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三竹”之说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o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郑板桥的“三竹”之说,结合郑板桥的生活背景及仕途生涯。通过分析他的画作展开细致分析手中之竹、胸中之竹、眼中之竹的“三竹”之说。
  [关键词]图像学;“三竹”之说;题跋;竹石图
  郑板桥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用图像学的方式来解读他的“三竹”之说,他的“三竹”之说代表了他对艺术美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从唐代以来,题画诗已经开始有了独立存在的重要性,画上再题上诗文,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是千百年来很多画家一生想要追求的目标。郑板桥发挥自己独特的绘画才能成为画家们的典范,俨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书画印,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郑板桥认为艺术创造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郑板桥正是因为重视主体和客体,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造论。郑板桥在《竹》中的一段话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艺术绘画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也就是艺术感官、艺术构思、艺术物化,但凡优秀的艺术创作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发现的过程,创作出动人的、带感染力的作品。接下来就来探讨它们各个阶段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在进行“眼中之竹”艺术创作的时候,首先是画家对所描绘的物象进行细致的观察,用肉眼精细观察,从而产生了对这一物象的理解,包含感情的感受和娴熟的技艺与思考,然后画家通过直接观察到的,在脑海中形成一种主观意识,完整地表达出所要描绘的事物。
  从郑板桥生活环境来看,郑板桥出生于知识家庭,父亲教书,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他22岁开始绘画创作,曾去扬州卖画,为政期间,因不能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辞去官场归隐民间,一生坎坷。在这样的一个生活环境下,郑板桥不管是经济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压力都是很大的,对他提出“三竹”之说坚定了基础,通过画笔真切地、细致地描绘出来。
  第二阶段:“胸中之竹”,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艺术想象到艺术构思的过程。它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他需要把画家看到的、留下的印象,加入作者的所看所思所想,使得看到的事物得到精神方面的升华,渗进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这一阶段,郑板桥在山东时期,随着他思想的变化,他对竹子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下面是郑板桥思想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由对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的歌颂逐渐变为揭露抨击;二是由对仕途官场的追求逐渐变为反感厌恶;三是逐渐走向民间,与百姓交往,体会民间疾苦,在这种环境下,郑板桥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向到了自己在绘画方面的认识,他对竹子的绘画不仅仅停留在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自己在官场中不屈服、不同流合污,体现出“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感。
  第三阶段:“手中之竹”是将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转化为现实的作品,画家用笔墨纸张来传达表现审美意象。在这一阶段中,是美的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带羞画家看到的、想到的,加入画家最真挚的情感,去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个事物的热爱。用手画出来的比起园中自然景象还要美,画家将艺术构思阶段内形成的艺术意象变成物态化的,去用心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全新的美的感受。
  郑板桥的一生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难发现竹的虚心、坦荡、劲节、清高、脱俗、刚正不阿等气节,与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格涵养相融合。
  二、《竹石图》
  图像学大体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图像学分析,就是眼睛上能看到的事物,对画作的浅层赏析;第二部分是图像志分析,对画作上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进行赏析;第三部分是图像学分析,根据画作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分析画作产生的时间,以及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绘画风格。郑板桥的《竹石图》为庭院中的竹石,消瘦的石头靠在峭壁上,以白描的笔意为主,竹子峻秀挺拔,给人的感觉是在风中摇曳但是仍然坚韧向上,石头刚劲有力,长折带皴勾出坚硬的石质,线条有力,画面简洁,用笔舒畅,虚实关系明显,这是眼中之竹,我们能用肉眼看到事物,然后表现出来。俗话说艺术作品不仅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更要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画中表现出来的异端特征也是对守旧派绘画的叛逆,这让我们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郑板桥为政期间,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可是事事就是这样的不顺心,因为得罪了巨室,受人排挤,官官相互,世态炎凉,索性辞官,宁可回到冷飕飕寂寞孤独的秋江上钓鱼,也不在这仕宦中委屈求全。表达了作者辞官后的高清亮节、怀才不遇、逃避官场,以及借景喻情、寄情于自然的情怀和隐遁山林的无奈之举。尽管隐居山林,靠卖画为生,他心中仍然坚持着自己,不同流合污,像他画的竹子一样,始终是坚韧不拔,迎风向上。
