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拥有开阔的思维和乐于思考的头脑,而在我们的教材中却很少看到激发学生这些潜能的东西。所以开阔学生的课外阅读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更是对于学生思想的一种历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材;教学
教材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著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懂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让阅读变成悦读,引导他们有更高更远的视野。因此我尝试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内课外阅读,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我着手在课堂内外尝试了几种阅读方法,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关注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速读整体感知后应如何理解?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学生就能够非常轻松地从文字中归纳总结主题。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的快乐阅读。
二、注重层次,引导思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依归,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伤仲永》这篇文章,作者以仲永的事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在疏通文句整体把握课文后,笔者提了这样的问题:“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是谁之过?”学生思考交流,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仲永的父亲贪图眼前利益,不让他学“邑人”吹捧他们,而且常出钱让仲永作诗;仲永自己“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去学习。理解得很正确,应该说学生已是深入文本了。这时,有个学生提出新的解读:还有文章中“我”之过。一个全新的解读,听来不可思议。于是让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深入文本,学生得到这样的理解“我”在文章中写出了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方仲永“泯然众人”,应该是位读书有成就的人,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得出“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结论,“我”既然认识到仲永不如前时之闻,为什么对于一个才华开始衰退、潜伏着危机的仲永不深入问问其中缘故,并给他指出其中原因呢?这种冷漠的做法,难道没有过错?学生能言人之未所言,真令人高兴,我肯定了学生的感悟。解读虽偏激但不乏创意,正体现了个性、体现了独特。当然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借事说理的文章,“我”并不一定真有其人。尊重个性,接纳多元。让文本在个性体验中走进学生心灵。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总之,阅读教学需注重整体感悟,明晰其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得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还原语文本身,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感悟的权力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感悟中不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材;教学
教材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著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懂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让阅读变成悦读,引导他们有更高更远的视野。因此我尝试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内课外阅读,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我着手在课堂内外尝试了几种阅读方法,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我要求学生关注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速读整体感知后应如何理解?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学生就能够非常轻松地从文字中归纳总结主题。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的快乐阅读。
二、注重层次,引导思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依归,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伤仲永》这篇文章,作者以仲永的事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在疏通文句整体把握课文后,笔者提了这样的问题:“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是谁之过?”学生思考交流,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仲永的父亲贪图眼前利益,不让他学“邑人”吹捧他们,而且常出钱让仲永作诗;仲永自己“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去学习。理解得很正确,应该说学生已是深入文本了。这时,有个学生提出新的解读:还有文章中“我”之过。一个全新的解读,听来不可思议。于是让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深入文本,学生得到这样的理解“我”在文章中写出了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方仲永“泯然众人”,应该是位读书有成就的人,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得出“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结论,“我”既然认识到仲永不如前时之闻,为什么对于一个才华开始衰退、潜伏着危机的仲永不深入问问其中缘故,并给他指出其中原因呢?这种冷漠的做法,难道没有过错?学生能言人之未所言,真令人高兴,我肯定了学生的感悟。解读虽偏激但不乏创意,正体现了个性、体现了独特。当然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借事说理的文章,“我”并不一定真有其人。尊重个性,接纳多元。让文本在个性体验中走进学生心灵。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总之,阅读教学需注重整体感悟,明晰其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得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还原语文本身,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感悟的权力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感悟中不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