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下蓝莓园果蝇数量的动态规律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蓝莓作为新兴的经济作物,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近几年,果蝇成为蓝莓上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了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为了明确青岛地区为害蓝莓的果蝇种类及发生动态规律,2016年5-12月,在青岛沃林蓝莓采摘园,选择暖棚、冷棚和大田3种蓝莓栽培环境,在相同高度悬挂糖醋液诱集瓶,监测果蝇发生的种类及数量动态规律。共进行了33次调查,诱集果蝇11 709头。结果表明,青岛地区为害蓝莓的果蝇主要有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海德氏果蝇Drosophila hydei Sturtevant和伊米果蝇Drosophila immigrans Sturtevant 4种。在3种不同的种植环境中,为害蓝莓的优势种为黑腹果蝇,共计6 878头,占总数量的59%,平均23.7头/5瓶,其次是铃木氏果蝇,共计4 372头,占总数量的37%,平均14.7头/5瓶,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发生数量较少,共369头和90头,分别占总数量的3%和1%,平均1.2头/5瓶和0.4头/5瓶。黑腹果蝇在6-10月发生数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铃木氏果蝇在6-7月和10-11月出现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8-9月是发生的低谷期。冷棚诱集到果蝇数量为5 736头,占总数量的49%,大田为3 746头,占总数量的32%,暖棚为2 227头,占总数量的19%,暖棚能更好地减少果蝇的发生。本文讨论了不同栽培措施对蓝莓园果蝇种类和数量动态的影响,以期为蓝莓果蝇的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蓝莓;果蝇;发生动态;青岛;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S 4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88/j.zwbh.2018128
  蓝莓是落叶灌木植物,又称越桔、蓝浆果,属杜鹃花科,越桔属。从1906年美国植物学家Coville博士开始对蓝莓的野生资源进行选育[1]至1937年蓝莓在美国首次被商业化栽植,其栽培历史不足百年。蓝莓具有明目、防癌、抗衰老、预防老龄性痴呆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2],是近20年来欧美国家发展最迅速的优良果树之一,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1]。20世纪80年代蓝莓刚传入中国时,发展较为缓慢,随后由于巨大的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的推动,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上升,由2004年的118 hm2增加到2013年的20 366 hm2[3]。蓝莓在我国的种植越来越受到重视。
  果蝇是为害樱桃、葡萄、杨梅等软果类果实的主要害虫[47],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均有发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辽宁、山东、河南及甘肃等地区[4,79]。随着蓝莓种植年限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果蝇逐渐成为蓝莓上的主要害虫,对蓝莓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00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3个蓝莓生产大州果蝇造成的损失占蓝莓生产总值的26%[10]。为害软果类的果蝇主要有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铃木氏果蝇D. suzukii,其对蓝莓、覆盆子、樱桃、葡萄和草莓等薄皮水果为害严重[8,1113],其中,黑腹果蝇对樱桃的为害率一般在35%左右,对个别品种的为害率高达80%以上[4]。贵阳杨梅受黑腹果蝇为害,被害虫果率达38%~57%[7]。由黑腹果蝇造成的葡萄酸腐病严重时可使葡萄减产80%[5]。铃木氏果蝇在国外发生比较严重,特别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自2008-2010年以来相继检测到铃木氏果蝇[14],并且对当地的软水果造成高达约50%的产量损失[12,15],在美国和欧洲,当铃木氏果蝇在生产区域造成30%的产量损失时,将导致当年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4]。
