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的限度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2007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关于柏拉图的诗教态度,历来均以为柏拉图站到了哲人一边,与诗人作对。然而,柏拉图的诗人面容对这样的解释提出了反对。本文拟解读柏拉图论及“诗”的重要作品《伊翁》,理清柏拉图对“诗”的一个批判层面,即苏格拉底对伊翁的讽刺与挖苦并不是针对“诗”,而是对技艺的迷恋的批判,旨在为全面理解柏拉图对诗的态度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 柏拉图《伊翁》诗技艺
  
  柏拉图在文学界的名声并不算很好,甚至众数文人雅士将其视作文学的敌人或对手,因为他在著名的《理想国》中讲要把“诗人(文学家)”逐出最好的城邦。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真理的摹仿之摹仿,属于其理想序列的最低层。[1]然而诗的作用对于最好的城邦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拥有极高智力的大思想家柏拉图为何会看不到这个明显的事实呢?纬书《诗含神雾》中讲道:“诗者,……在於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2]如此看来,诗歌的作用巨大,不可小看。新近的研究也表明,柏拉图与诗的关系,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清楚的,因为,柏拉图一边把诗人逐出城邦,一边又以诗人的形式进行创作,被称为戏剧诗人。[3]如此,从细处着眼全面研究柏拉图对于“诗”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伊翁》是柏拉图作品中谈及诗作的重要作品,由于他是柏拉图唯一一部直接讨论诗的作品,因而在分析柏拉图对诗的态度中理应占据重要位置。[4]因此,欲了解柏拉图对“诗”的复杂态度,以及这些态度的各个层面,必须从这本短小的《伊翁》入手。《伊翁》虽篇幅短小,但情节复杂,这里仅谈及从中挖掘出隐匿的柏拉图诗教的批判层面,即柏拉图对普通人关于技艺之热恋的批判。而要获得这样的批判层面,必须从文脉中的基本情节入手,因为据列奥·施特劳斯所述,对于古典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从“外”入手。[5]
  一、苏格拉底诡计的目标所在
  《伊翁》讲述了苏格拉底与诗人伊翁的一次相遇。当苏格拉底礼节性地询问伊翁来自何处时,他强调自己刚刚拿了大奖,被评为“大师”,荣耀非凡。苏格拉底没有对伊翁获奖表示吃惊,或许他认为伊翁获奖是自然而然的事;或许获奖这件事根本不被他放在心上。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苏格拉底似乎对“纪念医神”的事情觉得十分惊讶,“用诵诗比赛来纪念医神?”似乎表现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这样来纪念;而当伊翁说还有其它的比赛也用来纪念时,苏格拉底又是一个问句:“真是这样?”似乎医神本不应该纪念似的。苏格拉底对于伊翁,对于雅典的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崇拜“医术”表示了他的惊讶。而苏格拉底之所以对伊翁“用计”,正来自于这样的惊讶:为何会对医术这样地推崇?
  接下来,苏格拉底谈到了对他自己诵诗的羡慕。这样的羡慕自然会引起普通人的自豪感,觉得自己在做的正是一件得到大家承认的了不起的事情。苏格拉底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话恰如骄敌的计谋,让敌人缺少防备之心。他的话经过了三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美丽的外表,他表扬诵诗人的外观;其次,他强调诵诗人与杰出的人物打交道;最后,不但对他们的诗句,而且对他们的思想(dianoias)都十分的熟悉。苏格拉底的这句话,隐含的逻辑正是伊翁所渴望的:伊翁是好诗人—好诗人懂诗行和诗行的意义—伊翁也懂。伊翁所指的“诗行的意义”,仅是指对于荷马所讲的内容,如医术、驾车、打仗等事比较熟悉。苏格拉底在此处的话是为了引诱伊翁而设的一个诡计,要用伊翁自己的想法来批判自己对技艺的崇拜。伊翁,或者说普通人,都对这样的评价十分受用,他已经完全忘乎所以,说自己为“荷马增色不少”,认为自己是荷马得以传播的文明使者,差点说自己比荷马本人还要厉害。伊翁这个成天都熏陶在荷马的教育之下的人的自信心也极度膨胀,而这正是苏格拉底要打击的目标,也是柏拉图的《伊翁》中所隐含的诗教批评层面。
  二、苏格拉底批判的意义
  伊翁,在这里听到苏格拉底的话是十分快乐的。苏格拉底在这里把他要做的事情的第一步显露了出来。他问伊翁是只通荷马,还是都通?苏格拉底要做的事是要提醒或是教育伊翁一些事情,而这个戏剧事件被柏拉图展示出来。伊翁只需要作一个选择性的回答就行了,但他加了一句话:“对我来说这就足够啦。”他还沉浸在苏格拉底为他制造的自信之中。苏格拉底给人短暂的自信,为的是引入话题,然后毁掉一切虚假的自信。
  1.伊翁的致命矛盾
  到这个地方为止,伊翁并没有谈荷马是不是最好的诗人。实则,“荷马是个好诗人”这个命题已经暗含在好诵诗人伊翁的潜意识之中。伊翁只能解说荷马这个行为与他对“荷马是好诗人”的评判是一个矛盾:伊翁可以很好地诵读荷马(获奖就是证明),但却不能评判荷马的好坏。
  苏格拉底拿占卜这件拿来举例。占卜者当然能对关于占卜的说法作出好坏的评判,诗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诗。这样,诵诗人就再也没有位置了:他对诗作的评判席位已经被那些从事“某种事物”的人取代了。既然占卜者能够解说“关于占卜诗”,无论他们的说法是好还是坏。
