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金已经火热,甚至疯狂;但基金经理和学者们的看法却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对于当前基金市场“体温”的判断,他们莫衷一是:10度、20度、90度、100度……
证券公司营业厅公司里的故事越来越离奇:从重庆百万身家的扫地阿姨,石家庄猝死于营业厅的老人,到广州前来营业厅开户的和尚……
一场“全民炒股、万众向基”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
2007 是“基”年
一举突破的4000点和火爆得几近疯狂的基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来到了人们面前。
今年一季度,A股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均放出天量。来自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A股总成交量高达9180.5亿股,总成交金额为75600亿元,而2006年全年为92500亿元;日均成交金额1303亿元,目前沪深两市每日成交量仍基本上稳定在1000亿以上。
而进入四月,股市变得愈加疯狂,几乎每一个数字都不得不与感叹号连用。
4月25日,沪深两市交易量突破3000亿元关口;
4月26日,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增开户总数为32.52万户,再度刷新单日A股开户数的历史最高纪录,新增开户总数连续三天突破30万。至此,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9254.95万户;
4月27日,沪指终于突破3800点,并正在接近几月前还遥不可及的4000点;5月9日,4000点一越而过;目前,我国股市总市值已突破16万亿元,占2006年全国GDP——20.94万亿元的80%……
“每天有50%以上的客户都是来咨询基金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某储蓄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特别是今年年初开始,新基金不断推出,我们的业务量增加得非常明显。”
根据证监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征求稿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年新募集基金达到4028亿元,已经接近以往8年这一数字的总和。而进入2007年,仅至第一季度末,共有15只开放式新基金发行,累计认购额已经高达5006亿元,而同期赎回额则达到了4692亿元。
3月29日,央行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储蓄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降至59.4%,而居民购买股票、基金的意愿却比上季度上涨了15.7%,创下了历史新高。
基金认购额激增的背后是众多新基民的大批拥入。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数据还显示:尽管2006年全年新增基金开户总数为673.18万户,日均开户数8000户,较往年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是A股新增开户数的1.65倍。而仅今年一季度,基金新增开户数高达374.4万,日开户数高达4万。
在“五一”节前,基金发行更是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仅4月23日~27日一周时间里,就有博时第三产业基金、华商领先企业基金、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债券基金、国泰金牛创新成长基金和华夏蓝筹核心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等先后开始集中申购、发行,其申购或发行规模上限达到410亿元。
如此的募集资金量在过去至少需要一个季度才能达到的增量。然而如今,一周时间似乎已经足够。众多基金公司如此“扎堆”狂发新基金,较之于市场的疯狂和基民的狂热,似乎并不过分。
4月10日,“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开始申购。在短短7小时中,有接近900亿的资金前来认购,该基金由此创下了募集时间最短、认购金额最多的天量纪录,被称为“上投摩根现象”。
公鸡也能下金蛋
和去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在创下419亿份的首日认购最高记录时相比,对于“上投摩根现象”,媒体并没有歇斯底里地惊讶不止,因为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断验证了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媒体、投资者和市场已经可以接受任何命题,包括“公鸡下金蛋”。
在这场“全民炒股、万众向基”的运动里,在暴富神话的诱惑下,人人都是“股神”不再是讽刺,而成为了口号。
“谈基金很多时候就是谈股市。股市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博傻”,谁也不愿意、也不相信我会是最后一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而且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断重复着过去的故事。”
“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 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博傻理论(Theory of Greater Fool)。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从你手中买走这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这似乎可以解释,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基金太热了,但是话音未落便会接着去排队抢购新基金。
对于目前市场是否已经到了博傻阶段,专家、学者、大侠们还在不停的争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排队两小时也不一定能办理上业务的工商银行,市值超过花旗成为全球“最值钱”的银行,似乎有些可笑。
基金经理也困惑
基金的火爆和基民的疯狂无疑给基金公司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但是这能否说明他们就是最后的赢家?种种迹象表明,即使他们是,也是无法喜悦的赢家。
4月30日下午3点,五一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市,但任职于某基金公司的分析师赵辛,并没有迎来了一个轻松的假期。赵辛承认他去年的薪水如传闻中那样的丰厚,但是赵辛计划的却是何时跳槽。
“压力太大了,一直在超负荷工作,而且十分困惑。”赵辛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现在是不错,但是不知道会持续多久”。