  我国自2000年开始蓝莓规模化种植至今已有17年,种植模式有露地栽培(大田种植)和设施栽培。设施栽培又分日光温室栽培(暖棚种植)和塑料大棚栽培(冷棚种植),二者区别在于暖棚种植采用无滴消雾棚膜,配有草苫或保温被等保温覆盖材料、自动卷帘机、0.5~0.7 m的北厚墙、拱圆形、地上冬暖式大棚,保温效果好;冷棚只有一层塑料薄膜,是一种普通塑料大棚,而且没有厚土墙及山墙,保温效果较差。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地3种栽培方式下果实迅速膨大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最佳采收期分别为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16],日光温室栽培方式下‘蓝丰’始花期、成熟期可分別比塑料大棚栽培方式下提前50 d和37 d,比露地栽培方式下提前69 d和58 d,提早了蓝莓上市时间。从2001年至2015年,我国蓝莓大田种植面积从24 hm2增至31 210 hm2,总产量达到43 244 t,暖棚种植面积从0.13 hm2增至560 hm2,总产量达到1 470 t,冷棚种植面积从1 hm2增至1 165 hm2,总产量达到6 030 t[17]。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相比蓝莓产量可提高30%,商品果率提高30%以上,采取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暖棚、冷棚和露天3种栽培模式配合,可以实现全年连续6个月的鲜果供应期,因此采用不同模式栽培蓝莓对于延长鲜果供应期、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明确蓝莓不同种植模式对果蝇发生种类和数量动态的影响,本文从2016年5-12月在青岛沃林蓝莓采摘园采用诱集法调查果蝇成虫在蓝莓果园发生规律,为果蝇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蓝莓园调查区概况和调查品种
  蓝莓园调查区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佳沃蓝莓基地,蓝莓种植面积4万m2。调查园中等肥力,园地土质均匀,耕作和管理良好,蓝莓品种为‘蓝丰’。
  1.2诱集液配方
  诱集液采用糖醋液,用红糖50 g 无水乙醇80 mL 米醋50 mL 90%敌敌畏EC 2 mL,充分搅匀,再加入370 mL水配成500 mL。   1.3田间诱集及调查
  诱集瓶采用550 mL农夫山泉矿泉水空瓶,矿泉水瓶瓶口朝上在瓶身3/4处开6个直径0.5 cm的诱集口,每个诱集瓶中加入150 mL糖醋液,在其瓶颈缠绕铁丝悬挂在蓝莓树上。在蓝莓园调查区选择暖棚(667 m2)、冷棚(667 m2)各3个,每个棚内5点取样选择5株树,每株树在地面以上2/3处悬挂1个诱集瓶,同时在大田选择3块蓝莓地,每块地面积667 m2,每块地5点取样选择5株树,同样方法悬挂5个诱集瓶。从2016年5-12月,每7 d调查1次,并更换糖醋液,将相同环境5个诱集瓶诱捕的果蝇收于同一管中,带回实验室鉴定种类并统计数量。
  1.4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与统计用Excel 2010,采用SPSS 20.0的ANOVA方差分析法对各组试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果蝇动态消长规律
  2.1.1果蝇在蓝莓暖棚中发生动态
  蓝莓暖棚中不同果蝇发生动态调查结果(图1)表明,整个调查期间,暖棚蓝莓园主要发生黑腹果蝇、铃木氏果蝇、海德氏果蝇Drosophila hydei Sturtevant和伊米果蝇Drosophila immigrans Sturtevant,其中黑腹果蝇数量最多,平均每次诱集3.3头/5瓶,其他3种数量较少。5月初,田间始见零星果蝇,6月初4种果蝇数量均开始增长,其中黑腹果蝇增长最快,在6月15日达到第1个小高峰,数量为40.3头/5瓶,之后在7月13日(75.0头/5瓶)、9月28日(74.6头/5瓶)和11月2日(64.3头/5瓶)出现3个大的发生高峰;铃木氏果蝇在6月15日至8月10日开始少量出现,平均数量为2.7头/5瓶,但8月中旬至9月末均未诱集到铃木氏果蝇,至10月初数量又开始增长,11月2日达到高峰(37.6头/5瓶),11月30日之后进入越冬状态。而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则一直数量较少,调查期间每次诱集的平均数分别为0.19头/5瓶和0.1头/5瓶,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方差分析表明,黑腹果蝇在3个发生高峰期数量均显著高于铃木氏果蝇(df=3,F=12.635,P=0.001;df=3,F=153332,P=0.000;df=3,F=64.041,P=0.001)、海德氏果蝇(df=3,F=12.635,P=0001;df=3,F=153.332,P=0000;df=3,F=64.041,P=0.000)和伊米果蝇(df=3,F=12.635,P=0.001;df=3,F=153.332,P=0000;df=3,F=64.041,P=0.000)。而在11月2日铃木氏果蝇发生数量达到全年最高峰(37.66头/5瓶)显著高于海德氏果蝇(df=3,F=64.061,P=0.000)和伊米果蝇(df=3,F=64.061,P=0.000)。
  2.1.2果蝇在蓝莓冷棚中发生动态