  伊翁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他提起了前面提到的“不同”,那是作诗方式的不同。也许,一般的人在这里就会问有什么不同了,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如果这样问,伊翁就会讲他们用了一些什么样的不同的写作方式,就变成了修辞学研究了。苏格拉底直接要伊翁对他们的诗作进行好和坏的评判。无论他评价谁好谁坏都一样,那都意味着:伊翁能对他们的诗作进行好坏的评判。苏格拉底于是引出了算术、医术为例,一个人评判一种知识或技艺的好,也就能评判它的坏。伊翁对荷马等诗人作出了评判,可是他根本就不拥有对于其它诗人的了解。
  在这里,可以总结伊翁的致命矛盾如下:诗人讲的事都相同,为什么你只解读荷马?那是因为诗人作诗的方式有好坏之分。既然你都分得出好坏,那就意味着你对所有的诗都了解,怎么只解读荷马呢?
  2.矛盾的背后意义
  从上文来看,伊翁面对这个致命的矛盾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开始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而苏格拉底则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否定句:“显然,你不能够凭技艺和知识解说荷马。”
  苏格拉底又举了三个方面的例证:绘画、雕刻与诗艺;这三个例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评判这三个领域的好与坏;不仅能说它们好在哪里,而且能说它们坏在哪里。我们评判“好与坏”凭借的是“知识和技艺”,诗也一样,我们要对一部诗作进行评判,或是对一个诵诗表演进行评判,凭借的是一种知识和技艺。从这个意义是讲,伊翁是没有关于诗的“知识和技艺”的。
  这与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是相合的:我们评价一个人,也是根据其某种“知识和技艺”。自然,我们选拔人才也是注重对知识与技艺的考查,这是一种推崇“技艺”的做法。原因是,我们必须对人的“好坏”作出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评判。这样,就恰如苏格拉底在前文中所扮演的角色那样,把人分割为不同的职业技能角色,然后根据他对这个技能的掌握来评价他的好与坏。从这个意义上讲,苏格拉底在前面所扮演的角色并不见得是真心想那样,只是想打破人的妄念而不得已为之的。现代社会对知识与技能的偏爱不过是伊翁现象的放大而已,如此看来,苏格拉底找出伊翁的矛盾的意义并不是否定诗,而是否定以“知识与技艺”的方式来评判诗,评判人。
  苏格拉底说,不能借技艺与知识来解说荷马。也就是说,伊翁之所以对荷马痴迷,其余的人之所以对伊翁的讲解那么热爱,不能说这是一种技艺。
  三、对技艺的理性认识
  为什么我们要用技艺或知识来评判人的“好与坏”?技艺与我们之间的亲切,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讲明白的。它是我们人类世界最为稳妥的事物。说是最为稳妥,是指我们相信它可靠,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方便。人生的百年生命要活下去,不得不依靠那些技艺。以至于当我们发现它的巨大作用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人类生活的全部。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将浸透所有的人类领域。
  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苏格拉底并不是挖苦伊翁,而是在嘲讽那种拿技艺来衡量一切的想法。伊翁也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比较严重,他把这种技艺看作是自己辛勤换来的,理应得到别人的赞赏。这种拿技艺来衡量一切的人,也会自认为了不起,并打心眼里瞧不起其它的人,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特有的评价标准:技艺。
  伊翁,或说普通人,也不能明白,如果这种诵诗不是技艺的话,那么是怎么回事?所有的人读到这里,都不再会简单地拿技艺性的思维来评判诗这个问题了。苏格拉底接下来要讲的是神的事情。“如果诗人们懂得如何凭技艺作好一种诗,那其余所有体裁的诗他们就能作好了”。
  苏格拉底所讲的“凭神的力量”是与“技艺,这种人的力量”相对应的。所有的和谐与美好并不是人之所为,而是神意的传达。人凭借其自身的技艺,能在人世有所作为。可是,这样的作为并不是一切,并不能成为评判诗、评判人的标准。
  四、结语
  柏拉图塑造苏格拉底的形象与诵诗人伊翁作对,实际上并不是对“诗”和“诵诗”本身的反对,实则是反对把近于神的形象附加到诵诗人身上。对技艺的迷恋是人的天性之一,自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伊翁的诵诗技艺让他在人世间变得像神一样受人崇拜。苏格拉底的任务是要打破这样的崇拜和迷恋,而这完整地体现在了《伊翁》之中,这也是《伊翁》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拉曼·塞尔登编.刘象愚,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2]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校.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464.