“其实今天基金公司面对更大的挑战,担负的责任更大。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赚钱并不轻松,分析师们每天都要经过公众的考验,投资人每天都会在报纸上看到净值,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学军说。
赵辛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信奉者和执行者,但是现在的市场热点与这样的投资理念越走越远,赵辛和他的同事也不得不向疯狂的市场屈服。
“我们放弃了一些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主流行业的蓝筹股,转向低价股、绩差股、重组股、小盘股,因为这些股票短期涨幅可以相当惊人,因为很多、甚至大部分基民希望看到就是这个。”赵辛说。
4月20日,54家基金管理公司的311只基金的一季度季报披露完毕。统计显示,连续高比例配置近一年的食品饮料、房地产等行业个股,当季遭到基金大规模减持,减持比例接近所持份额的四分之一。
“一年前,大家投资的基本都是一些价值股,那些基本面非常好、非常扎实的、可以计算出来收益的股票。”赵学军说,“而现在市场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buy the win’,就是买那些赢的,不管基础怎么样。”
中信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徐刚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大家看到的只是基金财富的效益,“基金公司和基金投资人好像进入了疯狂的初恋,而一方的疯狂程度似乎比另外一方更高,所以基金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关联方,确实有点措手不及。希望赔钱的时候,投资人能够给予基金管理人更大的宽容。”他说。
专家会诊把脉 测量基金“体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北京报道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衡量基金是否过热,对应的监管机构是不合适来做这样的判断,就像全世界的监管者都不对股指做判断一样。监管机构在几年前就提出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一个目标,但是在几年中推进得比较艰难,现在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应该说是比较令人高兴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和比较成熟的市场相比,我们的基金占有率还是比较低的,基金的开户数量只有人口的5%不到,而在美国有2/3的家庭拥有基金。而对于投资者,特别是刚刚参与进来的投资者来说,要冷静地看待基金,不要把它神化,要更多的学习金融知识,更多的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研所长夏斌:
基金应该有90度以上了。我们看基金实际上是在看股市,先不用说专业人士,连那些从未进入股市、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在担心:这涨得太快了、太好赚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说不热了。我碰到一个客户经理,他自己都不太清楚买哪个基金好,所以投资人还是要靠自己判断。但是,从宏观上机构投资者的比率上说,我们的机构投资者还是比例很小的。当中国的散户越来越少,都是机构投资者的时候,中国的市场就成熟了。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赵学军:
目前中国基金在20度左右,而且市场上的温度也是不均匀的,比如新基金温度很热,老基金则不是很热。相比之下,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5%,而中国在50%以上,不是美国人把赚到的钱都花掉了,而是用来投资。如果中国有了用投资代替储蓄的理财观念的话,基金的市场会更加蓬勃发展。但是在局部的地方有一点盲目和过热,基金公司将面对新的挑战,因为如果车跑得很快却没有制动系统,会面临很大问题。
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陈礼华:
当前,基金温度约在20度左右,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合理、舒适的温度。基金受到欢迎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欢迎当中也蕴含着很多不稳定的成分。基金热的背后是股市热,股市热的背后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从短期来看,大量的人确实还来不及了解基金,仅仅因为一种冲动、一种感染就加入到基金大军中来。
晨星公司亚太区总裁田劲:
我觉得目前基金只有10度,因为现在只是表面红火,内在并没有热起来。现在反映出来的不是对基金的热情,更多的是对投资、投机或者是对回报的热情,真正在市场上了解基金的人还微乎其微,把基金当作系统投资和理性投资工具的人并不太多。市场对基金的了解和对回报规则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基金是什么类型、有什么样的风险……基金就好像维生素,维生素有很多种,你要买到合适自己的维生素才对身体健康有利,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是维生素就买回来,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老基民(基龄七年)符超群:
感觉已超过100度了。我有个亲戚,在一个很偏远的县城里面,有一天打电话给我,问我买哪个基金比较好,帮他推荐推荐。那么从这个一点都不懂基金的亲戚来说,打这个电话,我就想这个市场已经太过头了。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老百姓,没有办法,只有闭着眼睛去买,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基金。看到周边的人赚了钱而去买基金,为什么很多老百姓去银行买基金,很多银行是用了银行的信用,老百姓凭借对银行的信任去买基金,并不是说银行能做什么专业的辅导,我觉得理性投资目前还看不到。
中信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徐刚:
在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比如1988年,我的父母凭票去排队购买凤凰牌的自行车,这一幕与今天900亿去买100亿的上投摩根非常相似,基金投资人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疯狂。投资者买股票不可能永远都正确,就像大猩猩扔飞镖一样。实际上买基金跟买股票一样,即使是机构投资人,他们选择基金使用了很复杂的技术,也很难保证对任何一个基金的选择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是一个很专业的投资者,你就在所有正规的投资基金里边,你闭着眼睛挑一个。