  《竹石图》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在画作中写诗写文章,其实对于画作来说更加得丰富,但是也切勿画蛇添足。题的诗文要有文采,题的诗要有诗情,绘画的方法不仅要巧妙,绘画语言也要精彩。这句诗写的是郑板桥拿掉乌纱,不再做官,回忆过去看看现在的自己感慨万千,两袖清风,自己为官多年,刚正不阿。“写取一枝清瘦弱,秋风江上作鱼竿。”这字面的表达意思,说明郑板桥看破了官宦的恶俗,回想为官时自己清正廉洁,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在百姓苦难的时候打开官仓、救济百姓,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为人作风正直无私、坚贞不屈、品格高洁。通过画中的诗更好地表达了他的所思所想,也充分地体现了“书画同源”的艺术趣味。
  郑板桥的一幅《荆棘丛兰图》,我们发现在这一幅画里,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到了一起,非常少见,并且在画中题文:“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我们可以看到,郑板桥把兰花与荆棘画到了一起,兰花的叶子茂密旺盛,花枝穿插有序,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却一点也不显得杂乱,疏密相间,墨色用笔浓淡适宜,体现了作者对于笔墨的控制能力,体现了画者高超的技艺。仔细观看,叶子相杂,却有几分的韵律感。观看他的画作,品味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要表达的人生哲学与感受。他把兰花比喻成君子,把荆棘比喻成小人,同时表明了他对兰竹的喜爱,也在暗示自己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卓立不群,身在腐败的官场中,不得不委曲求全,却又无能为力的感受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唯有荆棘的相伴,促进了兰花的茂盛。郑板桥不仅运用了手中之竹来画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还用了胸中之竹和眼中之竹来抒发情怀。
  结语
  郑板桥是情感非常丰富的艺术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自己的画作中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情感,他所画的一草一木都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他能很好地意识到艺术内涵的情感性。郑板桥的题诗能为表现他的独特情思服务,以诗托画,以画托诗。
其他文献
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一类新材料出现,由于在气体分离与存储、发光材料、数据存储、药物传递、催化以及等方面有潜在应用而成为材料化学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它们的结构能根据
期刊
本论文主要在分子聚集体自组装和重排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共分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在氯仿中组装得到了一类新型的多氢键异体二聚体.通过2D-NOESY,COSY和变温核磁等
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结合初中学生自身特点,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新时期下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强调学生应当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有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的英语教学是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关键,通过一系列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出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在学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文化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家居产品市场的品种也原来越多,品种越来越细。在“互联网+”的信息化发展的新业态下,家居陶瓷产品也走向个性
该论文立足于新型后过渡金属配合物乙烯催化剂的探索与合成.自主设计并成功制备了两大类配体及其相应的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对中心金属、配体结构与催化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i)生物传感器是一种高通量、无标记、能够进行在线动力学分析的检测手段,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药物筛选等领域。小分子微阵列是
针对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制备过程中致命的体积收缩问题,本论文相继选用一系列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聚倍半硅氧化物类前驱体为基体,采用溶胶-凝胶方法,以区域限制方式把水溶性导
喷雾热解法对合成球形形貌的发光粉极具优势,该文用喷雾热解法(先低温喷雾干燥,在慢速升温热解)合成了正硼酸盐、氧化物和硼铝酸盐发光粉,合成过程中用柠檬酸、聚乙二醇、浓
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高分子负载的Lewis碱催化Baylis-Hillman反应研究、亚甲基环丙烷反应性能的研究以及利用末端环氧化合物固定二氧化碳.在第一部分中本文制备了聚乙二醇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