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高等数学的抗联老战士冯仲云伯伯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底,我在为母亲整理回忆录时需要找老照片,意外从白生太叔叔的女儿福兰姐家找到两张底版,是一些抗联后代1966年春与冯仲云伯伯及薛雯阿姨的合影,也是冯伯伯生前的最后一次留影。我把照片发给了冯伯伯的女儿忆罗姐姐,并献上了一首怀念冯伯伯的小诗。
  这张照片至今快半个世纪了,冯伯伯和薛阿姨都已去世。当年十几岁的小孩,也已白发苍苍,超过照片中伯伯的岁数。
  
  记得1967年12月6日赴北大荒前,我到二里沟向冯伯伯告别。他得知我已经报名去黑龙江双鸭山市集贤农场(今双鸭山农场)很高兴,并告诉我那里曾是抗联的老根据地,牺牲了很多同志,嘱咐我要努力工作。许多话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道别时,我已经快出楼门了,他还趴在二楼楼梯上,大声叮嘱我有什么事给他写信。
  到农场以后,听老职工讲,曾经有位姓金的抗联领导在当地养伤,可能是金日成。我想了解外婆金成刚牺牲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就给冯伯伯写信询问。很快收到了冯伯伯的回信,信中详细地说明了金日成当年活动的地区不在双鸭山,根据当年在双鸭山一带活动的抗联部队情况,估计老乡们说的那个受伤的领导人,可能是抗联第三军四师的政治部主任金策。他还详细描述了七号屯所在的地理位置。七号屯是在鹤岗与鹤立之间的一个小站(今新华农场附近)。七号屯是我母亲的老家,1932年冯伯伯第一次到汤原活动时,就住在我母亲家。外婆金成刚是地下党员,有一次冯伯伯遇险,在外婆一家奋力掩护下才躲过了一劫。
  不料,几个月后冯伯伯就惨遭康生、“四人帮”毒手,被关进监狱。1968年3月17日,冯伯伯不幸含冤去世,年仅60岁。
  回想起冯伯伯的音容笑貌,时间愈久,一些往事反而在脑海中愈发清晰起来。
  冯伯伯是我父母参加革命的引路人,在1933年、1936年分别介绍父亲于保合加入共青团和转为中共党员。他也是母亲李在德1936年在抗联第六军游击队转为党员的介绍人。十几年血与火的洗礼,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虽然从小听父母说过,冯伯伯是他们在东北抗日游击队时的老领导,也带我们到冯伯伯家里做过客,但并不知道他们当年都经历了什么,抗联又是怎么一回事。曾在中小学的课文里读到过杨靖宇、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及抗联游击队“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感人诗句,我却从没有意识到这与自己的父母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父母都不健谈,又因为长年做保密工作的习惯,他们对自己的事几乎守口如瓶。我甚至连母亲的朝鲜族出身都搞不清楚。
  
  “文革”开始后,我从冯伯伯的口中听到父母及抗联的点滴往事。
  1965年,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冯伯伯因心脏病在家休养。1966年五六月份,我正准备初中毕业考试,“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大字报铺天盖地,天下大乱。我们这些“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戴上红卫兵袖标“造反有理”,除了到外校串联、看大字报外,还在本校搞“三大”(大字报、大辩论和大批判),把老师当“牛鬼蛇神”,给他们剃鬼头(阴阳头),关押、批斗他们,没心没肺、无拘无束。
  接着是大串联、停课闹“革命”。我们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每天都处于极度亢奋之中。抗联后代之间的联系也更加频繁,孩子们经常待在冯伯伯家,叙说学校和社会上的见闻,进行各种争论,许多不明白的问题,都喜欢向伯伯请教。冯伯伯学识渊博、阅历丰富,虽没见过这种混乱阵势,但他生性开朗热情、平易近人,总是尽可能地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忠告,或者劝解和警示。随着运动的不断升级,冯伯伯自己也面临造反派的揪斗批判。有一段时间,医生要求他卧床休息,一来因为他心脏病严重,二来也可回避水电部造反派的揪斗。但每当听到外屋的孩子们议论热烈时,他总忍不住出来说上几句。这时,薛雯阿姨就赶紧过来,指指对面有人监视的楼窗,催他快回卧室。我们忍住笑,看他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蹑手蹑脚地回到床上。
  黑龙江的造反派揪斗时任副省长陈雷,诬陷他在东北抗联中是“大刽子手”,帮助赵尚志屠杀100多名抗联干部战士,还批斗他写的《露营之歌》的首段《春》是剽窃烈士之作,沽名钓誉。许多红卫兵到北京“外调”,父亲与母亲作为“走资派”也在单位受到冲击,被迫交代“历史问题”。那时,他们在单位的境遇,回家也不说。直到有一次,父亲被三机部造反派打断肋骨、鼻青脸肿地押回家,我们才忽然感觉到他所处的困境。冯伯伯听到后很气愤,开导我相信父亲是个久经考验、对革命忠心耿耿的老实人,他很了解我父亲的历史。为煽动造反,当时社会上流行“怀疑一切”的口号。伯伯让我坚信我母亲也是位忠诚的革命者。他沉稳坚定地对我说:“你的姥姥、姥爷都为抗日牺牲了。你妈妈从小就参加了游击队,如果连你妈妈这样的人都要打倒,那就是‘打倒一切’!”