证券公司营业厅公司里的故事越来越离奇:从重庆百万身家的扫地阿姨,石家庄猝死于营业厅的老人,到广州前来营业厅开户的和尚……
一场“全民炒股、万众向基”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
2007 是“基”年
一举突破的4000点和火爆得几近疯狂的基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来到了人们面前。
今年一季度,A股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均放出天量。来自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A股总成交量高达9180.5亿股,总成交金额为75600亿元,而2006年全年为92500亿元;日均成交金额1303亿元,目前沪深两市每日成交量仍基本上稳定在1000亿以上。
而进入四月,股市变得愈加疯狂,几乎每一个数字都不得不与感叹号连用。
4月25日,沪深两市交易量突破3000亿元关口;
4月26日,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增开户总数为32.52万户,再度刷新单日A股开户数的历史最高纪录,新增开户总数连续三天突破30万。至此,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9254.95万户;
4月27日,沪指终于突破3800点,并正在接近几月前还遥不可及的4000点;5月9日,4000点一越而过;目前,我国股市总市值已突破16万亿元,占2006年全国GDP——20.94万亿元的80%……
“每天有50%以上的客户都是来咨询基金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某储蓄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特别是今年年初开始,新基金不断推出,我们的业务量增加得非常明显。”
根据证监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征求稿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年新募集基金达到4028亿元,已经接近以往8年这一数字的总和。而进入2007年,仅至第一季度末,共有15只开放式新基金发行,累计认购额已经高达5006亿元,而同期赎回额则达到了4692亿元。
3月29日,央行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储蓄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降至59.4%,而居民购买股票、基金的意愿却比上季度上涨了15.7%,创下了历史新高。
基金认购额激增的背后是众多新基民的大批拥入。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数据还显示:尽管2006年全年新增基金开户总数为673.18万户,日均开户数8000户,较往年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是A股新增开户数的1.65倍。而仅今年一季度,基金新增开户数高达374.4万,日开户数高达4万。
在“五一”节前,基金发行更是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仅4月23日~27日一周时间里,就有博时第三产业基金、华商领先企业基金、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债券基金、国泰金牛创新成长基金和华夏蓝筹核心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等先后开始集中申购、发行,其申购或发行规模上限达到410亿元。
如此的募集资金量在过去至少需要一个季度才能达到的增量。然而如今,一周时间似乎已经足够。众多基金公司如此“扎堆”狂发新基金,较之于市场的疯狂和基民的狂热,似乎并不过分。
4月10日,“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开始申购。在短短7小时中,有接近900亿的资金前来认购,该基金由此创下了募集时间最短、认购金额最多的天量纪录,被称为“上投摩根现象”。
公鸡也能下金蛋
和去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在创下419亿份的首日认购最高记录时相比,对于“上投摩根现象”,媒体并没有歇斯底里地惊讶不止,因为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断验证了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媒体、投资者和市场已经可以接受任何命题,包括“公鸡下金蛋”。
在这场“全民炒股、万众向基”的运动里,在暴富神话的诱惑下,人人都是“股神”不再是讽刺,而成为了口号。
“谈基金很多时候就是谈股市。股市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博傻”,谁也不愿意、也不相信我会是最后一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而且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断重复着过去的故事。”
“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会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它。” 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博傻理论(Theory of Greater Fool)。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判断究竟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现。只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从你手中买走这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很显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这似乎可以解释,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基金太热了,但是话音未落便会接着去排队抢购新基金。
对于目前市场是否已经到了博傻阶段,专家、学者、大侠们还在不停的争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排队两小时也不一定能办理上业务的工商银行,市值超过花旗成为全球“最值钱”的银行,似乎有些可笑。
基金经理也困惑
基金的火爆和基民的疯狂无疑给基金公司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但是这能否说明他们就是最后的赢家?种种迹象表明,即使他们是,也是无法喜悦的赢家。
4月30日下午3点,五一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市,但任职于某基金公司的分析师赵辛,并没有迎来了一个轻松的假期。赵辛承认他去年的薪水如传闻中那样的丰厚,但是赵辛计划的却是何时跳槽。
“压力太大了,一直在超负荷工作,而且十分困惑。”赵辛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现在是不错,但是不知道会持续多久”。
