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游仙诗多重意蕴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4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郭璞现存的十九首(包括残篇九首)游仙诗中,大部分名为游仙,实为抒写个人怀抱,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意蕴和多重情感意蕴,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点:反映现实苦难;吟咏坎 之怀;叙写退隐之趣;抒发羡仙之情。
  关键词:郭璞 游仙诗 多重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钟嵘认为,郭璞的游仙之作“乃是坎 咏怀,非列仙之趣也”(《诗品》),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列仙之趣”是指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等神仙生活为描写对象,表现神仙生活的自由逍遥。而在郭璞现存的十九首(包括残篇九首)游仙诗中,大部分名为游仙,实为抒写个人怀抱,包含了多重情感意蕴,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点:反映现实苦难;吟咏坎 之怀;叙写退隐之趣;抒发羡仙之情。
  
  一 反映现实苦难
  
  郭璞(276—324)的游仙诗大致作于辞去尚书郎之后。当时王敦(266—324)作难,天下扰乱。郭璞在游仙诗中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但那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社会动乱的影子,还有的游仙诗在结尾抒写对芸芸众生苦难的哀伤之情。
  诗中隐喻的社会动乱主要是指王敦之乱。王敦(266—324)是东晋初年的权臣,他“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二,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遂引刘隗、刁协等以为心膂。敦益不能平,于是嫌隙始构矣”(《晋书·王敦传》)。从此以后,王敦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就公开化了。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王敦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杀害周 、戴若思等人。朝廷封王敦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王敦还兵镇武昌。
  这场动乱还没有发生的时候,郭璞就预感到它将要来临,他在游仙诗《杂县寓鲁门》中说:“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杂县”是一种巨大的海鸟,又名“爰居”,它的出现象征着灾难的来临。据《国语》记载:“海鸟曰‘爰居’,止于路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吞舟”指能够吞舟的大鱼,喻指王敦。它在海底涌动,兴风作浪,惊动了蓬莱的神仙。东晋初年,最大的动乱莫过于王敦之乱,郭璞用“杂县寓鲁门”暗示王敦逆志已成,灾难将至。人间如此动乱,但仙境是美好的,仙人们依然服食丹药、挥杯畅饮、歌声曼妙、轻举飘
   。诗中说:“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 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 戏九垓。奇 迈五龙,千岁方婴孩。”这另一种幸福、逍遥的生活,与人间的苦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在诗的结尾,诗人又回到了现实,说:“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人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还是要面对,不能逃避。美好的仙境只是精神的寄托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
  郭璞游仙诗反映的还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采药游名山》说:
  “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呼吸玉滋液,妙气盈胸怀。登仙抚龙驷,迅驾乘奔雷。鳞裳逐电曜,云盖随风回。手顿羲和辔,足蹈阊阖开。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
  诗歌以采药游山发其端,描写了呼吸到仙气以后游仙的过程:抚龙驷、乘奔雷,在云腾风回、电光闪耀中,穿着布满鳞甲的仙衣飞行。手里揽着太阳车的马缰,来到天门,天门为之敞开。此时俯视人间,但见东海小得就像一汪水,昆仑山就像蚂蚁垒起的土堆,看到遥远迷茫的尘世间,为那里的人们莫名感伤。结尾回到现实中来,抒发了诗人对芸芸众生苦难的深切同情。
  还有的游仙诗哀伤世人的寿命短暂。《翡翠戏兰苕》说: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 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诗歌首四句描写仙人生活的环境:鸟儿在兰苕间嬉戏。珍禽芳草,容色相映,鲜艳悦目。绿萝绕结在山林间,葱茏森郁,笼罩山岗。次四句刻画了一位“冥寂士”的形象。他弹琴长啸,自得其乐;他疏散情怀,游心天外;他饥餐花蕊,渴饮山泉。再四句描写三位仙人结伴同游的情景:赤松子驾着飞鸿,伴以紫烟,左边牵着浮丘公的袖子,右边扶着仙人洪崖的肩膀。“我”要问问:世间短命如蜉蝣的人啊,怎能知道仙人的寿命啊。单看这首诗,似乎是在写对凡人寿命短暂的鄙视,结合其它游仙诗来看,可知郭璞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的情怀,他是在通过描写仙凡生活的对比抒发对世人生命短暂的感伤。
  