  在嘈杂的批判声浪中,总听到赵尚志的名字,我问冯伯伯赵尚志是一个怎样的人。冯伯伯说:他是抗联三军的军长,作战勇敢。接着,他眯起一只眼,缩只手,踮只脚说,赵尚志个子不高,一只眼睛不好用,一只手有伤,一条腿也有毛病,但很能打仗,日本人怕他。赵尚志的理论水平很高,那时王明在苏联是被喊“万岁”的,没有人敢反对,他就敢反对。被开除党籍也要革命、打日本,不怕死,牺牲了……
  冯伯伯对赵尚志没有多讲,一是“文革”前对赵尚志的结论多为负面,二是东北党内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给我这样的小孩子也讲不清楚,更何况康生在“文革”舞台上正红得发紫。许多疑问成了我脑海中难解的谜团。直到后来,我在帮母亲整理回忆录的过程中,看到“文革”前冯伯伯关于抗联斗争史的访谈记录,才明白那时因为“王(明)康(生)指示信”而引起的东北抗联党内的分歧、分裂,是一道很深的伤口,甚而时至今日还隐隐作痛。冯伯伯在思想、实践上倾向于赵尚志的主张,但又不能违背上级的组织原则,心路之痛苦,始终难以释怀。“文革”前夕,冯伯伯在一次历史访问中说,他和周保中曾就抗联的历史问题达成共识:“保中同志死前,我和他谈妥两个问题:一、王(明)康(生)指示信,他同意是错误的,理由就是以前谈的那些(统战问题、根据地问题、消极和积极的问题)。二、赵尚志不能称为反革命,是抗日的,当然恢复党籍问题没有和他谈。对于历史问题,要由组织上下结论,个人是不能作结论的。”简明扼要,是“文革”后冲破阻力为赵尚志平反和深入研究抗联历史提纲挈领的总结。在访谈录中,冯伯伯曾明确地说:“最基本的就是路线问题,‘王康信’‘中代信’是抗联历史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很关键性的一个问题,这同关里的路线斗争一样。你不弄清楚这个问题,会得出很多错误的结论。……现在看来可以肯定地说,王明、康生的路线是错误的。康生在1938年前,他是犯错误的,(从苏联)回来转变了。所谓王明的‘第二次投降路线’也是从共产国际来的。”冯伯伯襟怀坦荡,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大有陈老总的风范。
其他文献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中,那种"集‘基本价值观'和‘程序共识论'于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观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它其实向人们展示了"一
期刊
“不忘初心”这个专栏,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党史文汇》杂志第8期上!这是该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一个深思熟虑的行动,是其飞速
行洲红军标语群为什么得以保存至今?  行洲红军标语群旧址位于井冈山市茨坪镇南边约13公里处的行洲村。在井冈山斗争史上,行洲村地方虽不大,但全国闻名,因为这里有至今保存最原始、最完整和内容最为丰富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标语群。在两栋房屋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30多条红军标语,被称为山沟里的红军标语博物馆。  从1928年至今,已有80多年了,这些标语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呢?  1927年10月27
世纪之交的德国政党态势在最近一次联邦议会大选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中左翼政党,特别是社民党正处于较有利的地位,陷入危机的基民盟被迫进行改革和党的高层更迭.由于反对党的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
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这个会议,感到很荣幸.rn在这里,我就讲4句话:第一句话叫我们与你们同行.目前,电子政务作为一个跨专业、跨领域学科正在逐步推进和走向成熟,如何构建电子政务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从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从权威主义政体向多元政体的转型.尽管转型的程度和路径有很大不同,但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并且有很多共同特
1932年间,武平独立二团在配合红十二军歼灭了盘踞在武平的钟绍葵匪帮后,经过短暂休整,又准备消灭武北的反动民团势力王领才匪部.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斌,又到了再立新功的时
期刊
加快资本项目改革开放,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推出了包括QFⅡ、QDⅡ、放宽个人购汇额度等一系列措施.
铁流东进rn1938年10月,日军相继占领武汉、广州,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将主要兵力由正面战场转入敌后战场.与此同时,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