“其实今天基金公司面对更大的挑战,担负的责任更大。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赚钱并不轻松,分析师们每天都要经过公众的考验,投资人每天都会在报纸上看到净值,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学军说。
赵辛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信奉者和执行者,但是现在的市场热点与这样的投资理念越走越远,赵辛和他的同事也不得不向疯狂的市场屈服。
“我们放弃了一些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主流行业的蓝筹股,转向低价股、绩差股、重组股、小盘股,因为这些股票短期涨幅可以相当惊人,因为很多、甚至大部分基民希望看到就是这个。”赵辛说。
4月20日,54家基金管理公司的311只基金的一季度季报披露完毕。统计显示,连续高比例配置近一年的食品饮料、房地产等行业个股,当季遭到基金大规模减持,减持比例接近所持份额的四分之一。
“一年前,大家投资的基本都是一些价值股,那些基本面非常好、非常扎实的、可以计算出来收益的股票。”赵学军说,“而现在市场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buy the win’,就是买那些赢的,不管基础怎么样。”
中信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徐刚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大家看到的只是基金财富的效益,“基金公司和基金投资人好像进入了疯狂的初恋,而一方的疯狂程度似乎比另外一方更高,所以基金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关联方,确实有点措手不及。希望赔钱的时候,投资人能够给予基金管理人更大的宽容。”他说。
专家会诊把脉 测量基金“体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北京报道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衡量基金是否过热,对应的监管机构是不合适来做这样的判断,就像全世界的监管者都不对股指做判断一样。监管机构在几年前就提出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一个目标,但是在几年中推进得比较艰难,现在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应该说是比较令人高兴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和比较成熟的市场相比,我们的基金占有率还是比较低的,基金的开户数量只有人口的5%不到,而在美国有2/3的家庭拥有基金。而对于投资者,特别是刚刚参与进来的投资者来说,要冷静地看待基金,不要把它神化,要更多的学习金融知识,更多的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研所长夏斌:
基金应该有90度以上了。我们看基金实际上是在看股市,先不用说专业人士,连那些从未进入股市、上了年纪的老年人都在担心:这涨得太快了、太好赚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说不热了。我碰到一个客户经理,他自己都不太清楚买哪个基金好,所以投资人还是要靠自己判断。但是,从宏观上机构投资者的比率上说,我们的机构投资者还是比例很小的。当中国的散户越来越少,都是机构投资者的时候,中国的市场就成熟了。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赵学军:
目前中国基金在20度左右,而且市场上的温度也是不均匀的,比如新基金温度很热,老基金则不是很热。相比之下,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5%,而中国在50%以上,不是美国人把赚到的钱都花掉了,而是用来投资。如果中国有了用投资代替储蓄的理财观念的话,基金的市场会更加蓬勃发展。但是在局部的地方有一点盲目和过热,基金公司将面对新的挑战,因为如果车跑得很快却没有制动系统,会面临很大问题。
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陈礼华:
当前,基金温度约在20度左右,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合理、舒适的温度。基金受到欢迎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欢迎当中也蕴含着很多不稳定的成分。基金热的背后是股市热,股市热的背后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从短期来看,大量的人确实还来不及了解基金,仅仅因为一种冲动、一种感染就加入到基金大军中来。
晨星公司亚太区总裁田劲:
我觉得目前基金只有10度,因为现在只是表面红火,内在并没有热起来。现在反映出来的不是对基金的热情,更多的是对投资、投机或者是对回报的热情,真正在市场上了解基金的人还微乎其微,把基金当作系统投资和理性投资工具的人并不太多。市场对基金的了解和对回报规则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基金是什么类型、有什么样的风险……基金就好像维生素,维生素有很多种,你要买到合适自己的维生素才对身体健康有利,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是维生素就买回来,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老基民(基龄七年)符超群:
感觉已超过100度了。我有个亲戚,在一个很偏远的县城里面,有一天打电话给我,问我买哪个基金比较好,帮他推荐推荐。那么从这个一点都不懂基金的亲戚来说,打这个电话,我就想这个市场已经太过头了。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老百姓,没有办法,只有闭着眼睛去买,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基金。看到周边的人赚了钱而去买基金,为什么很多老百姓去银行买基金,很多银行是用了银行的信用,老百姓凭借对银行的信任去买基金,并不是说银行能做什么专业的辅导,我觉得理性投资目前还看不到。
中信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徐刚:
在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比如1988年,我的父母凭票去排队购买凤凰牌的自行车,这一幕与今天900亿去买100亿的上投摩根非常相似,基金投资人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疯狂。投资者买股票不可能永远都正确,就像大猩猩扔飞镖一样。实际上买基金跟买股票一样,即使是机构投资人,他们选择基金使用了很复杂的技术,也很难保证对任何一个基金的选择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是一个很专业的投资者,你就在所有正规的投资基金里边,你闭着眼睛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