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正名”论发微

来源 :中国哲学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ef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公孙龙的“正名”为中心,着重铺展开公孙龙在名实问题上隐含的思想逻辑,包括公孙龙所主张的名实专对关系的内容、原则及其实现方法.本文考察了《名实论》与《指物论》中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譬如名、实、位、物、指等,揭示出其在公孙龙哲学中组织与推进的方式,以及由此而突显的公孙龙对于“正名”的政治秩序的独特关切与体察.公孙龙就“物”的世界展开的一番细致入微的探求工作,充分体现出公孙龙哲学的理论旨趣与思想高度.
其他文献
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中职务犯罪侦查权力结构配置,职务犯罪侦查职权运行结构与体系,以及两者有机统一的样式.《刑事诉讼法》第19条所规范的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建构与完善,要从立法授权要义出发,把握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职权在刑事司法治理体系中的结构位阶,将衔接贯通作为模式建构与完善的首要考量因素.侦查模式的建构要积极适应司法治理权力结构的变化,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制度优势,对照借鉴司法惩戒统筹内生外生侦查需求的制度建构逻辑,立足运用侦查规律,完善
传统危险犯二分法下的抽象危险犯概念及其司法认定逻辑,不仅无法有效指导相关犯罪的解释与适用,反而已经成为司法机关准确合理定罪量刑的理论障碍.事实上,在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之间,还存在一种需要司法上具体判断有无行为危险性的独立危险犯类型——准抽象危险犯.在我国刑法中,准抽象危险犯既包括原本被划归为具体危险犯的“足以”型犯罪,也包括原本被视为抽象危险犯的虽无明文规定但实质上暗含行为危险性之不法内涵的犯罪.根据相关犯罪立法是否明确规定“足以”致生危害之类的构成要件要素,以及其保护的是真正的还是假象的集体法益,可
人工智能证据是基于人工智能分析形成的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机器意见.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证据,人工智能证据是由机器而非人类作出的实质判断,使用时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相关性由技术相关性、数据相关性和结论相关性三个层面构成,对相关性进行审查时应遵循“适当”标准.可靠性同样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技术可靠性、数据可靠性和结论可解释性.其中,对技术可靠性的审查应重点关注错误率;对数据可靠性的审查应着眼于数据收集阶段的可靠性和数据标注阶段的可靠性;对结论可解释性的审查应判断人类能否理解和解释具有黑箱性和
曾子首先提出“慎终追远”的思想,其中既体现了前后相承的历史意识,又蕴含着孝的观念.孝不仅是内在的德性,而且也表现为行为的规范,在后一层面,其意义不仅仅体现于家庭人伦,而是与为政(政治实践)过程相涉.曾子将关注之点进一步指向更广的社会人伦.在“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中,反省的主体虽是自我(吾),但关切的对象则是他人或群体,后者已蕴含对群己关系的理解,其内在的取向则是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群体.对曾子而言,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自觉地承担以上责任,则展现了个体存在的崇高性.曾子所认同的忠恕,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高度重视政策和策略的运用,形成了一整套特点鲜明的决策思想.中国共产党决策思想,既涉及决策前的调查研究、专家咨询、民主协商,又包括决策时的民主集中,还涉及决策后的执行以及决策责任认定.在党的决策思想中,党委决定、实事求是、人民中心贯穿决策全过程,是党的决策思想的精髓要义.其中,党委决定是党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实事求是是党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要求;人民中心是党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决策思想,必须从其精髓要义入手,方能
判断一个体制需不需要改革的主要依据是体制运行成本,如果体制运行成本低就不用改革,反之就应该改革.如何改革体制,主要看体制改革成本,如果体制改革成本低,就应该马上改革;如果改革成本高,就要想办法分摊改革成本、“分期付款”.这就是“两个成本”改革方法论,中国改革的历史与现实都可从“两个成本”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背后是体制不平衡不充分,而体制不平衡不充分背后是改革不平衡不充分,解决改革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方略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能够解决深水区体制成本和改革成本
这是一列满载爱心的高铁,这是一次传递温暖的旅程.10月25日10点40分,承载着福利彩票的公益 使命,寄托着福彩人的美好祝福,2021年“中国福利彩票”高铁专列在成都东站发车.车身外部,“中国福利彩票”的字样与LOGO分外醒目,一句“中国福彩,一起造福”,为这列高铁、为这 个秋天,增添了一抹公益的暖色.车厢内部,同样的视觉元素以及“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出 现在头枕巾上、小桌板上、行李架上、推拉门上,为旅客们营造了公益的氛围,倡导公众参与公益、支持公 益,关注、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期刊
荀子天论的主题有二,一是要否定神学天,批判宗教迷信,二是为礼义寻找形上的根据.他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从“天人之分”的角度批判了天有意志,肯定“治乱非天也”,同时又提出“天职”“天功”,以说明经验世界的整体秩序与和谐运行.前者是一种经验天,后者则是指经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根据,是一种本体天.荀子从本体天出发,提出天君、天官、天情、天养、天政五种天赋,其中前四种是天赋予人的禀赋和能力,而天政是天的法则,故天政是人间政治的形上根据,是礼法的价值原则.荀子的天政包括生养原则、差异原则以及和顺或和谐原则.荀子的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科学命题.如何长期确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正常运行及预期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注重从信念强化、理论创新、内外转化、评价考核、周期运转和责任追究六个方面着手,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长效机制.
《孟子·梁惠王下》“诛一夫”章因涉及儒家政治伦理中的统治合法性、君臣伦理等问题而为历代学者所关注.自汉代以来,学者对此章的诠释,立足于“重民”或“尊君”的观念,对“诛一夫”的论断加以赞同或反对.就早期儒家经典来看,“尊君”与“重民”同为儒家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孟子偏向于“重民”,故而提出“诛一夫”的论断.而历代儒者大多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学术背景等,就“诛一夫”所涉及的相关儒家政治伦理进行细致的阐述,为我们把握儒家政治伦理观在历史中的多样性展开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