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两套逻辑激烈碰撞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新中国”,不知道这是在嘲笑“新中国”,还是在嘲笑公共知识分子的天真。
  
  一则新闻让曾被媒体评价为亲民的县委书记臭名远扬。
  江西省万载县县委书记陈晓平PK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前者建议,“今天中国的发展,再不能以拆迁为发动机了。宁愿发展慢一点,也要把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放在首位。拆迁可以拆出政绩,可以拆出高楼,拆出超级富豪,但拆走了民心,拆走了人权和拆走了这个民族的未来”。而后者表示,“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
  两个人都说得理直气壮,前者代表的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而后者代表的是体制内官员的现实生存困境。曾有江西宜黄官员投书媒体为其县委书记辩护:“没有强拆,哪来新中国?”笔者在各地曾不止一次领教相同的逻辑。
  没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以维护全民的基本道德水准,社会将堕入地狱,我们有必要为于建嵘鼓掌,并支持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坚定维护公序良俗。以于建嵘对中国社会问题的了解,绝不至于不了解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绝不至于不了解税收改革不展开就无法改变中国的土地依赖症,更进一步说,税收改革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打破拆迁定律异曲同工。但越是了解,越是要呼吁改革土地生财怪圈,因为公共知识分子已经透彻地了解到土地财政的变异,对于中国社会与经济结构的损害。于建嵘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反对拆迁,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是为了国人在更稳定、更有预期的环境下生活。
  陈晓平的想法在自己的逻辑体系内自成体系:因为税改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收入,只有靠土地财政弥补,而体制内知识分子靠财政拨款养活,结论就是没有拆迁就没有土地收入,没有土地收入中国财政就会垮台,所有吃公家饭的全倒霉。
  如果我们把以陈晓平为代表的官员的逻辑推到极致,拆迁拆出城市化,没有土地就必须重新整出土地,所以农民上楼、血拆强拆、政府建新区、行政中心搬迁。此等逻辑已经异变到可笑的程度,十年前的规划已经落后,所有的建筑都要推倒重来,三十年前的建筑已经不堪入目,建材、门窗不符合环保要求。难道推倒新建不久的建筑,就能体现环保意识吗?更何况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争议甚大,并没有全面推广。
  所有这一切,说到底无非是为了拓展土地、为了拓展土地溢价,一切都是为了“建立新中国”,不知道这是在嘲笑新中国,还是在嘲笑公共知识分子的天真。
  不管陈晓平此前是不是一个亲民官员,我们必须说,正因为在体制内太久,他们陷在一套封闭的必然走向死胡同的逻辑里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跳出陈晓平的官员逻辑,就能睁开眼睛看财政,提出几个问题打破此等封闭怪圈。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土地财政,如果土地财政已经被实体经济与民意四面围堵,是否还需要为强拆辩护?第二个问题,如果土地财政是分税制的后遗症,理智的政府是否需要改弦更张,改革现有的税收政策,使之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成长的正确的激励机制?第三个问题,作为地方官員,既是现有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现有政策的建言者,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建设者,但最可怕的是成为落后体制的帮凶。
  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模式主动挑选的结果,但如果我国继续沿着房地产立国的方向发展,等到全球碳关税出台,立马会从工业社会被打回农业社会的原形。
  任何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都不可能以房地产立国。日本虽然出现了房地产泡沫,但那是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货币战争失败的结果,而绝非清醒状态下的主动选择。德国极端警惕房地产泡沫,独立的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严厉的税收与对租房者的保护,织成密不透风的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大网。
  以工业立国必须涵养工业税源,扩大消费必须涵养消费税源,以土地财政立国则会掐死工业与消费,让消费倒退、产业空心化。两套逻辑代表的是两套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两套不同的立国模式,土地财政立国是走向封闭的地狱。
其他文献