  二 吟咏坎 之怀
  
  坎 ,意为“困顿,不得志”。郭璞学博才高,志在兼济,却身处乱世,壮志难酬。惠怀之际(约306年),他从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举家迁往东南。过江之后,得到王导的器重,被举荐给元帝。元帝很是欣赏他的文才,先后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和尚书郎。论才华,郭璞“埒于(温)峤、(庾)亮,论者美之”(《晋书·郭璞传》);论工作态度,郭璞也是“数言便宜,多研匡益”(《晋书·郭璞传》),屡有献纳,尽规谏之责。但是论官职,温峤、庾亮屡有升迁,自己却沉居下僚,郭璞心中不平,故作《客傲》倾诉自己的不满。他的游仙诗《逸翮思拂霄》也表达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其诗曰: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璋虽特达,明月难 投。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善飞者思冲天而去,善走者思远游他乡。起首两句诗与游仙无关,仅说明一个道理:能力超群,才想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次两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清清的浅水没有层层的波浪,怎能容得下吞舟的大鱼呢?把东晋朝廷比喻为浅水,容不下吞舟大鱼,暗示动乱将要发生。 璋、明月,象征了诗人出众的才华和高洁的品格。美好的事物人们一时难以接受,就好像在黑暗中把美玉投向别人一样,别人不知其为宝,反以为害,所以警觉,比喻不识人才。写到此,诗人自我劝慰:潜藏的禾苗怨春天来得晚,在山陵上的草悲秋天来得早。它们都是生不逢时,不必抱怨。不过,诗人的心情仍然没有超脱,他最终还是“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他在为自己的命运而哭。
  仕途失意,又赶上母亲去世,郭璞于永昌元年(322)去职,为母守孝。不到一年,王敦征召他为记室参军。此时,郭璞处在了两难的选择之中,他深知王敦必反,自己不愿追随,但迫于王敦势大,又不敢违背。何去何从?他的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反映了他欲逍遥世外的心愿。诗曰:“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周易·干卦》九二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进”指出世求仙。诗人是想进入到一种远离尘世、自由逍遥的境界。他的处境符合《周易》干卦中的九二之位,地位虽低,却是中正之位。就像龙在田间游走,虽然没有飞在天上,却自由而吉利。“退”是指出仕为官,退回到尘世的樊笼之中。《周易·大壮》九三爻辞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如果退回尘世,就像羊入藩篱,用角抵触的话,就会被卡住,得不到自由。诗人想高蹈于尘世之外,远远的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致意。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郭璞歌颂了这种忠于前朝的气节,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忠于东晋王朝。此诗应是写王敦征召他时的心境。诗人借游仙之名写坎 之怀,这些诗折射出他在现实中进退维谷的境遇。
  此外,在钟嵘《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条还有两句游仙诗,其一是“柰何虎豹姿”,其二是“戢翼栖榛梗”。“虎豹姿”象征自己才华超群,能力非凡,如同虎豹一样。“戢翼”意为“收敛翅膀”,“榛梗”意为“丛生的杂木”。以上两句诗都象征了诗人怀才不遇、处境艰难的人生境遇,不见丝毫“列仙之趣”。
  