  [3]戈登等著.张文涛编.刘麒麟等译.戏剧诗人柏拉图·导言《柏拉图的诗人面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柏拉图著.王双洪译疏.伊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5]程志敏,郑兴凤著.梦断现代性.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79.
  
  本论文为怀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支助,“《英雄诗系》在古希腊诗教传统中的地位”项目编号:HHUQ2009-35。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认同,强化实践力行的重要举措。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改革意义重大,通过坚持“五同”原则,探索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把握理论时事,聚焦思想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注重能力提升,聚积专业特色,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拓展实践基地,聚合育人资源,关照学生成长成才;丰富活动载体,聚力品德培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基本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建设的根本任务,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提高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实效,必须围绕学生视角,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树立育人为本意识,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构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学生工作 实施路径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把坚定理想、立德树人作为今后高校
摘 要: 本雅明从马克思那里获得艺术生产的灵感,选择技术与艺术作为自救工具,并将艺术纳入生产领域,阐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方式变革及艺术作品特性与价值的变换,充分发掘艺术蕴含的革命性,通过对大众、大众文化的接受与肯定,以求联合无产阶级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事实上,本雅明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大众文化的肯定态度,暗合了当今由新媒体所引领的艺术大众化浪潮。大数据时代,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在多年后的今天尽显先见
摘要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成功地探讨了人的生存处境和时代关系的影片。这部电影从一个中年知识女性在“后现代”的处境入手,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当今时代的尴尬和危机,从而也思考了时空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后现代 知识分子 处境    2006年,一部名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国产电影上映了。就电影的命名,我们会产生疑问:究竟什么是“后现代”呢,编剧李樯描述他眼中的“后现代”是“人们感到过去所依
观赏书法艺术,有一个展示空间的问题。古往今来,先是几案,然后墙上。放在几案上是近玩,关注局部,眼睛盯着点画结体,挂在墙上是远观,视线不仅关注作品,而且还旁及周围环境,作品与环境氛围一致,能产生最大的审美效果。因此自古以来,尤其是明清以后,书法作品的幅式和风格(包括点画、结体、章法、墨色等)不断地随展示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到今天,这个优良传统戛然而止,书法家对此竟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种状况严重影
摘 要: 高校輔导员职业发展问题历来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各高校不同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从未停止,开展辅导员不同职业发展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选取了一所“211”高校内实行的两种不同选聘发展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跟踪调查职业发展的路径,建立一个制度环境—选留机制—职业发展的分析框架,进行岗位发展、性别比例、职称职级、岗位流动等指标统计和经验检验,揭示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的某些
摘 要: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知情交融”,既是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更是对学生积极情绪引导的过程,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便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关键词: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知情交融 情感  “知情交融”教学模式在我校已推广多年,它是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提出的,强调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宗法制的影响下,我国
摘 要: 高校班级是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活动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班级制度失范,班级领导能力不强,班级建设缺乏共识,辅导员、班主任职责不清等弊端都对高校班级建设产生影响。本文以N大学D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努力探索新时期班级建设新途径。  关键词: 高校班级建设 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加强对策  高校班级是大学生获取
摘 要: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科学实用的助读系统,有助于教师科学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本文以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为研究对象,探讨理论依据和显著特色,并提出使用策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助读系统 统编本 单元导语 使用策略  自2017年9月全国初中阶段全面推广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材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相关研究成果日臻丰富。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的重要依据,也
摘要 《快乐驿站》栏目通过推出“剪影中国”、“涌动中国”、“中国年·中国风”等系列节目,将剪纸、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造型元素,结合flash动画表现传统曲艺内容,在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又传承了民族文化,发展了电视文化,为其他栏目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 快乐驿站 民族文化 电视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独立于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