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唯有理想和诗词常驻我心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jiea87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磨难,
  泣血诗句浸满人生味道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她在3岁时就开始懵懂诵诗,继而《论语》开智,“四书”启蒙。
  15岁那年深秋的一个傍晚,叶嘉莹蹲在地上凝神观察一只快要僵死的蝴蝶,竟然兴之所至写下绝妙诗句:“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李清照写《如梦令》的时候,也是十几岁的年龄。两个年纪相仿的才女具有一样的天赋和悟性,一样的才气和情思。事实上,出生于战乱、成长于动荡的年代,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无时不在砥砺着年少的叶嘉莹的笔触,她曾写道:“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见多了世间的悲哀困苦,也体会到人的无力与坚韧,年少的叶嘉莹很早就对生死、无常有了认识。
  1941年,17歲的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入学后,她遇到了对自己诗歌生涯最重要的一个人——古典诗词学者顾随。顾随以写诗词闻名于师友之间,叶嘉莹读大学时即与自己的老师唱和,留下了“凉月看从霜叶白,金天喜有雁来红”“蝉噤高低树,烟迷远近楼。孤灯如对月,明晦抑何尤”等清丽不俗的佳句。顾随先生称赞她:“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由于身处战乱年代,叶嘉莹的父亲因为政治和工作原因南下,渐渐杳无音信。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支撑,叶嘉莹和母亲只能在贫困中相依为命。不久之后,母亲患病,辗转到天津手术,又因血液感染,术后在归京的火车上撒手人寰。家庭骤然崩塌,只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这一年,叶嘉莹年仅17岁。
  后来,叶嘉莹说起人生最悲痛的记忆,是听到钉子钉到母亲棺木上的声音。一下,一下,再一下,每一下都是在她凄苦绝望的心上锤打。一块木板,让亲人从此阴阳两隔。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叶嘉莹唯有通过八首《哭母诗》诉说衷肠:“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石悭。”可谓字字泣血,浸满了痛彻心扉的人生味道。
  精深学养,
  她的授课深藏一生的持守
  20世纪40年代初,叶嘉莹大学毕业后赴南方结婚,不久便随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
  1949年,叶嘉莹的丈夫因种种原因被捕。次年夏天,她也爱到牵连被捕,不得不携带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入狱。被释放后,叶嘉莹以台湾大学交换教授的身份赴美国讲学。岂料祸不单行,年过半百的她再次遭遇人生重创——结婚不到三年的女儿与女婿,发生车祸双双殒命。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和苦难,叶嘉莹想到顾随先生常说的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小家’‘小我’,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尽自己的能力,能为‘大我’更做一些什么事情,就做一些什么事情。”痛定思痛,叶嘉莹下定决心,她必须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国,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传承弘扬古典诗词,把传播祖国的传统文化作为自己后半生的志向。阔别故乡近三十年之后,叶嘉莹终于踏上了归乡的路。在回国途中,她写下一首1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其中有两句是“银翼穿云认旧京,遥看灯火动乡情”。重见故土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回国后,叶嘉莹到天津南开大学教书,在工作中把日程排得紧锣密鼓,除了不辞劳苦地著书、授课,还四处传播古诗词文化,积极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对于叶先生来说,生平的离乱和不幸遭遇都微不足道,只要年轻人能把她吐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留下来,她就心满意足了。叶嘉莹老师的诗歌课没有教材,学生们却常常听得入神而不肯下课,都说其中藏着人生起伏,藏着精深学养。叶嘉莹先生自己则说:“个人悲苦微不足道,但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污秽中的一点光明。”
  事实上确实如此,没有哪些悲剧是古代的诗人词人没有经历过的,但优秀的传统诗词能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在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叶嘉莹先生失物无数,但在海外寄居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笔记等,一本、一件都未曾丢弃。在叶嘉莹眼中,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星光明月的万顷光华,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正如她在自我描述中所说:“我从小是关在家门里长大的,所以像荡秋千、跳绳我都不会,我就是读诵诗歌。”叶嘉莹先生虽然流离多年,却始终坚守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修,也始终没有离开她所爱的古诗词半步。看似柔弱和无用的古典诗词中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叶嘉莹从杜甫、苏轼、王安石这些饱经磨难的诗人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和吾道不孤的温暖。
