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北方的空地》重庆出版社
作者:杨柳松
提名理由:
人类首次以自力方式横穿大羌塘无人区,羌塘,地球上独有的超级荒原,当我们热衷谈论偏远的阿里和热闹非凡的可可西里时,对这片酷寒的高原依然陌生得不知所措。一个人,推着200斤的自行车,历时77天,经历了一场我们无法想像的艰苦旅程。这是人类的又一个奇迹,工业文明并未完全束缚我们的血躯。杨柳松不炫耀,保持低调,叙述平淡,文字朴实,可他越是平淡和朴实,你越能感到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如高原日出般壮美。看样子,还是个坚韧而幽默的家伙。我们看到,翻腾的晚霞里,是他寂寞的身影,与野兽荒原为伴,可称大侠。还是个儒侠,有颗平常心。
超越这时代
小毛驴0024>撰文 杨柳松>供图
如今,珠峰商业已经很发达,很多普通人花费二三十万人民币,就可以并不太难地实现地球最高峰所谓的“征服”梦想。也不仅仅是珠峰—当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时代,装备、地理、交通、信息咨询等这些系统性的环境因素都异常发达,地图上的空白之处几乎已不复存在,这个地球已基本无险可探。但在藏北高原,至少未来一段时间内,还留有诸多的空白。这本是无人知晓的土地,虽然几十年前“地图上已经没有秘密”(洛克),这一地区仅为稀少的藏北牧民所了解。在外界,在传统社会获得知名度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前几年,社会上享有最高曝光度的“可可西里”—甚至宣称可可西里“无人区”已正式对游人开放,生态旅游每年游客数量将限制在1000人以内。为保护可可西里原始的生态环境,每批团队游客数量将限制在15人以内,游客将在五六天的行程中沿巡山路线观赏雄浑神秘的雪山草原,了解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感受巡山队员的巡山生活,开展各种环保活动。
荒原如此野性。人类野性勃勃的欲望被驱动。羌塘荒原呼唤声,诱引着想做生态经济开发的有关部门,诱引淘金者和盗猎者,诱引科学家如夏勒,也诱引杨柳松、丁丁(丁丁、老苟两人组在2009年南北单车穿越羌塘,36天1100公里)这样的新时代探索者。大羌塘,或所幸它的高海拔、极艰苦的条件,对开矿、放牧、移民等设定了人类不可居住的门槛。这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它的“被大开发”脚步缓慢。
不管怎样,索南达杰、扎巴多杰、才嘎,尤其野牦牛队、可可西里管理局等,这些在该区域工作甚至为之献身的人们,不能被忘记。其实,那些盗猎者,在人性方面也并非那么歹毒,很多人是为了生活所迫,往往在拿命搏钱。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不是虚构的文艺,更不是一个虚构的作品。如果从体力、装备等物质层面去比较,或有后人效仿,抑或并非太难的事情。近10年来,有欧美探索者,已多次人力穿越羌塘。今天,和赫定时代相比,杨柳松、丁丁等国内外探索者们拥有精良的户外装备和地理信息包括GPS,但人们不可能像当时那样猎食并驱散猛兽。他们心理成熟、为人低调,如对于“第一个骑车穿越羌塘的中国人”,也轻笑这不过一个噱头。他们首先骨子里追求遵从他们内心的渴望,因为藏北大荒原在呼唤他们。我曾在可可西里荒原边缘生活过两个多月(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让我深深感受和热爱荒原的美丽。羌塘,广袤的荒原,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不只是一种个人探索”,“通过探险,摄影,沉醉于不同的文化当中,我希望能把我们美丽星球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从而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徒步、骑车和推行这样的荒原,因为进去容易、下脚没什么技术门槛,所以徒步其实往往存在更潜在的风险。”
