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聊斋·建德江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kto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建德之行,印象最深者,是梅城。“百丈见游鳞”的江水之畔,这座亲切小城,我在梦中似乎到过。
  梅城,千年古邑,是昔日建德县治和严州府治所在地。在梅城,我暗暗惊叹于古人择地的眼光。古梅城之址,实在是隐于青山秀水间的一处东南形胜。
  城,北倚高大雄伟的乌龙山(“一郡之镇山”),南面“清溪清我心”的新安大江,而从更南处注来的巨流兰江,恰在城下汇入新安。站在半朵梅花形的南城墙上,可俯临清流,远眺一带连绵案山。江水东流,南峰塔和北峰塔夾江而立,送水东去,形成雄秀之水口。
  当地士人,也自豪于梅城潜在的王气:乌龙山为巨大卧龙,梅城东西两湖系龙之双目,新安江和兰江是龙之双须,而南峰和北峰双塔,则为龙之双角。
  龙形之地的梅城,古朴深厚,却又回旋着无处不在的朗朗清气。
  这座微型却奇异的山水古城,还让我深记的,是它护佑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聊斋志异》。
  完整的《聊斋志异》在蒲松龄(1640年—1715年)中年时期即已完成。只因家贫,“无力梓成”。蒲松龄誊清后,共四函八册,分藏于两只樟木匣内,作为蒲氏传家之宝,嘱其子孙保藏。期间,陆续有亲友借抄,遂以手抄本的形式,有限地流传于世。
  蒲松龄辞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一位山东老乡,在浙江梅城,替他完成了刻书的梦想。蒲松龄的这位老乡,叫赵起杲(1715年—1766年),山东莱阳人,平生喜读聊斋。
  乾隆十一年(1746年),赵起杲从朋友处得到两册手抄本,欣喜异常,只遗憾不是足本。后来,他又在福建和北京各找到一个抄本,互相校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聊斋志异》抄本。
  乾隆三十年(1765年),赵起杲调任梅城,做严州知府。严州素有刻书传统,以此地利,他遂下决心,在严州刻印家乡前辈的这部著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十二卷本刻成,命名为“青柯亭本”(青柯亭,严州府衙后院中的一个亭子)。正当赵起杲四处筹措资金,准备续刻余下的四卷时,不幸突然病逝。赵起杲为刻《聊斋志异》,耗尽家财与心血,甚至无力回葬故乡,至今安息于梅城南门外新安江畔。半年后,十六卷本《聊斋志异》在他朋友们的通力协作下,终于告成。
  “垒垒遗冢,寂寞江滨,可哀也已!然而苦心劲节,已足与云山江水俱长。”(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蒲松龄辞世之年,正在赵起杲出生之际,这是否可算是冥冥中的一份深缘?
  梅城诞生的青柯亭本,是《聊斋志异》所有刻本中的祖本。此后数百年间,青刻本被不断翻刻重印,彻底挽救了《聊斋志异》被湮灭的命运。
  建德江水安静深流。夜晚,在城侧的江上,静下心来,依然能够感受到活着的中国水墨画,感受到活着的中国唐诗。
  夜的江水,仍如清澈之墨,仍可供人万代书写。眼前清澈的江水之墨,写在宣纸上的,似乎就是这样二十个汉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建德江贡献给这个世界的简洁、伟大的汉语诗篇。孟浩然,这位唐朝的襄阳人,在此地,在江水之上,为我们说出:“日暮”之时,永远有新生的“客愁”。
  也许,这就是宿命,这个星球上所有朝代的所有人无法逃躲的宿命。
  黑陶:1968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出版个人作品“江南三书”:《泥与焰:南方笔记》《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散文集《烧制汉语》《中国册页》,以及诗集《寂火》《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等。获三毛散文奖大奖、《诗刊》年度作品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等。
  编辑 木木
其他文献
妈妈洗衣服,看到玖子衣服口袋里有枚指甲盖大小的野果子。妈妈说,玖子,这野果子脏,扔了吧。正准备上学的玖子急了,奔過来,一把抢过去,握在手心里,说,这是橡子呢,昨天跟小怡捡来的,才两个,我们一人一个。  妈妈笑,到底是小女孩,有这么多大人看不懂的快乐,神秘的、静悄悄的快乐。  玖子把橡子捏在手心里,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晚上,玖子眼睛红红的,肿起老高。爷爷说,玖子放学回来一直在哭,问她哭什么,不肯
期刊
夏天,天还没黑透。竹床已搬到院子里,用凉凉的井水细细擦过了。桌子、凳子也被搬了出来,桌上一盆煮蚕豆,一盆腌菜瓜,一锅凉得差不多了的粥,一家人就开始吃晚饭了。  蚊子开始出动,还哼着烦人的小曲,它们是让人在夏天不得安生的主力部队,做派却不敢恭维,怎么说呢?它们像一群叼着烟卷、歪戴着帽子的兵痞子,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战法一点也不光明正大。你一抬手,它逃了,你一松懈,它就叮你一口,着实叫人窝火。  点蚊