  蓝莓冷棚中不同果蝇的发生动态(图2)比较表明,从5月份开始,在冷棚能够诱捕到上述4种果蝇,期间黑腹果蝇平均数量为10.5头/5瓶,海德氏果蝇平均数量为13.3头/5瓶,并在5月11日达到发生高峰期(38头/5瓶),其他两种果蝇数量较少。6月7日黑腹果蝇数量开始增长,于6月25日达到第一个小高峰期(64.3头/5瓶),之后在8月24日(81.7头/5瓶)、9月21日(91.3头/5瓶)和11月2日(39.7头/5瓶)出现3个大高峰;铃木氏果蝇在6月7日左右开始增长,于6月25日达到第一个小高峰(68.7头/5瓶),之后在7月20日(67头/5瓶)、11月9日(110.3头/5瓶)和11月23日(79.7头/5瓶)出现3个大高峰。而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则一直数量较为稀少,平均数量为1.9头/5瓶和0.7头/5瓶。方差分析表明,9月21日黑腹果蝇发生数量(91.3头/5瓶)显著高于铃木氏果蝇(3.0头/5瓶)(df=3,F=13.337,P=0.001)、海德氏果蝇(0.0头/5瓶)(df=3,F=13.337,P=0.001)、伊米果蝇(0.0头/5瓶)(df=3,F=13.337,P=0.001),而铃木氏果蝇、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发生数量差异不显著(df=3,F=13.337,P=0.868)。
  2.1.3果蝇在蓝莓大田中发生动态
  蓝莓大田中不同果蝇的发生动态(图3)比较表明,黑腹果蝇在5月初左右开始增长,于6月29日达到第一个小高峰期,其峰值为77.3头/5瓶,之后又分别在9月28日(110.7头/5瓶)和11月2日(36头/5瓶)出现2个高峰;铃木氏果蝇在6月1日左右开始增長,于6月29日达到第一个高峰(49.6头/5瓶),之后在10月26日(57.3头/5瓶)出现另一个发生高峰。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在5-12月份皆可诱捕到,但数量较为稀少。方差分析表明,6月29日黑腹果蝇发生数量(77.3头/5瓶)显著高于海德氏果蝇(0.33头/5瓶)(df=3,F=5.880,P=0.008)、伊米果蝇(0.66头/5瓶)(df=3,F=5.880,P=0.009),而黑腹果蝇与铃木氏果蝇(49.6头/5瓶)发生数量差异不显著(df=3,F=5.880,P=0.248)。铃木氏果蝇与海德氏果蝇(df=3,F=5.880,P=0.057)和伊米果蝇(df=3,F=5.880,P=0.058)差异不显著;9月28日黑腹果蝇数量(107.3头/5瓶)显著高于铃木氏果蝇(93头/5瓶)(df=3,F=23.566,P=0.000)、海德氏果蝇(0.00头/5瓶)(df=3,F=23.566,P=0000)、伊米果蝇(0.00头/5瓶)(df=3,F=23.566,P=0.000); 10月26日,铃木氏果蝇发生数量(57.3头/5瓶)最高,显著高于海德氏果蝇(0头/5瓶)(df=3,F=5.219,P=0.010)、伊米果蝇(0头/5瓶)(df=3,F=5.219,P=0010),而黑腹果蝇(29.33头/5瓶)与铃木氏果蝇发生数量差异不显著(df=3,F=5.219,P=0.139),黑腹果蝇、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差异不显著(df=3,F=5219,P=0.123)。   2.2同种果蝇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动态消长规律比较
  2.2.1黑腹果蝇在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发生动态比较
  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黑腹果蝇发生规律调查结果(图4)表明,其在各栽培模式数量消长规律相似。5月初,黑腹果蝇在三种栽培模式的数量开始缓慢增加,6月底-7月中旬达到发生期的第一高峰,其中冷棚中黑腹果蝇数量在6月25日最早达到高峰(64.3头/5瓶),大田在6月29日达到高峰(77.3头/5瓶),而暖棚在7月13日(75.0头/5瓶)最晚达到高峰;7月下旬-8月中下旬发生数量降低, 9月底黑腹果蝇出现第二个发生高峰期,其中冷棚在9月21日(91.3頭/5瓶),暖棚和大田均在9月28日,发生数量分别为74.7头/5瓶和107.3头/5瓶。8月24日在冷棚发生数量(8166/5瓶)显著高于暖棚(34.3头/5瓶)(df=2,F=10.187,P=0.008)、大田(32.3头/5瓶)(df=2,F=10.187,P=0.008)。
  2.2.2铃木氏果蝇在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发生动态比较
  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铃木氏果蝇发生动态调查结果(图5)表明,铃木氏果蝇在冷棚、大田和暖棚中明显出现二个发生高峰期,第一个在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个在10月底-11月中旬。在第一个高峰期,冷棚平均数量为68.7头/5瓶,大田平均数量为49.7头/5瓶,而暖棚中没出现明显高峰,平均数量为6头/5瓶;8月上旬-10月上旬,属于铃木氏果蝇发生的低谷期,平均0.6头/5瓶;在第二个高峰期,大田在10月26日最先达到高峰,暖棚在11月2日达到高峰,而冷棚在11月9日达到高峰。通过方差分析,发现6月29日铃木氏果蝇在大田发生数量显著高于暖棚(df=2,F=7.583,P=0.008)。