这样的羌塘穿越,绝对不适合“普及”,这是一个要命的地方。平均海拔超越5000米的羌塘穿越,毕竟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胆子大了,需要体力和技术,还需要冷静思维。此外,也需要运气。
对于《北方的空地》,在这里,我不吝要加以很高的评价和赞赏,这是一种视野、一种想像力与创造力,或传统古话说“胆识过人”,这是一个壮丽的旅程,一个深厚的探索。 “77天单人无补给徒步横穿大藏北无人区”,“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虽然杨柳松一向低调内敛,甚至不喜别人加以“探险家”的称谓—我理解为“贴标签”活动,所以赞美的话只说一次。
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多以好坏来划分族群,以成功来作为主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个人都在这个时代奔忙。而这个名叫杨柳松的青年男子,2010年4月20日出发,推着一辆低档山地车,驮着200斤的糌粑、帐篷等负重,从新疆西藏交界处的界山达坂,往东进入世界上最开阔的羌塘无人区,在那巨大广袤的荒原上,他孤独地徒步推行了77天(世界上尚无单人在此历经50天以上的),其中有三天遇到人,经邦达错、羊湖、若拉错、岗扎日,藏北无人区后向北进入阿尔金无人区,经可可西里山脉、昆仑山脉、鲸鱼湖……最终他放弃了单车,三天徒步后最终在阿奇克库勒湖遇到车辆,经过三天至花土沟镇(7月5日)。历尽艰险,他活着出来了,从数据上看,这是所谓人类在藏北无人荒原区的探险最高纪录:单人、时间最长、难度最大。74天独处无人区,行程 1400公里。其中,近一个月没有清洁的淡水,靠冰、雪、咸水甚至喝尿维生,过河几次差点陷入危境。有人曾拿他和《Into the wild》(《走入荒野》,根据真实故事记录的书籍及电影)的那个真实的美国青年相比,我认为他们俩区别其实很大(不是以最终结局做对比),除对于青春、对于野性自然的共同追随及热爱之外,在这个中国青年的身上,还更有着现代中国青年里优秀(也是最匮乏)的一种品质:独立、自由、理性、科学。
从探险意义上,我认为它与古典主义式的斯文
作者:杨柳松
提名理由:
人类首次以自力方式横穿大羌塘无人区,羌塘,地球上独有的超级荒原,当我们热衷谈论偏远的阿里和热闹非凡的可可西里时,对这片酷寒的高原依然陌生得不知所措。一个人,推着200斤的自行车,历时77天,经历了一场我们无法想像的艰苦旅程。这是人类的又一个奇迹,工业文明并未完全束缚我们的血躯。杨柳松不炫耀,保持低调,叙述平淡,文字朴实,可他越是平淡和朴实,你越能感到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如高原日出般壮美。看样子,还是个坚韧而幽默的家伙。我们看到,翻腾的晚霞里,是他寂寞的身影,与野兽荒原为伴,可称大侠。还是个儒侠,有颗平常心。
超越这时代
小毛驴0024>撰文 杨柳松>供图
如今,珠峰商业已经很发达,很多普通人花费二三十万人民币,就可以并不太难地实现地球最高峰所谓的“征服”梦想。也不仅仅是珠峰—当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时代,装备、地理、交通、信息咨询等这些系统性的环境因素都异常发达,地图上的空白之处几乎已不复存在,这个地球已基本无险可探。但在藏北高原,至少未来一段时间内,还留有诸多的空白。这本是无人知晓的土地,虽然几十年前“地图上已经没有秘密”(洛克),这一地区仅为稀少的藏北牧民所了解。在外界,在传统社会获得知名度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前几年,社会上享有最高曝光度的“可可西里”—甚至宣称可可西里“无人区”已正式对游人开放,生态旅游每年游客数量将限制在1000人以内。为保护可可西里原始的生态环境,每批团队游客数量将限制在15人以内,游客将在五六天的行程中沿巡山路线观赏雄浑神秘的雪山草原,了解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感受巡山队员的巡山生活,开展各种环保活动。
