要
第一、全面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需要。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绝大部分来源于课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也离不开实践对其的丰富和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双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学生的马克思理论基础。
第二、树立自身正确三观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一种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是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为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指导自身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实践性。青年学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思想武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学术上坚持真理和创新,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处事原则。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处于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社会多元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有弊。一方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多元文化的存在有利于吸收各种意识形态,不断学习先进文化,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建设一个强大的文化国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格局必然导致文化领域的激烈斗争,削弱我国的主导地位。多元文化对高校师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价值选择,使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髓,并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要对其思想和心理动态把好关,使其真正使其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引进新媒体教学手段,打造精品网络课程。要把科技创新成果和时代楷模新风尚引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化、通俗化,教会学生掌握辨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历史思维,重塑马克思注意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导地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
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指出,要加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加强党内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近几年,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反腐力度,让党内不能腐、不敢腐和不想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党内的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而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和谐。但存在一小部分党员干部不作为的现象,利用职权谋求私利,不能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权威,因此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四)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理想信仰第一场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政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表示喜欢、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受家人的影响。大多青年学生的父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习近平新时代,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后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厚的情感,对社会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子女造成影响,因此他们的子女大多认可、信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有力地说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仰形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三、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一)巩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學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接受的,因此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也应该跟上步伐,加强创新,以新的方式学习更丰富的内容。首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格局,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对象式”“灌输式”,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情绪,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改变学生应付考试和学分的态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活”起来。其次,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局限在课堂中,应通过实践活动亲身应运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实效性。最后,要培养思想觉悟较高的师资队伍,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坚定信仰的学生。往往有深厚理论功底、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的教师往往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并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获益匪浅。
(二)引导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的建设
要使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仅靠外在的教育引导,而是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内在的素质与修养。受社会生存压力的影响,就业难导致实用主义、金钱万能等社会思想的泛滥,加之部分学生的信仰基础不够牢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侵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同学们能够清楚的知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和坚守,既不是出于朴素的感情,也不是盲目的崇拜,而使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通过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体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一个更加全面而客观理性的认识,这样就会大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真正理解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真切感悟它的博大精深,才会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
(三)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学生骨干,也是党组织未来的希望和接班人。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大学生党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党组织对其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强巩固大学生党员自身的信仰认同,定期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思想的学习,并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有效增强每位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使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学生党员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努力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才能在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带领广大同学们共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应运模范典型对广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信仰。
作者简介:刘姣(1995-03)、女、汉、山西阳泉、硕士在读、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校学生
一、高校马克思主義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使我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我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客观需要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新时代国家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准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高等教育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课题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加班人”服务。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给广大青年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基、立国之本。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学习动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二)主观需要
第一、全面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需要。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绝大部分来源于课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也离不开实践对其的丰富和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双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学生的马克思理论基础。
第二、树立自身正确三观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一种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是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为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指导自身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实践性。青年学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思想武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学术上坚持真理和创新,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处事原则。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处于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社会多元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有弊。一方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多元文化的存在有利于吸收各种意识形态,不断学习先进文化,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建设一个强大的文化国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格局必然导致文化领域的激烈斗争,削弱我国的主导地位。多元文化对高校师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价值选择,使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髓,并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要对其思想和心理动态把好关,使其真正使其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引进新媒体教学手段,打造精品网络课程。要把科技创新成果和时代楷模新风尚引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化、通俗化,教会学生掌握辨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历史思维,重塑马克思注意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导地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
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指出,要加强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加强党内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近几年,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反腐力度,让党内不能腐、不敢腐和不想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党内的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而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和谐。但存在一小部分党员干部不作为的现象,利用职权谋求私利,不能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权威,因此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四)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理想信仰第一场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政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表示喜欢、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受家人的影响。大多青年学生的父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习近平新时代,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后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厚的情感,对社会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子女造成影响,因此他们的子女大多认可、信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有力地说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仰形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三、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一)巩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學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接受的,因此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也应该跟上步伐,加强创新,以新的方式学习更丰富的内容。首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格局,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对象式”“灌输式”,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情绪,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改变学生应付考试和学分的态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活”起来。其次,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局限在课堂中,应通过实践活动亲身应运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实效性。最后,要培养思想觉悟较高的师资队伍,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坚定信仰的学生。往往有深厚理论功底、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的教师往往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并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获益匪浅。
(二)引导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的建设
要使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仅靠外在的教育引导,而是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内在的素质与修养。受社会生存压力的影响,就业难导致实用主义、金钱万能等社会思想的泛滥,加之部分学生的信仰基础不够牢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侵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同学们能够清楚的知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和坚守,既不是出于朴素的感情,也不是盲目的崇拜,而使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通过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体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一个更加全面而客观理性的认识,这样就会大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真正理解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真切感悟它的博大精深,才会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
(三)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学生骨干,也是党组织未来的希望和接班人。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大学生党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党组织对其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加强巩固大学生党员自身的信仰认同,定期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思想的学习,并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有效增强每位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使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学生党员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努力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才能在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同时带领广大同学们共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应运模范典型对广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信仰。
作者简介:刘姣(1995-03)、女、汉、山西阳泉、硕士在读、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