  三 叙写退隐之趣
  
  郭璞游仙诗的主人公大部分是隐士,而不是神仙。二者虽然都远离世俗社会,但也具有明显的区别:隐士是隐居的世间凡人;仙人是得道、有神通的人。这再次说明了郭璞游仙诗主要倾向是写实的,“非列仙之趣”。诗中的隐士其实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就描绘了一个隐居于山谷的道士: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 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从描写的地点看,诗中的青溪确有其地。《文选》注引庚仲雍《荆州记》曰:“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从描写的人物看,在山谷中居住的是一位隐士,说是叫“鬼谷子”。《文选》李善注曰:“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另外,诗中的道士还是诗人理想人物的化身、自我心情的写照。所引诗歌的最后两句化用了《高士传》中许由洗耳的典故,表达的是退隐不仕的心愿。据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
  “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通观郭璞的一生,发现他不愿出仕只在王敦征召的时候。或许他也像许由那样“恶闻其声”,因此才想起这个典故,表现出了了强烈的归隐情绪。
  游仙诗《晦朔如循环》感悟自然循环变化道理,抒发时光匆匆、人生苦短的感慨,结尾明志——不如归隐山林。其诗曰:
  “晦朔如循环,月盈已复魄。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寒露拂陵苕,女萝辞松柏。 荣不终朝,蜉蝣岂见夕。圆丘有奇章,钟山出灵液。王孙列八珍,安期炼五石。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
  全诗以月亮晦朔循环变化开端,暗示人生祸福吉凶不断转变之道。秋天到了,陵上的草在霜露中枯萎,女萝也从树上掉落。“ ”(木槿花)朝开幕敛,“蜉蝣”(一种小虫)朝生暮死,人生短暂,诗人愿学仙以求长生。诗歌结尾写道:“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山林客”是与“当途人”相对而言的,指的是隐居山林的隐士,诗歌表达的主要是隐居避世的思想。
  
  四 抒发羡仙之情
  
  说郭璞的游仙诗“非列仙之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使写到游仙,也总是结合羡仙、求仙来写,诗中处处都有诗人自己活动的身影,是作为一个求仙者的身份出现的。
  如《六龙安可顿》: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据《国语·晋语》记载:“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海为蜃……莫不能化,唯人不能,悲夫!”诗歌感叹节令循环,物有代谢,“微禽”尚能变化,自己却不能。由此生发了羡仙之情,欲从丹溪腾空而起,可惜云中的龙不为“我”所驾,还没有鲁阳的神通,让太阳返回三舍(三宿)的时间。这里,诗人的形象只是一个世间凡人,向往的是神仙的种种神通变化。
  再如游仙诗《 谷吐灵曜》,其中说:
  “仰思举云翼,延首矫玉掌。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
  此诗写出了对仙境的向往。仰望天空,欲振翅高飞;举首远望,想举起玉掌。歌咏自得,脱离世间的羁绊;放纵性情,独自前往。大道昏昧,恍若有像。希望成为隐者贤士,就必须进德修道。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这里,“希贤”就是希望成为飞升的仙人,“励德”是指修习求仙之道。诗人要把愿望化为行动,说明他只是世间的羡仙者,再次证明诗歌并没有写游仙之趣。还有游仙诗《璇台冠昆岭》在描写了仙境之后,点明自己的“寻仙者”身份,“寻仙万余日,今乃见子乔”。
  如果说庄子生活在一个抽象的精神世界里,那么郭璞其实生活在一个幻想的神话世界里,他们都是为了寻求精神的超脱。郭璞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欲进而不被重用,欲退又有逆臣征召,在进退维谷的境遇下,游仙或许是虚幻的第三条道路。他只有在游仙的幻想中才能安慰自己苦闷的灵魂,他的游仙诗是他的经历、愿望和痛苦心灵的展示,包含着复杂的历史意蕴和多重情感意蕴。
  