荒原如此野性。人类野性勃勃的欲望被驱动。羌塘荒原呼唤声,诱引着想做生态经济开发的有关部门,诱引淘金者和盗猎者,诱引科学家如夏勒,也诱引杨柳松、丁丁(丁丁、老苟两人组在2009年南北单车穿越羌塘,36天1100公里)这样的新时代探索者。大羌塘,或所幸它的高海拔、极艰苦的条件,对开矿、放牧、移民等设定了人类不可居住的门槛。这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它的“被大开发”脚步缓慢。
不管怎样,索南达杰、扎巴多杰、才嘎,尤其野牦牛队、可可西里管理局等,这些在该区域工作甚至为之献身的人们,不能被忘记。其实,那些盗猎者,在人性方面也并非那么歹毒,很多人是为了生活所迫,往往在拿命搏钱。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不是虚构的文艺,更不是一个虚构的作品。如果从体力、装备等物质层面去比较,或有后人效仿,抑或并非太难的事情。近10年来,有欧美探索者,已多次人力穿越羌塘。今天,和赫定时代相比,杨柳松、丁丁等国内外探索者们拥有精良的户外装备和地理信息包括GPS,但人们不可能像当时那样猎食并驱散猛兽。他们心理成熟、为人低调,如对于“第一个骑车穿越羌塘的中国人”,也轻笑这不过一个噱头。他们首先骨子里追求遵从他们内心的渴望,因为藏北大荒原在呼唤他们。我曾在可可西里荒原边缘生活过两个多月(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让我深深感受和热爱荒原的美丽。羌塘,广袤的荒原,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不只是一种个人探索”,“通过探险,摄影,沉醉于不同的文化当中,我希望能把我们美丽星球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从而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徒步、骑车和推行这样的荒原,因为进去容易、下脚没什么技术门槛,所以徒步其实往往存在更潜在的风险。”
这样的羌塘穿越,绝对不适合“普及”,这是一个要命的地方。平均海拔超越5000米的羌塘穿越,毕竟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胆子大了,需要体力和技术,还需要冷静思维。此外,也需要运气。
对于《北方的空地》,在这里,我不吝要加以很高的评价和赞赏,这是一种视野、一种想像力与创造力,或传统古话说“胆识过人”,这是一个壮丽的旅程,一个深厚的探索。 “77天单人无补给徒步横穿大藏北无人区”,“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虽然杨柳松一向低调内敛,甚至不喜别人加以“探险家”的称谓—我理解为“贴标签”活动,所以赞美的话只说一次。
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多以好坏来划分族群,以成功来作为主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每个人都在这个时代奔忙。而这个名叫杨柳松的青年男子,2010年4月20日出发,推着一辆低档山地车,驮着200斤的糌粑、帐篷等负重,从新疆西藏交界处的界山达坂,往东进入世界上最开阔的羌塘无人区,在那巨大广袤的荒原上,他孤独地徒步推行了77天(世界上尚无单人在此历经50天以上的),其中有三天遇到人,经邦达错、羊湖、若拉错、岗扎日,藏北无人区后向北进入阿尔金无人区,经可可西里山脉、昆仑山脉、鲸鱼湖……最终他放弃了单车,三天徒步后最终在阿奇克库勒湖遇到车辆,经过三天至花土沟镇(7月5日)。历尽艰险,他活着出来了,从数据上看,这是所谓人类在藏北无人荒原区的探险最高纪录:单人、时间最长、难度最大。74天独处无人区,行程 1400公里。其中,近一个月没有清洁的淡水,靠冰、雪、咸水甚至喝尿维生,过河几次差点陷入危境。有人曾拿他和《Into the wild》(《走入荒野》,根据真实故事记录的书籍及电影)的那个真实的美国青年相比,我认为他们俩区别其实很大(不是以最终结局做对比),除对于青春、对于野性自然的共同追随及热爱之外,在这个中国青年的身上,还更有着现代中国青年里优秀(也是最匮乏)的一种品质:独立、自由、理性、科学。
从探险意义上,我认为它与古典主义式的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