  2.2.3海德氏果蝇在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发生动态比较
  海德氏果蝇在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的发生规律(图6)表明,海德氏果蝇只在5月份蓝莓生长的早期发生为害,全年只在 5月11日左右发生数量最多,冷棚、大田和暖棚发生数量分别为13.3、11.9、0.4头/5瓶,6月之后海德氏果蝇数量一直很少,几乎没有发生。
  2.2.4伊米果蝇在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发生动态比较
  在不同栽培模式蓝莓园中伊米果蝇的发生规律调查结果(图7)表明,伊米果蝇在冷棚、大田和暖棚中明显出现二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和11月份,但发生数量很少,其中冷棚平均数量分别为2.5头/5瓶和1.3头/5瓶,大田平均数量分别为1.5头/5瓶和0.3头/5瓶,暖棚平均数量分别为0.1头/5瓶和0.3头/5瓶。
  3结论与讨论
  2016年在青岛为害蓝莓的果蝇有黑腹果蝇、铃木氏果蝇、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黑腹果蝇为优势种,占4种果蝇发生总量的59%,其次是铃木氏果蝇,占37%,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数量很少,分别占总数的3%和1%。这与2006-2009年山东青岛地区蓝莓病虫害调查[18]和贵州蓝莓病虫害调查[19]中发现黑腹果蝇为重度为害害虫试验结果相似。
  美国从1937年开始种植蓝莓,现在美国东北部为害蓝莓的双翅目害虫主要为新入侵害虫铃木氏果蝇和当地的蓝莓蝇蛆Rhagoletis mendax Curran [20]。日本自1964年引入蓝莓后,铃木氏果蝇由最初的甜樱桃害虫成为为害蓝莓的主要害虫并扩散至整个日本 [21],成为日本蓝莓目前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综上,在蓝莓种植时间较长的美国和日本,铃木氏果蝇是果蝇优势种。而本文调查发现,黑腹果蝇是我国胶东地区蓝莓园的优势种,铃木氏果蝇发生数量低于黑腹果蝇,但明显高于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随着蓝莓在我国种植面积扩大和时间增加,铃木氏果蝇为害是否会加重,甚至取代黑腹果蝇成为优势种,有待于继续调查研究。
  在暖棚、冷棚、大田3种不同种植环境中,优势种均为黑腹果蝇,但暖棚中果蝇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两种种植环境,占3种种植环境果蝇发生总量的19%。在蓝莓种植园中,暖棚蓝莓成熟期(采摘)为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冷棚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大田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根据本文调查结果结合满孝明等2015年胶东果园果蝇发生动态调查[22],发现果蝇的发生高峰期主要在6-7月。暖棚中蓝莓提前成熟,果实收获期能错过果蝇暴发期,因此果蝇的为害较轻。暖棚的环境相比于其他两种种植环境更加单一,这也是暖棚果蝇数量少于其他两种环境的主要原因。
  田间调查发现,黑腹果蝇在6月中下旬到11月初均保持较高的发生数量,而铃木氏果蝇在6月中旬-7月中旬、10月底-11月中旬明显有两个发生高峰,在8月初至9月末,铃木氏果蝇的平均数量为3.7头/5瓶,明显低于黑腹果蝇的数量35.9头/5瓶。而根据青岛气象局2016年青岛市气候影响评价得知,青岛地区大于30℃的高温日数25 d,比常年同期(12.2 d)偏多12.8 d,尤其在8月9-19日连续11 d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推测黑腹果蝇的耐热性比铃木氏果蝇高,这可能是造成铃木氏果蝇在8-9月发生数量低的主要原因。综合对上述果蝇的数量动态分析,发现11月果蝇的数量仍然很高,其原因可能是,11月苹果、梨等晚熟水果收获期已过,加之在蓝莓采收后,对果园防治松懈,田间的果蝇缺少食物,通过田间诱捕使果蝇飞往诱集瓶中,造成11月诱集到的果蝇数量呈高峰增长。
  果蝇的生活史短且具有高繁殖和自然扩散能力,遏制和根除该虫比较困难,我们应加强对果蝇综合防治,同时建议日光温室栽培错过果蝇发生高峰期。在蓝莓萌芽前至采收结束期间应清洁田园,及时清除蓝莓园及周边腐败有机物和垃圾、采收期园内外的落果、烂果,园内地面和周边荒草坡地适当喷药,以压低虫源基数;适时快采,避免蓝莓果实过熟对果蝇的引诱性,减轻为害;通过物理防治方法如:用诱捕器、糖醋液、黄黏板等方式监测、诱捕成虫;根据监测结果在发生数量高峰时,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并在安全间隔期后安排采摘,达到高效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姻. 蓝浆果与蔓越桔[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丰震, 许景伟, 范广武, 等. 蓝莓引种可行性浅析[J]. 山东林业科技, 2001, 19(2): 3436.