  曾有人这样介绍叶嘉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文雅、博学与诲人不倦的长者之风,让她成就了令人敬仰的、崇高的师德。”虽然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但在众多的光环和头衔中,她最看重的却是教师的身份。数十年来,她不仅在南开大学授课,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办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演讲中她不断用诗词表达报国之情:“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叶嘉莹先生曾对学生这样讲:“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
  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1935年9月17日新学年“始业式”上曾让南开大学新老同学自省的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被称为“爱国三问”。叶嘉莹的一生,都是对“爱国三问”的躬行与回答。透过文字,她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有一次,一个小男孩问叶嘉莹:“什么是诗?”叶嘉莹反问:“你的心会走路吗?”小男孩疑惑地摇了摇头。叶嘉莹笑了,问男孩:“你的故乡在哪里?是否想念那里的亲人?”男孩回答:“远在河南开封,常想念爷爷奶奶。”叶嘉莹点头说:“对了,想念就是心在走路,而用美好的语言将这种想念表达出来,就是诗,所以‘诗’就是心在走路。”   书生报国,
  为教育事业捐赠一生积蓄
  自2018年以来,社会上有许多人知道了叶嘉莹先生,而知道她名字的原因则是因为她分两次一共捐出3568万元善款。2018年6月,在南开校友总会上,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财产1857万元,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5月14日,南开大学发布消息称,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上次捐赠的1857万元,叶先生累计捐赠3568万元。她还说:“感谢给我机会,使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在南开园得到实现。”她的举动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
  而在迦陵学舍官方微信中对基金的介绍则是这样的:2016年,叶嘉莹全权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卖掉当年她恐怕老无所依而在天津购置的一处房产,卖房所得380万元全部用于设立南开大学迦陵基金。2017年,叶嘉莹再次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将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房产变卖。这一房产是其昔日居住的大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所得1080万元全部纳入迦陵基金。据了解,550平方米迦陵学舍是南开大学专门为她而建。因为,叶嘉莹先生从教70余年,其中有38年是在南开度过的。
  这个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的四合院,对叶嘉莹来说是个比家还温暖的地方。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学舍不是住房,而是有点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从建成后的公开报道也可看出,学舍还开辟有文史资料藏室,专门陈列叶嘉莹先生带回的大量宝贵文史资料,供研究者使用。迦陵学舍以叶嘉莹先生的号定名,是一座中式书院,位于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迦陵学舍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建筑思源堂,西邻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故居宁园,是继陈省身先生后,南开大学第二次为学术大家修建的“学舍”。对于南开为她修建迦陵学舍,叶嘉莹特意赋诗一首以表谢意: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她对友人介绍,诗中的“永无乖”包含了三重意愿:其一表示她将长久以此为家,不再远离;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是对于继起青年学子的美好祝愿,因为“人虽可老,来者无穷,人生之意义与价值正是如此”。事实上,这几年叶嘉莹先生的生日都是在迦陵学舍度过的。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叶先生依然在独自生活,十年前她不小心滑倒后,才请了一位保姆,但也只负责白天做饭和清洁。叶嘉莹先生的生活极度节俭,2018年,央视的一部纪录片曾讲述了她的晚年生活。她的境遇,令很多网友心疼,认为叶先生晚年孤苦。但也有人反驳道:腹有诗书、精神充足,她永远不会孤独。一箪食、一瓢饮,她对于生活的选择虽然令人匪夷所思,但她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富有。
