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是从命名开始的,《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命名,也使人成为人,成为一个独特的被限定的定型的人。自古以来,人的身份、地位、权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在姓名里汇合,也从姓名中体现。因而一个新生儿的姓与名,往往会更被人们视为希望的寄托、思想的铭牌,乃至家庭、种族、个人兼时代命运的翘板。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解字》、《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多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4)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5)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7)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用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1)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贵者称氏,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2)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3)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名、字和号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強,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或以旨趣抱负自号:“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所以近代以后,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
  (摘自微信公众号“诗刊社”)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部编本教材在练习系统上的修改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其使用价值值得教师深入发掘。文章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后习题的处理方式,希望在不增加师生压力的同时,高效发挥课后练习的功能。  [关键词]部编本教材;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5年春节临近,湖南省娄底市供销电子商务公司一片忙碌。  一名超市老板前来咨询加盟“网上供销社”事宜。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日用品卖到农村。”超市老板说。  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想加盟“网上供销社”。  “我们合作社的农产品要通过这个平台卖到城里去。”合作社负责人说。  …………  “好的,好的。”业务经理们忙得热火朝天。  与此同时,15公里之外,江溪村“网上供销社—综合服务站”同样繁忙
20多年前,他是一个对农业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20多年后,他成了秀山县闻名遐迩的农技专家。  市金银花专家大院专家组成员黎江国,在“百果园”里华丽转身。    半路出家,体育教师结缘果树专业    1985年9月1日,秀山县宋农职业中学。  开学第一天,体育老师黎江国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看着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黎江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这一天迎来转折。  “小黎,下课到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世界各地纷纷举行活动,纪念这位多才多艺的伟人。虽然有关达·芬奇的研究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但是他身上的谜团和神秘色彩并没有因此减弱,比如说作为最有名的绘画大师,他传世的作品可以用稀少来形容,经大多数专家确认的作品不足20件。  之所以作品如此稀少,据说部分原因在于达·芬奇这位完美主义者似乎还是重度拖延症患者。為什么如此呢?在达·芬奇的一生中,一位重要人物影响了他的这
说到“习得性无助”,就一定要提一下该理论的创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大力提倡建立积极心理学,并为这门新学科奠定了结构体系,是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上世纪60年代,他所发现的“习得性无助”,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击狗实验  说到这种理论的创建过程,就要提到塞利格曼教授最经典的“电击狗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塞利格
导语: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将打开中法文化交流的又一篇章,也将使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更加广阔的天地。  法国总统马克龙把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作为他2018年的首次出访国,中国把马克龙作为2018年首次接待的外国元首。根据法国的习惯,总统年初要在爱丽舍宫举行系列团拜会,与司法、行政、议会、社会界别、企业、媒体、外交使团等共话新年和展望未来,阐述政策主张。有关活动要进行到1月15日左右。马克龙对这一传统
在生命临近终点时,究竟是在医生的抢救中匆忙離世,还是躺在家中“熬日子”?对临终患者和其亲人,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策划 | 马南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重庆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CQDK全媒体对《实施意见》进行了细致梳理,以资参考。   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一)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坚持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集中资源优先支持支柱产业、重点项目、行业龙头企业、规
“70后”大都工作10年以上,正是单位里、公司里的骨干力量,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在功成名就的“60后”看来,他们能独当一面,但还不够成熟;在锋芒毕露的“80后”眼里,他们虽然靠谱,但有些落伍;在“70后”自己看来,他们在残酷的职场上经过了历练,积累了经验,学会了坚持自己的原则,正在变得更加圆熟和自信。    “人的成功,就是可以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当你有机会做时,可能会承担风险,可能要放弃很多
送給丈夫助消化的柑普茶,他称之为“小橘子茶”。我买了个印着年轮的麻布包,他看了一眼说:“树桩子嘛。”  我觉得丈夫像一个翻译,我那被过多书面语言架空的虚浮精神,降落、抓地、口语化,成为温暖密实的日常生活。  我妈也是一个翻译,她把一切情境都译成了家庭。我爸住院的时候,病房越来越像家:搁架上的电饭煲在煮米饭,洗手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我妈迎着阳光在窗户下补衣服。我带着女儿皮去探病,我妈自自然然地把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