  [3]张珊珊, 鹿永华, 林德荣, 等. 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林业经济, 2015(5): 5871.
  [4]郭建明.樱桃新害虫黑腹果蝇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 2007, 44(5): 743745.
  [5]王忠跃, 刘崇怀, 潘兴.葡萄酸腐病及防治[J].果农之友, 2004(3): 3233.
  [6]王穿才, 馬辉.黑腹果蝇对东魁杨梅的为害及其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 2008, 37(4): 5455.
  [7]李德友, 左锐, 袁洁, 等. 杨梅果蝇发生危害与食源调查[J]. 贵州农业科学, 2005, 33(2): 7778.
  [8]LEE J C, BRUCK D J, CURRY H.The susceptibility of small fruits and cherries to the spottedwing drosophila, Drosophila suzukii [J].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67(11): 13581367.
  [9]郭迪金, 蒋辉, 张永华, 等. 黑腹果蝇和伊米果蝇在四川阿坝州发生初报[J]. 植物保护, 2007, 33(1): 134135.
  [10]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ervice. Noncitrus fruits and nuts 2008 preliminary summary. Publication Fruit and Nuts 13 (09) [R]. Washington, DC.2009.
  [11]SASAKI M, SATO R. Bionomics of the cherry Drosophila, 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 (Diptera: Drosophilidae) in Fukushima Prefecture, 3: Life cycle [J]. Annual Report of the Society of Plant Protection of Japan,1995, 46: 170172.
  [12]WALSH D B, BOLDA M P, GOODHUE R E, et al. Drosophila suzukii (Diptera: Drosophilidae): Invasive pest of ripening soft fruit expanding its geographic range and damage potential [J]. Journal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2011,2(1):17.
  [13]BELLAMY D E, SISTERSON M S, WALSE S S. Quantifying host potentials: Indexing postharvest fresh fruits for spotted wing drosophila, Drosophila suzukii [J/OL]. PLoS ONE, 2013(8): e61227.
  [14]LEE J C, BRUCK D J, DREVES A J, et al. In focus: Spotted wing drosophila, Drosophila suzukii, across perspectives [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67: 13491351.
  [15]CINI A, IORIATTI C, ANFORA G. A review of the invasion of Drosophila suzukii in Europe and a draft research agenda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J]. Bulletin of Insectology, 2012, 65: 149160.
  [16]王培培, 侯智霞, 王冲, 等.不同栽培方式对蓝莓梢果发育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14, 32(3): 129133.
  [17]李亚东, 孙海悦, 陈丽. 我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J]. 中国果树, 2016(5): 110.
  [18]高海霞, 赵洪海, 姜惠铁, 等. 青岛地区蓝莓病虫害调查初报[J]. 中国园艺文摘, 2009, 25(12): 6264.
  [19]任艳玲, 周杰, 杨茂发, 等. 贵州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初报[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6): 102105.
  [20]WISE J C, VANDERPOPPEN R, VANDERVOORT C, et al. Curative activity contributes to control of spottedwing drosophila (Diptera: Drosophilidae) and blueberry maggot (Diptera: Tephritidae) in highbush blueberry [J].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2015, 147(1): 109117.
  [21]HIROTOSHI K, YASUHISA K, TAKUYA B, et al. Oviposition efficacy of Drosophila suzukii (Diptera: Drosophilidae) o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blueberry [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3, 106(4): 17671771.