黄宗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因为艺术,他拥有了事业、爱情、友情,因而一辈子活得潇潇洒洒,充满真情。    或许谁都想不到,耄耋之年仍活力四射的剧作家黄宗江竟然毫无征兆地就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着的世界!尤其这些年,他笔耕不辍,还常常出镜,作为中国电影、戏剧界的元老和见证人,硬硬朗朗地站在舞台上,根本不用主持人的编排和“引导”,自个儿就能发表出一大篇只有他才能够说出的犀利却又幽默的讲话。可如今,再也听不到
光热发电到底是厚积待发还是又一次概念炒作?    2010年8月20日,中国光热发电特权招标项目正式发标,此次内蒙古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装机容量是光伏首次特权招标项目——敦煌10MW光伏发电项目的5倍。这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并称之为下一个新能源投资的蓝海。  光伏發电还没进入正轨,光热发电又冲出江湖。光热发电到底是厚积待发还是又一次概念炒作?    光热发电    我们所说的太阳能
中国的老人不再满足于“长寿”,而是希望活得有尊严。在传统的国家福利养老之外,老龄产业正在萌芽,市场化提供的养老产品,将给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带来更多养老模式。    老人商机    每逢休会时间,黄惠萍(化名)就会勤快地找演讲嘉宾交换名片,同时客气地说:“以后还要向您多多请教。”黄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外资上市地产公司经理,上海外滩一处豪华酒店,是这家公司的代表作。但她参加的并不是一次地产圈或者商业圈
大小城市如何改变发展思路、商业城市究竟如何转型、以何抢占发展高地,显然不是一张榜单能够解决的。只不过历年的榜单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中国城市化的重心正逐渐下移,县级城市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下一个增长热点。未来的城市竞争,民营经济活力、创新能力是关键。    10月12日,“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出炉。  这是全球财经媒体《福布斯》中文版第七次推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恰逢经
国家与国家之间很难类比。恐怕文化还是决定一切的,制度只是放大了文化的影响或作用。    “冷战”期间印度与苏联老大哥关系不错,“冷战”之后又与美国老大哥关系不错。苏、美两国的实力在那里,印度有自知自明,从来不与两位老大哥攀比。它喜欢与中国比。  中国办了一届奥运会,印度看了也想办,并且先办了一届英联邦体育运动会小试牛刀。没想到状况百出,乐坏了很多人。最奇的是发现了7条蛇,运动员村里有6条,1条在网
它们不是被供在殿堂上的圣物,而是跟生命与情感相连的日常,它们在体温的滋润下,有着人间烟火的喜悦与色泽,它们的风格也同样是人间烟火的神采与飞扬。    小时就听姥姥说,过去女人不可能没几件银首饰。出门戴得起金的要戴金,而在家里则随时会戴银,那基本是女人日常生活中身体的一部分。  作为曾经的白银帝国,中国老百姓对银器都不陌生。但是,也又因为极高的白银存储量,银饰一直没有金饰的地位高,它们更多是民间日常
唉,话已说到这个份上,还是希望诺奖继续像一根刺的好。    当代国人最大的尴尬,就是每年一次面对诺奖。  这种对诺奖又爱又恨的纠结,颇类办公情场的单相思,眼见得佳人在侧、眼见与人打情骂俏,发作不是,隐忍又憋屈。  诺奖就这样成了一根刺。你干脆没,也罢了,偏生一年一度地撩你一次。  这不,略萨又成了得主。翌日就有几个朋友打电话来,表示一年一度的不屑。  说来也是有些尴尬。9月上旬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
掷笔撤案,心情异常地复杂。  中石油无疑是国家重大战略的参与者、执行者、贡献者,但也是一头尴尬的体制所产生的“非企业非政府”的骡子。  它可以庞大到一掷千金,也可以庞大到一毛不拔;可以强大到只听从一个声音,也可以强大到谁也不听。  这里,它是一个象征。  当年价格双轨。政府定价一条轨,市场定价一条轨;当下行业双轨。政府垄断一些行业,市场开放一些行业。  主说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比之于腾讯与3
许多人想象中国“首善”、模范富豪陈光标,做生意有丰富的政府资源。要不,哪来那么多拆除工程?又哪来那么多钱可以捐?一度网上还盛传,陈光标靠“房屋拆除”不可能致富,是利用特权搞军火买卖才赚了大钱。一聊起这话题,陈光标感到很“憋屈”:他创办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是当今中国最先进的高科技环保拆除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将建筑垃圾二次利用的公司,但工程业务高达95%都靠“二手”转让;公司每年利润逾亿,
在恢复往日荣光的道路上,俄罗斯才迈出第一步。    在近日的俄罗斯红场上,一辆辆卫国战争时期苏军的主战坦克T-34高昂着炮口,轰鸣着驶过红场。一队队当年的苏军,挥舞红旗,手持武器,威武雄壮。一路慢跑的红军骑兵队伍,则高举马刀,战旗飞扬。  这是11月7日莫斯科纪念1941年红场阅兵69年而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受阅官兵约4500人。1941年的那场阅兵堪称悲壮,检阅一结束,部队就立即开赴前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