  参考文献:
  [1] 聂恩彦校注:《郭弘农集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2](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作者简介:
  霍贵高,男,1971—,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冯瑞珍,女,1976—,山西祁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满族医药文化是满族民众创造的与医药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在浓郁的神秘色彩中产生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对汉族医药、蒙医药、回医药、西方医药加以吸收和借鉴发展起来的,他(她)们积累的丰富的民间医学知识,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医疗体系。满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堪称东北文化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东北 满族 医药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
期刊
摘要 白法祖虽为佛僧,但受儒家思想和时代环境的影响,仍崇儒重德。其佛教思想中体现的仁义道德观及和谐社会思想与儒家的道德理念相契合,反映出早期佛教发展的依附性,体现了时代需要。  关键词:白法祖 儒家 仁义道德观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白法祖,原名帛远,本姓万氏,河内人(今河南沁阳人),为西晋时期陇右名僧。祖从小聪慧,少时出家,博通内外经典,“颂经日八九千言”[
期刊
摘要 彝族民间故事是在彝族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彝族民间故事的概念,试着从这些故事中分析提炼出彝族人民关于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并对彝族民间故事道德教化功能的有效性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彝族民间故事 善 恶 道德教化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彝族民间故事是在彝族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
期刊
摘要 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长卷《清明上河图》选择了清明时节这样一个具体的时空,以全景式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北宋多彩的街市生活。作品以写真的方法表现汴梁城繁华景象,运用“散点透视法”,打破时空界线,将景物自然、有机地组织到一个画面里。构图上充分体现“近看小节目,远看大片段”的传统表现手法,是“三远法”展示空间的典范。它对于研究古代世俗生活场面具有很大的历史认识意义。  关键词:状物抒情 写实风格
期刊
摘要 中国画笔墨形式是中国文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关照下,以“道”的体悟为核心,以笔墨为器,追求“天人相应”理想境界形成的绘画语言形式。类比相应是中国文人传统哲学认知“天人感应”理念的主要体悟方式,情感至化的禅境是中国文人天地自然物我同化理想境界追求,正是这种“澄怀味象”造就了中国画笔墨形式的特殊性:既是精神物化的笔墨,又是境界审美品鉴的复合体。中国文人生命主体心灵情感与宇宙生命时空类应迹化形成笔墨迹象
期刊
摘要 《史记》中的刺客作为中国先秦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颇受后人关注,也多有争议。《刺客列传》所载的五名刺客在春秋战国这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相继登场,用刺杀这一激越的行为手段为我们定格下一幅幅悲壮淋漓的历史画面,在先秦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关键词:史记 刺客形象 崇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史记》中的人物“传”、“纪”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前期五百多年
期刊
摘要 冯延巳词对富贵的描写与花间词对富贵的描写有所不同。花间词着意于描写富贵本身,而冯延巳词则转向表现其作为身处富贵的上层士大夫的情感生活和高雅意趣。冯延巳词将花间词中流溢出的“富贵气”进一步演进为“富贵气象”。其富贵气象的实质,是一种士大夫的精神气度,亦是作品从整体上体现出的一种“雅”。在描写富贵方面,冯延巳词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对北宋初年的词风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冯延巳 富贵 雅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和学者,其思想中兼有儒、释、道三家的因子。重节尚义、仁怀天下是他的入世情怀与人生追求,谈佛道、论性理是他的人生修养与出世态度。  关键词:刘辰翁 遗民 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和学者,字会孟,庐陵灌溪(今江西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辰翁“生于宋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
期刊
摘要 王弼贵“无”派玄学诞生于曹魏正始年间的社会危机中。魏初以来的刑名之治使社会陷入了权欲争夺的旋涡,王弼以“有无”之辩为开端,提出“虚静自然”的历史本体论,清算社会的患乱之源。他勾画了一个自然无为、静止自足而又包含现实阶级特权的大同理想。但从根本上说,他的历史观是形而上的,历史本质与现象的动静关系被颠倒。王弼的历史观是士族和整个统治集团政治愿望的表现。  关键词:王弼 历史本体 大同理想 士族 
期刊
摘要 欧内斯特·J·盖恩斯被认为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南方小说家之一。他先后出版了八部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作品中,盖恩斯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表达其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他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其中,他发表于1983年的作品《老人集合》被评论家称为是“近十年来美国关于南方种族关系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文章从重建男性尊严和共促种族融合两方面对该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