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人才培养及地方高校课程建设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应注重课程改革。本文论述了创新人才的特点,并以此提出在课程改革上,应文理渗透,注重通识教育,加大综合课程的比重,同时加强实践,注重隐形课程开发。
  [关键词] 创新人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1-0074-02
  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赖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潜力资源——创新,在当今世界彰显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今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发展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更应把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立足点。
  一 创新人才的特点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开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国外创新教育最早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力的培养,并重点关注创造思维以及创造精神的培养。到了现代社会,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越来越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心工作之一。然而,各国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却大相径庭。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但在当时的精英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关注的是天才的培养,其着眼点在“创造”上,强调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理解各有侧重,但其本质在于敢于突破常规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和能力。因此,创新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既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意志品质的支持;既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又彰显于人的个性特质。
  (二)创新人才的特点
  1 敏锐的问题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最好的启蒙老师。创新人才善于从貌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奇特之处,也勇于面对常规多问一个“为什么”,在司空见惯中寻求新的问题解决之道。
  2 新颖的思想见解
  在同样的条件下,能形成多样化的想法,且能够独辟蹊径提出意想不到的想法,并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3 灵活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素。创新人才的思维品质必须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从而活跃思维,充满想象力,实现独创性。
  4 坚强的意志品质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把创新思想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获得真理。而在这个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会遭遇失败的打击。因此,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和不折不挠的抗挫力,以及于枯燥的实践中寻求乐趣的乐观之心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5 鲜明的人格特征
  创新起源于兴趣也持续于兴趣。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强烈的成就动机、热烈的创新欲望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感。
  6 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正确对待成败,不过于苛求对与错,关注创新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傲,懂得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们国家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移植于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虽然在后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弊端重重。这些弊端不仅阻止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建构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及教学方式。但是现如今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课程改革仍然紧紧围绕着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来开展,忽视了创新课程的开发,课程体系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滞后,远远不能满足适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总体上来讲,目前许多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专业化程度高
  我国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保留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表现之一就是课程专业化程度高。虽然在后期几次课程改革中引入了西方教育模式,但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仍然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专业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缺乏融合。除了一些公共课程之外,其他各专业都紧紧围绕狭窄的专业目标来开展教学,这种以专业为核心设置课程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比例失调
  我国地方高校的课程一直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部分,并且存在公共基础课比例少,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比重大;选修课不够,必修课较多的弊端。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设置及学分比例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相比明显不足,不是“泛”而“滥”就是“少”而“缺”,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过早的专业定向以及狭窄的专业課程学习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分科课程主导
  专业化程度高的课程体系必然导致把分科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分科课程以知识灌输为主,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的培养。另外由于分科教学导致对一些边缘、交叉、综合课程的忽视,因而出现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重复、学生学习负担重等现象,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就必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课程不足
  在国外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常把实验教学、校外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由于分科课程重知识性的特点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的比重非常少。事实上现在大学生文化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差。这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虽然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的提高,地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是还存在着实践课与理论课相分离,课外实践课与课内实践课比例失调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课程设置自主性不足
  现如今我国高校课程理念主要以政治为导向,各个学校课程设置及设计都受其限制,虽然在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同西方国家自主设置课程的模式相比仍然缺乏一定的自主权。甚至高校在开设的课程上名称都受其限定,比如两课类课程。由于受到课程管理模式的束缚,再加上教学科研压力沉重,使得很多高校教师对于课程设计缺乏兴趣,因此,很难在课程设计和设置上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
  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服务,因此必须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不仅如此,创新型人才还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还要注重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要注重广博的知识学习,还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既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具有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以及同其他人良好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理渗透,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任何创新都需要科学求真的执着探究精神,永不言败的探究品质,但同时尊重生命,追求善美,关怀社会,敢于奉献,尊重伦理、的人文精神也至关重要。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学生科技精神以及科技能力,还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才能。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持续发展的人。因此地方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多设置一些文学、哲学、管理学等基础性的文科类课程,这种注重文理渗的课程模式为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 科学素养,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仅指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包括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科学素养课程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培养科学精神的途径之一就是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技相关课程如科技史,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地方高校既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更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加强课程内容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联系。除了基础科学实验之外,还要加强设计性实验。把实验课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课程形式之一。
  4 问题导向,促进科研能力
  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科研训练。综合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科研意识大有益处,因此可以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综合课程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课题来源。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把控范围内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的来设计研究方案并最终达成研究目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动向,還能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独特的视角,还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探索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
  5 环境营造,强化创新意识
  活跃的科学研究氛围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将科技活动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开发系列活动课程,将创新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教室、实验室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创新教育,从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激发了创新热情,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另外丰富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就是在学校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自主管理的微信平台,对高校学生组织自身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结合学生自主管理的现实需求和微信平台的功能特点,在指导过程中遵循和把握平等性、主体性、发展性原则,从完善制度、拓宽渠道、提供技术、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搭建新型德育管理模式等指导策略出发,进一步加强网络新媒体时代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关键词] 自主管理;微信平台;大学
会议
将振荡器,功分器、隔离元件和锁相跟踪电路,采用一体化设计方法组装在体积为90*85*65(mm)的腔体内,满足了半主动导引头的电性能和环境条件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思维方式得到锻炼,对于他们思考问题
[摘 要] 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培养环节,是培养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文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探讨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校企结合方式、途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结果表明,接收毕业生的用人企业自主培养、依托校外实习基地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与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是目前有效进行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培养环节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长期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体系、建
[摘 要] 研究生管理贯穿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奖助学金、就业等全过程,其管理水平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三峡大学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为例,以统筹构建高质量保障体系思想为指导,深入调研学院研究生管理队伍现状,发现当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着重从机构设置、思想道德、管理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加大建设,逐步形成适合内涵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的高素质研究生管理队伍,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质
介绍了200~210MC连续波锁相倍频器的方案及其特点,并对该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鉴频和鉴相式倍频锁相环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多次倍频电路,它的倍频次数是由除以N电路决定的。(在这
【摘要】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一旦从高中阶段步入大学阶段,将脱离家长和老师的管束,部分学生甚至连个人生活都难以自理,更别说是学习了。然而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中途放弃,再次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引导下,普遍存在跨文化意识差、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对美剧比较感兴趣,不少英语教师也曾尝试过将美剧
[摘 要] 选修课程改革一直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度和质量,选修课程设置实施现状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模型的支撑加以分析。通过SWOT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选修的自主权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法较为单一等,原因主要涉及教学管理、任课教师本身两个方面,改进的措施主要有:为兴趣选课、为创新而教、为质量而评。  [关键词] SWOT模型;选修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