  事实上,她也是这样说的,自己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她说:“喜欢中华古典诗词,是我的天性。我一生一世没有过任何成为‘大家’的念头。一个人生到世界上,在社會中就应该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我从小就是读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长大的,第一部开蒙的书,就是《论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我所注重的真正美好的理想,不是为了个人。从读诗词之中,我跟古人的理想、感情、心性有一种接触和共鸣,这可以提升我的一切,所以我不在乎身外的苦难。我也不追求世间私人的一切利益,所以我才会两次捐赠3000余万元。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践行我所追求的‘一个人生到世界上,在社会中就应该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的理想和承诺。”是的,叶嘉莹先生的理想和承诺,正如网友所说,因为有诗词,她不会在乎身外的苦难。所谓的非淡泊无以明志,在叶先生眼里大概就是: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唯有理想和诗词常驻我心。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编辑同志:  我今年26岁,在一家贸易公司任业务经理,工作较忙,压力较大。最近我发现自己掉头发很严重,每次洗澡都能掉一小把。中医说,脱发是肾虚造成的,要治脱发就要先补肾。请问,脱发真的是肾虚引起的吗?  读者 荀小仪  荀小仪读者:  脱发的确与肾虚有关联。《黄帝内经》上说:“发为血之余,肾主藏精,精生于血,其华在发。”肾虚的确可能导致脱发,但不是所有脱发都是肾虚引起的,在现代社会,大约只有10%
期刊
编辑同志:  有人说,和4G、3G等蜂窝技术一样,5G技术也是靠电磁频谱中的无线电波把信号从发射塔台送到手机上,而5G的频率会更高,网速也更快,高频电波传送的距离则更短,所以更容易导致使用者出现疲劳、头痛、焦虑、记忆障碍,甚至增加患癌症风险以及引发心脏病。请问,这种说法靠谱吗?  读者 马楠楠  马楠楠读者: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电磁频谱中的游离辐射和非游离辐射的差别。  我们的手机、家庭Wi-F
期刊
编辑同志:  我女儿热衷美甲,隔三岔五换颜色,不仅浪费钱还显得俗气,但她不听我的规劝。请问,美甲对身体健康有没有危害?如果她非做美甲不可,应注意些什么?  读者 辛颖  辛颖读者:  美甲虽美,对身体健康却不是一件好事。其主要危害如下:  1.加快皮肤老化 美甲过程中,美甲师会对指甲进行修剪、打磨、抛光等,还可能需要照射蓝灯。一套程序下来,会对指甲的原有结构、弹性纤维等造成破坏,导致指甲基失去保护
期刊
2016年10月,快递小哥张义标送快递时,走进孤残老人吴弘堆满垃圾的家,得知老人每餐都吃水煮蔬菜和米饭,想换换口味吃个馒头,他一口气帮老人买了30个馒头。看着老人吃馒头时狼吞虎咽的样子,他暗下决心要多帮帮老人。三年多来,他为老人打扫卫生、帮老人洗澡、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做饭——  “小伙子,你如果想帮我,  就给我买30个馒头吧!”  1987年2月,张义标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小村庄,家里世代务农,父
期刊
对于21岁的晃爽来说,支撑她坚持拍视频的原因只有一个:让患抑郁症的爷爷开心起来。她的孝心得到了回报:她以爷爷奶奶为素材拍摄的视频,不但使爷爷的抑郁症状大大改善,还获得了上千万网友点赞……  放弃梦想留守家中,  陪伴患抑郁症的爷爷  2016年6月,家住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申庄村的18岁女孩晃爽高中毕业了。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她决定去外面闯一闯。  可当晃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在广东打工的父母时,爸爸却
期刊
编辑同志:  我今年43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关节炎等病,经常服药。每天早晨起床时我总感觉嘴里有异味,有时发甜,有时发苦。请问,口腔异味是什么引起的?  读者 屈文纳  屈文纳读者:  根据味道不同,口腔异味通常是某种疾病的征兆,分述如下:  口酸 中医学认为,肝热则口酸,大多由于肝胆之热侵蚀脾脏后形成,很多人還可能出现舌苔薄黄、食后腹胀、恶心,甚至出现胸闷肋痛等症状,预示患有胃炎或消化道溃疡等
期刊
编辑同志:  再过三周我就要分娩了,但我对做妈妈一点经验都没有。听朋友说,用母乳给新生儿擦脸,能让宝宝的皮肤又白又嫩,尤其是在冬天,可以防止宝宝的皮肤潮红干裂。请问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读者:高幼云  高幼云读者:  母乳并非护肤品,如果乱用有可能损伤宝宝的皮肤。母乳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等,但同时,细菌也可以很好地在母乳覆盖的地方繁殖,若将母乳擦在宝宝脸上,就为细菌进入宝
期刊
1  王榛去参加同学的葬礼。躺在那里的,已经不是记忆中那个充满活力的姑娘,而是被疾病折磨得失了人形的中年妇女,瘦削,冰冷。她的老公和儿子,站在旁边回礼,眼泪汪汪的,凄惨,无助。  看着这一幕,王榛的眼泪一下子就忍不住流了下来。这是怎么了?她们还不到40岁,年少时那些雄心壮志都还没有实现,怎么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告别仪式结束后,几个女同学红着眼圈,明显心情还没有平复,约着找了个安静的地方聊天。  
期刊
妻子让他买彩电,他却扛回一组四扇屏风。  办年货的钱也被他买了“破烂儿”,妻子一怒之下大年三十回了娘家。  身家百亿家里没存款,自称“捧着金饭碗的穷人”。  百年后所有藏品捐给国家,一件不留。   痴迷 气得妻子  收藏 大年三十回娘家   马未都1955年出生于北京市一個军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到北京西郊温泉镇苏家坨插队。1975年返城后,马未都被分配到航天部下属单位当了一名机床铣工。他
期刊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我和妻子方梅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教师编制,工作较为稳定,能够兼顾家庭。她到一家培训企业做管理,经过几年打拼,成了培训行业的资深管理者。  五年前,方梅有了辞职创业的念头。  方梅一直有个梦想,换一套能三代同堂一起住的大房子,将双方父母都接到身边,将来还要送孩子出国读大学。她认为靠死工资实现不了她的梦想,只有创业可以。这个富有魔力的梦想,深深激励着她。我也愿意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