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学生学得痛苦,老师教得疲惫的现象,我进行了快乐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探索快乐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的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1、课堂上引入新颖,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替换》,先播放曹冲称象动画。再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上课教师充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解,加上确定的手势,生动形象且富有启发的语言,妙趣横生的话语,恰如其分的比喻,都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活动。例如,在出题给孩子们自己算之前,先在黑板上多出一道题目:53 28=( )A.B.c.提问谁知道答案?全班同学都会回答:81。再问如果81放在选项c,有谁告诉我选项A、B会是什么?生1:是25,给把加法看错成减法的学生选;生2:71,给忘记进位的学生选。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了错,然后看到选项里有他算的(不正确)的答案,就会认为自己一定没错。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要检查、考虑、分析该选题的所有选项,不轻易掉入陷阱。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善于学习
我上次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计算时,尝试着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反思练习”,教学时先通过情景“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然后提问:“你能把‘0.8×3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的算法有:
①0.8 0.8 0.8=2.4元,②0.8元=8角,8×3=24角=2.4元,③0.8×3=2.4④竖式,但对位不准确。
交流时,①②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并板书正确做法。
提问: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
这样让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拓展了教学空间,融合了学生的思想点滴,让学生善于去学。
三、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好教材,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注意了信息资源的现实性、探究性。提供了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的情境主题图,提出了要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两辆客车每辆车准乘70人,有四个班去参观,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这些信息学生很感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如“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客车?”学生可以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并在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教材提示教师在这儿可以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决学生学校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与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上完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有一道求操场周长和面积的题目。如图: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学校正在给给操场铺塑胶草坪,学校的王校长想知道绿化这个操场投入多少资金,你们看王校长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这个问题正如以往一样.基本上都能顺利解决。)
2、学校春季运动会400米赛跑中,将起点定在红色点处。你认为参加400赛跑的同学跑一圈够了吗?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就更精彩了。学生一看问题:跑一圈够吗?第一反应就是“我猜猜……”“我估计……”那么猜的对不对?一圈到底够不够?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马上就拿起了笔进行正确的计算。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如果你问操场的周长是什么?也许学生会搞不清楚这个概念。但是你让他想跑一圈够吗?(学生有着实际跑步的经历),能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操场周长的概念。
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想法。在各抒己见中完善对于操场周长概念的认识。
第三个问题是:跑道宽1.2米,400米赛跑要经过两个弯道,那么从第2条跑道开始,每条跑道的起跑线都要比它里面的一条跑道向前移多少米?
第三问中的请你估计起跑线在哪?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讨论的欲望。有的说:在起跑线前1米。有的说:在起跑线前2米。有的说……五花八门,好多的答案!那么究竟谁的估计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给旁边同学听,一起检查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这样的争论加深学生自己的讲解将整节课的气氛推上了高潮……
课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操场不是别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而是椭圆形(2)现在为什么又会演变成两条直道加弯道,而不是真正的椭圆?(3)跑道的比例?
第二天一上学有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答案。我还是让他们把答案放到课堂中交流:1、圆弧可以比较合理的利用空间。2、运动员跑步转弯时转圆弧比转直角或是三角之类的要容易控制3、真正的椭圆的话,跑直道怎么办,毕竟是为运动而设计的。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中的习题,创设四个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老师恰当的指导下,自己悟出学习方法,学得主动积极,才能乐于去学。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1、课堂上引入新颖,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替换》,先播放曹冲称象动画。再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上课教师充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解,加上确定的手势,生动形象且富有启发的语言,妙趣横生的话语,恰如其分的比喻,都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活动。例如,在出题给孩子们自己算之前,先在黑板上多出一道题目:53 28=( )A.B.c.提问谁知道答案?全班同学都会回答:81。再问如果81放在选项c,有谁告诉我选项A、B会是什么?生1:是25,给把加法看错成减法的学生选;生2:71,给忘记进位的学生选。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了错,然后看到选项里有他算的(不正确)的答案,就会认为自己一定没错。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要检查、考虑、分析该选题的所有选项,不轻易掉入陷阱。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善于学习
我上次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计算时,尝试着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反思练习”,教学时先通过情景“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然后提问:“你能把‘0.8×3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的算法有:
①0.8 0.8 0.8=2.4元,②0.8元=8角,8×3=24角=2.4元,③0.8×3=2.4④竖式,但对位不准确。
交流时,①②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并板书正确做法。
提问: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
这样让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拓展了教学空间,融合了学生的思想点滴,让学生善于去学。
三、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好教材,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注意了信息资源的现实性、探究性。提供了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的情境主题图,提出了要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两辆客车每辆车准乘70人,有四个班去参观,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这些信息学生很感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如“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客车?”学生可以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并在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教材提示教师在这儿可以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决学生学校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与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上完圆的周长和面积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有一道求操场周长和面积的题目。如图: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学校正在给给操场铺塑胶草坪,学校的王校长想知道绿化这个操场投入多少资金,你们看王校长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这个问题正如以往一样.基本上都能顺利解决。)
2、学校春季运动会400米赛跑中,将起点定在红色点处。你认为参加400赛跑的同学跑一圈够了吗?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就更精彩了。学生一看问题:跑一圈够吗?第一反应就是“我猜猜……”“我估计……”那么猜的对不对?一圈到底够不够?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马上就拿起了笔进行正确的计算。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如果你问操场的周长是什么?也许学生会搞不清楚这个概念。但是你让他想跑一圈够吗?(学生有着实际跑步的经历),能帮助学生正确建立操场周长的概念。
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想法。在各抒己见中完善对于操场周长概念的认识。
第三个问题是:跑道宽1.2米,400米赛跑要经过两个弯道,那么从第2条跑道开始,每条跑道的起跑线都要比它里面的一条跑道向前移多少米?
第三问中的请你估计起跑线在哪?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讨论的欲望。有的说:在起跑线前1米。有的说:在起跑线前2米。有的说……五花八门,好多的答案!那么究竟谁的估计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给旁边同学听,一起检查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这样的争论加深学生自己的讲解将整节课的气氛推上了高潮……
课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操场不是别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而是椭圆形(2)现在为什么又会演变成两条直道加弯道,而不是真正的椭圆?(3)跑道的比例?

第二天一上学有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我答案。我还是让他们把答案放到课堂中交流:1、圆弧可以比较合理的利用空间。2、运动员跑步转弯时转圆弧比转直角或是三角之类的要容易控制3、真正的椭圆的话,跑直道怎么办,毕竟是为运动而设计的。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中的习题,创设四个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老师恰当的指导下,自己悟出学习方法,学得主动积极,才能乐于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