期刊
妈妈说:孩子,你永在我的瞳仁里,永在我的身体里,永在我的灵魂里。  ——泰戈尔  秋雨将苍松翠柏淋润得绿意盈盈,芦苇、柳丝在蒙蒙雾霭中相依相偎出缠缠绵绵的情愫。  不远处的田垄中,一个身影弯着腰,在陵墓间缓缓地穿行。蓝底白花的上衣,花白的头发拢在脑后挽起一个发髻,走近了些,看清了,她在拔草,不时直起腰来,用袖头轻轻地擦着额头的汗珠和雨水。  您在拔草?嗯。  您的亲人?嗯。  我蹲下身去和她一起拔
期刊
我曾经步行观察过许多和南角墩一样的村庄,尤其是它们平静而安详的路口。标准化的村村通工程造就的路口改变了村庄原来的落后与艰难,它们又以一样的宽度表达着村庄的呆板和困境。路边依旧是延续了千百年的草木枯荣,所有写乡村的诗歌依旧能够找到确认,比如春风吹又生、汗滴禾下土、解落三秋叶以及万树寒无色等等,然而在这些路口你能看到一种新的情绪在滋生与疯长,往前依旧是依依墟里烟的村落,但往后却是绝城而去的车马行色,城
期刊
下午三点,天下起了小雨,爸爸和另外四个叔叔收拾东西。爸爸喊正在看草丛下百灵鸟窝的林小柱:“下山了,回驻地!”  林小柱见叔叔们拿起钢钎,他也走过去拿起一根,扛在肩膀上。自己跟着爸爸来探矿,不能只是玩儿,也要帮助大人干点活儿。他走在前头,为了躲避雨,尽快回到驻地,顺着山坡,欢快地一路小跑,很快隐入森林。  漫山遍野的野生树林,沐浴在蒙蒙细雨中。  忙乎了半天的五人工作组,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驻地,是下
期刊
在时空坐标系中体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广袤乡村是重要的方面。走过70余年,中国农村告别了封闭落后,充满生机与希望。走过70余年,中国农民早已超越温饱梦想,正朝着全面小康奋力奔跑。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們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
期刊
曹文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香蒲草》《丫丫的四季》《天空的天》《云朵的夏天》《荷叶水》《银杏树》《石榴灯》《紫糖河》《牧鹤女孩》,短篇小说集《栀子花香》,散文集《肩上的童年》《水边的故乡》《我们的父亲》以及“勇敢长大”系列丛书、“青青童年”系列丛书、“纯美绘本”系列丛书。作品获冰心图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阅读自然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可以阅读到的书很少。后来,有了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在盐城响水黄海农场四分场住了三年。  进入腊月,大人们议论过年的事就多了。家里开始大扫除,洗洗刷刷积了一年老尘垢的油瓶、窗户、被子、床单……我家姊妹多,门前的晾衣绳不够用,洗好的床单、被面就蒙在了稻草堆上晒,像蹲了个大头萌娃,围着红红绿绿的花头巾。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傍晚我们像从草堆上揭了一层锅巴,被面硬邦邦的进不了家门。套好的被子居然有稻米的清香,太阳的气味成了年节的记忆
期刊
1977年的冬天比往年都阴冷。回老家的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七,也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小年对于父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可是在那时,我脑子里对于小年的记忆,除了能吃上一顿美美的猪肉,就只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了。  吃猪肉自然是欢天喜地。小年这天,母亲总要淘上比平日多一倍的米,盛饭时母亲也总是把一碗饭堆到足够高,有时还要操起锅铲在碗里压一压。这对于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大米
期刊
我从小就生长在太湖湾的小村庄里。有事没事,我都喜欢站在太湖边看看湖水,无论它是轻涛拍岸,还是狂风大浪,我伫立水边,总能感受到它给我的某种生命昭示。九死一生,这词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相对于肉体的疼痛,心灵曾遭受过的创伤远大于它百倍千倍。  我虽生长在清贫之家,但自有记忆起,大饥荒已过,父亲开垦的“十边地”种出的南瓜山芋,基本已能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总是父亲的骨血,总是母亲十月怀胎生的,以至前边已有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