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有必要明确什么不是科学发展

来源 :人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大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应当在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主要观点、基本方法和要求作为监督 “一府两院”、衡量其工作得失的标准。另一方面,有必要联系本地发展实践,并借鉴各地发展的经验教训,认真梳理实践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和做法,搞清楚什么不是科学发展,哪些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从而对有悖于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做法时刻保持应有的警惕,及时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通过启动人大监督程序予以有效纠正,这对促进当地实现科学发展更具实质意义。
   譬如,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是科学发展。从近年媒体曝光的典型案例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脱离实际, 奢华排场,二是得不偿失, 难以为继,三是急功近利,取悦上级。可见,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追求的发展,是片面、畸形、不可持续的发展,是主观、虚假、负效益的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应当注意的是,一些政绩工程正是在科学发展的说辞下上马的,这尤其需要人大在监督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作出正确判断。
   又如,污染环境的产业开发不是科学发展。人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他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外部性。污染环境的产业开发,其收益由开发者享有,而污染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却由社会全体成员“埋单”,这是典型的负外部性,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在石油、煤炭等资源型产业的开发中,这种负外部性不仅不可能避免,而且比较严重。人大监督要更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督促政府在产业开发中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代价,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纳入发展成本,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再如,一哄而上的规模经营不是科学发展。规模经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应对措施,没有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那么这种规模优势就有可能成为规模“陷阱”。可惜的是,规模“陷阱”原理在不少地方的发展实践中一再发生作用。一些地方在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中,提出花样繁多的“百万亩”、“ 百万头”工程,并不惜用强制性措施要求群众响应和落实,有的工程也确实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可果贱伤农、疫情坑农的故事却屡屡上演。这样的所谓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应当摒弃的。人大监督在审视当地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目标时,有必要对一哄而上的规模经营保持警惕。
  什么不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有多种表现,难以尽举。人大如果能够对当地发展中的实践教训进行总结归纳,把什么不是科学发展、哪些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概括成大家广为认同的共识,并通过监督工作予以纠正,这应当是人大监督在推动科学发展中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其他文献
期刊
川中高压气井纵向上存在多产层、多压力系统,须家河之上浅层气及嘉陵江组、飞仙关组等高压气层显示活跃。区块整体固井质量较好,但钻完井期间有12口井B、C环空异常带压。通过
当日历翻到新的世纪,创业如雨后春笋般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汹涌而来的经济大潮中,为自己寻找一片天空是创业者对自己追求的最好注解。人们关注这个群体,是因为他们的成长,代表了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一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等官员专门邀请胡晓燕等三位农民工代表,就农民工就业问题听取其意见和建议。见面结束后,农民工代表都希望与政府的沟通渠道能一直保持通畅和有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不久前召开的广州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由于相关政府官员缺席,广州市人大代表方土当场“发飙”:“领导再不参加,我明天就不来了!”   政府与代表沟通渠道的畅通,固然需要政府方
2010年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分组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报告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向应邀到会的财政部有关官员开展了“专题询问”,这在全国人大议政史上尚属首次。  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是:“专题询问”究竟能“问”出什么?作为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所确立的一种人大职权,询问权并不为人熟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大询问权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开发。正因此,“专
监督法颁布实施已近三年,各地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法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规定动作”,规范监督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贯彻监督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为监督对象的“一府两院”往往不能够按照监督法的有关时限规定送交工作报告,作为监督主体的人大常委会除了左催右促,对此也毫无办法,一定程度影响了人大常委会职权有效行使,削弱了监督主体的权威。  其实,监督法关于监督原则、监督主体、监督对象
2010年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审议并开展专题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以联组会议的方式开展专题询问,也是其加强监督工作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有三种组织形式:全体会议、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在过去30多年里,每次常委会基本上都采取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的形式。但实践证明,联组会
主要分析了当前学生留降级的原因,提出了管理留降级学生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010年6月24日上午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时进行了专题询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多位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进行专题询问(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24日电)。   这一庄严的民主行为,堪称此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获得媒体的关注和好评。有媒体称,专题询问的启动,意味着人大监督职能的提高,是对人大权力的宣示。这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来说
当被问及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让市民走进人大、让人大走进市民”,邀请市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等活动时“会有不同的声音吗?听到不同的声音该怎么办?”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表示, “当然有不同的声音”,我们要真听真证,不能为了走程序而去听证,宁可听证会争得不可开交,也要听到多元的声音,否则,听证只能是一场没用的“秀”。对于这样的说法笔者深表赞同,这样的话语反映出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确实在为吸取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