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衔 情韵共染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居秋瞑》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是天宝年间作者隐居辋川时所作,《山居秋瞑》颇能代表王维后期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山水诗中的上品佳作。作者在《山居秋瞑》中,以素描的手法,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村画面,流露出作者弃官隐逸,洁身自好的那种饱染桃源风味的志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其动静相衔、情韵共染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本文就其艺术特色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指正。
  【关键词】浅析 艺术 特色
  《山居秋瞑》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是天宝年间作者隐居辋川时所作,《山居秋瞑》颇能代表王维后期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山水诗中的上品佳作。
  我国诗史上,为数众多的诗人创作了浩如烟海的山水诗,但由于个人的经历、地位、美学理想和政治抱负不同,诗歌的意境也不尽相同,有的热烈雄奇、气势恢宏;有的优雅娴静、秀美恬淡,如果说李白的山水诗多属前者,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则属于后者。王维早年写过一些格调昂扬的边塞诗,避世隐居后,其作品多以描写山水寄书情怀为主。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恰到好处的点出了王维这位山水田园诗人的艺术特色。作者在《山居秋瞑》中,以素描的手法,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村画面,流露出作者弃官隐逸,洁身自好的那种饱染桃源风味的志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固然不凡,但是其艺术手法更为人所称道,有三种感受读来特别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清淑之气,使人神恬意适、悠然陶醉,致使不同时代的读者,可以不去探询作者的写作动机而直接获得艺术满足,这不能不说是王维的独特本领。
  一、层次感——错落有致、物洁情真
  美是一种和谐,即一种整体关系,并不是有了形象要素就能得到美,只有当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某种完整的意境时,才能获得美。王维深得此理,他不但注意形象的个性特征,而且总是把它置于一定的联系之中,以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选择最富有概括力、最具有个性特征的形象要素,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形象要素在描绘意境中的艺术效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感受敏锐,观察细致,善于通过对生活的深切领悟合体察,使画面形象错落有致、物洁情真,得到最突出、最集中、最明豁的视觉、听觉效果。《山居秋瞑》这首诗的第一特点就是将个别分散的景物巧妙的组成一幅有机和谐的完整画面。首联开门见山,以淡墨素描,勾画出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景色,字里行间润透出作者飘逸闲怡的心情,铺就了整个画面的基调。颔联由所见引出所闻,两个“主——状——谓”的句子将山村夜景点缀得惟妙惟肖,引人神往。在颈联中又由所闻引出所见,闻“竹喧”见浣女归,见“莲动”而知渔舟下,“竹”“莲”相映,给人以具体的美感,而竹中浣女、船上渔人却在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寄托了作者对天旷地空,超俗拔尘的桃源世界的追求。最后笔锋一转,把摹景之笔一齐收拢,凝落在抒情上,内外物转向内心,以“春芳”反照“秋瞑”,使隐居者未惜春芳已逝,犹喜秋瞑迷人那种随意成趣的心情昭然纸上。正因为作者给每一部分材料都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从而达到了有如兵家所说的:“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的境界,多层次的形式使景致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述。正由于王维笔下的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一定的联系中结成一定的艺术组合,所以,他才能靠着简约的形象绘出完整的意境,于物趣中透出天趣,透出神韵
  二、动态感——以动牵静,笔落奇生
  许多诗人虽然有时创作出有声的动态画,但以热烈活泼场面的居多,以幽静场面的常常缺少生动的气息,王维的山水诗则不然,虽然表现幽静娴雅的意境,但却常常通过景物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音响和动态来衬出环境的寂静,使画面富于动态特征和音响效果,而很少停滞的静物写生。在《山居秋瞑》的颔联中,“松间明月”和“石上清泉”都是静景,作者独具匠心,在句尾字上“照”和“流”牵出了动态。不仅作者置身妙境,逸兴横生,连读者的思绪也不由随着飞泻的清泉去追想明月与白练相映的夜景,去遐思飞泉之下,必有深潭的哲理。这里之所以笔落奇生,妙就妙在将“照”和“流”两动词置于句尾,形成“主——状——谓”句式,而使动态获得了持续性。试想,倘若仅是一般地以“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来描述,固然也有那么一点意思,但与原句型相比,就显得语平意浅,韵味太逊色了。到了中下联,作者又笔法一变,由“竹喧”而见“莲动”,既衬托了静景,又引出了人物。使人油然地产生联想:浣女嬉笑着穿行在竹间小径上,惊得夜莺扑翅飞起;渔船碰击着与月光相映的水面,荡起万缕波粼……整个画面动而不乱,静而不寂。动静相衔,相得益彰,殷璠评王维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的确,在关键性的句子中,点上一个巧妙的轴心词,就会产生“用巧一字,全句生辉”的效果。所谓语不在多,点到即止,这不能不说是王维的高明之处了。
  三、声息感——声光色态,相映成趣
  创作山水诗只有把画面、音响、动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有声的动态画,才是难以企及的,而这正是王维山水诗的独具特色,王维山水诗的独具特色不在于他做到了一般的画面、音响、动态的融合,而在于他描写寂静环境却静中有动、寂处有音,动与静、寂与声对立统一、相映成趣,使其绝不是呆板停滞的“死”象,而是富于生气的活“画”。《山居秋瞑》一诗首联起笔于“空山新雨后”,“空”“新”二字,巧妙地将明净旷野与间适雅趣相柔和,尔后落笔于“晚来秋”,倍添清新凉爽。颔联中明月“由敛到放”,照出玲珑之色;清泉 “由脆到圆”,流出了清冷之音,溢发出优美的乐感。紧接着,颈联以“竹”“莲”的色彩对比,定下了秋景的基调。并以浣女“嘻嘻”笑语、行船“哗哗”击水声与前文的溶溶月色,淙淙流泉相渲染,以金秋佳景与劳作人们的淳朴勤劳相映衬,赋予了画面生气盎然的气息。秋色为人物的出现作了铺垫,人物出现又使空旷的山野顿添生机。这里写出“松”、 “月”“泉”“石”“竹”“莲”,色彩相依; “照”“流”“喧”“动”“归”“下”声韵相和。这十二个字使声光色态相融合,色彩鲜而不艳,声光喧而不啸,宛如浑成天然。可见,广泛的裁剪旁枝末叶,精心筛选,找出有个性、有特点的材料为主题着色添彩,这也可以说是这首诗所以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因素之一吧!
  文学作品常常需要用凝练的笔墨来描绘场景,同时又要把作者自己的感情、态度融汇进去,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往往顾此失彼,求简洁而意浅,溶情境而语烦。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文短而意深,朴实而味醇呢?读了《山居秋瞑》后,会给我们有所启发的。