  [22]满孝明, 周昊, 谭秀梅, 等. 胶东果园果蝇发生动态调查[J]. 中国植保导刊, 2016, 36(12): 5557.
  (责任编辑:杨明丽)
其他文献
摘要 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影响植物营养化学成分的变化, 还能够引起植物次生抗虫物质表达量的改变, 进而影响作物害虫的互作关系。本试验利用开顶式气室(OTC)和室内动态气室模拟当前和未来大气CO2浓度(约390、550、750 μL/L)环境, 测定了不同大气CO2浓度下普通玉米‘郑58’和转cry1Acm基因玉米的营养物质成分、转cry1Acm基因玉米Cry1Ac杀虫蛋白的含量, 以及取食不同大
摘要:本研究根据番茄斑萎病毒(TSWV)S RNA上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比较了4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397 bp的片段,序列和已发表的TSW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可用于常规PCR和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qRTPCR的灵敏度比快速检测试纸条、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和常规PCR分别高出15 625倍、
20世纪50年代初期,宋任穷兼任云南军区政委。云南起义的部队先称暂编十二军、十三军。通过民主运动,他们要求正式编入人民解放军。军区决定将他们与人民解放军十二军、十三军合编,即四个军合编为两个军。  开会那天,全体官兵在志丹體育场集合。场中悬挂着巨幅标语:“中国人民解放军暂编十二、十三军改编大会”。首先登上主席台的宋任穷看后觉得不妥,立即要布置会场的同志把“改编”改成“合编”。这天晚上开晚会,宋任穷
12年前,贵州省望谟县的贫困学生刘秀祥,背着患有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母亲远赴山东上大学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毕业后,刘秀祥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望谟县当上了中学老师。他接手一个全校最差的“放牛班”,通过3年的精心培养,这个班的47个“小放牛”全部考上了大学。  苦难少年,背着疯娘上大学  2020年4月29日,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32岁的刘秀祥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内出现了一些疑虑、慌张,甚至有人惊呼“狼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放宽历史视野,在更高层次上“睁眼看世界”,总结世界强国兴衰的经验教训,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正视各种外部挑战,齐心协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新兴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普遍经历了一个关键性阶段  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各大陆日益联为一体,人类历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500年来,
摘要 本研究以根结线虫生防真菌交枝顶孢Acremonium implicatum为供试菌株,探究了菌龄、降解酶种类、酶解温度和时间、不同渗透压稳定剂、不同pH等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并建立了交枝顶孢原生质体制备体系;制备的原生质体在SR培养基上再生率达到17.78%。此外,GFP遗传转化菌株的获得充分表明制备的原生质体可作为后续遗传转化材料,为进一步研究交枝顶孢对根结线虫的生防机理奠定基础。
2019年9月,人称“白宫里的一只鹰”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被特朗普“解职”。对此,华盛顿的建制派都称“大快人心”,而共和党保守派、联邦参议员泰德·克鲁兹却表示,这是“深层国家(deep state)”的胜利。  此前,特朗普曾多次谴责白宫和国务院肆无忌惮的泄密活动源于“深层国家”。那么,“深层国家”是什么?美国政治体制中真的存在反对特朗普的“深层国家”吗?“深层国家”的前世  学界认
摘要  Bt棉有效控制了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然而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盲蝽(Heteroptera:Miridae)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有效的抗虫基因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本实验室保存的Bt杀虫基因和菌株为材料,对绿盲蝽进行杀虫活性筛选。利用本实验室先前克隆的Mtx类杀虫基因cry15Aa
摘要 应用600 g/L吡虫啉FSC、44%吡虫·氟虫腈FSC、300 g/L氯氰菊酯FSC、60%戊唑醇FSC、4.23%甲霜·种菌唑ME 5种药剂不同配方包衣‘先玉335’和‘金庆’2个玉米品种种子,验证各药剂对当地玉米出苗的安全性、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对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包衣后对出苗安全,且有很好的保苗、壮苗、增产作用,增产率最高可达19.6%。吡虫啉40
摘要  选择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 Xcm)抗利福平菌株RifXcm,通过人工模拟接种试验,采用半选择性平板分离、菌落PCR和常规PCR方法,研究该病原细菌在芒果叶片、土壤和水中的存活期,并对其能否作为侵染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芒果细菌性黑斑病菌在芒果叶片病斑内可存活5~6个月,是此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