  《山居秋瞑》虽然是一首短小的五言律诗,但其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村画面,流露出作者弃官隐逸,洁身自好的那种饱染桃源风味的志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同时又是画家和音乐家,这种一身而三任的条件使他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异同,更深入地探索美的规律,更巧妙地融合几种艺术表现生活的特长于一炉。因此,他在把握形象与形象、形象与动态、音响等方面的关系上总有比别人高超之处,这大概就是他的山水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比其他许多人的山水诗更富有诗味和神韵的奥秘。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王朝闻. 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1981.
  [3]刘锡庆. 文学评论的写作.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一、大专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1.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着重理论结合实际,目的是为各个岗位输送人才,所以,理论与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很多高校还存在整个教学都是老师一个人再讲,学生在听的模式,实践机会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导致思维不灵活,失去创新意识,遇到实际问题手足无措,不能马上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远远达不到学校为社会输
【摘 要】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加快体制改革和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网络是高校开展区域党建的客观需求。文章以南京理工大学党建工作为例,对开展大学生区域化党建工作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立体化,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党建 区域化党建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党建效仿行政党建模式,依托于行政建制纵向设立各级党组织,有利于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实现集中管理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历史悠久,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学生事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评估工作,其在许多方面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生事务;评估;比较;《学生事务评估实务:应用手册》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
【摘 要】本调研团队采用问卷法、电话采访与走访等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2012~201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就业的基本现状,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培养与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一、调研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的不断频繁,英语专业已几乎成为每所高等院校中必定会开设的专业学科。截至2010年,仅全国独立
【摘要】针对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个性张扬、心理脆弱、易冲动等特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紧教育时机、巧用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以“换位思考”的阳光心态正确应对各种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教育时机教育方法 换位思考 学生矛盾  一、案例背景  2014年5月,我任12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辅导员已近两年时间,对学生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一天下课,我收到某班学生干部的消息,班上一位同学因考勤问题与纪律
【摘要】发挥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进而达到民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已经成为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困境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大学生自治的要义与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大学生自治组织在学生党建工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此机制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治组织;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
【摘要】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读者阅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独立学院图书馆应根据学生读者阅读倾向采取相应的阅读推广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读者阅读倾向;阅读推广策略;阅读推广方法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崇尚读书、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对于提升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以系统性、多元性、操作性为原则,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导向,在合理优化实践环节设置、拓宽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方面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需求  【基金项目】(2014年)内蒙古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法学门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阶段性成果之一;内
【摘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实效性评估原则和标准,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从活动开展的目标和意义、活动过程性、活动参与主体与受众反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了德育教育,有效增强了德育教育效果,但应进一步改进教育方式来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民族传统文化;实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摘要】鲁迅先生的《呐喊》文集包含14篇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文章以《呐喊》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以鲁迅先生刻画的人物特征为切入点,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表达了鲁迅为新时代呐喊的心声。  【关键词】《呐喊》;封建思想;自由;鲁迅  14篇小说融合成一本小说集,《呐喊》承载着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封建思想以及腐败传统的抨击;14篇小说发出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