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到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一条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7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呈现高投入、低增长态势,这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在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等待时机、积蓄力量。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磨炼和挫折的教育信息化在各地区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和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育信息化即将开始新一轮的、展现效益的蓬勃发展!
党的十七大为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2008年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中间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期,我们邀请部分学者、管理者们畅谈学习十七大体会,并从他们各自关注的角度为我们掀开2008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充满挑战的前景!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系统唯一的党代表,我参加了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关注报告对教育的论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优先发展,重点谈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党和政府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拳拳公仆心,深深爱民情,让我这个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激动不已。1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和我们江苏代表团全体代表一起审议十七大报告。当总书记和我握手时,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江苏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方面取得的成绩。总书记对我说:“你说的就是教育资源配置怎样更合理的问题。谁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政府来讲,有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能够使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在教育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录像、动画、声音、图片等学习素材,对教师教学有帮助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上的教学资料,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等。合理配置好这些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江苏在全国虽然处于发达地区,但仍存在着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科教优先”是江苏发展“四优先”之一,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早在2005年,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时递交了专题议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应多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镇江的教育工作者创新开展了“城乡教师手拉手,名师教学录像进乡村”活动,通过建设现代化的教育网络,将全市200多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近千名骨干教师的优质示范课以及与现行教材配套的优质课件等全部上网。同时,还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制作成录像,免费提供给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使用,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5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家乡学校实地视察,对这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梁保华省长在座谈会上指出,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现代化、多媒体、信息化的手段,把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农村,不但能很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能较快地提高农村师资水平。随后,江苏省教育厅把镇江市的经验向全省推广。暑假刚开始,省教育厅就组织实施了“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暑期参与录像的教师均为全省各地选拔出的优秀教师,这些课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24门学科。2007年9月,优秀教学录像光盘作为开学礼物,免费配送到了全省各个农村中小学。
我在教育一线工作了近20年,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直接的感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以我所在的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为例。五六年前,当时学校只有几台打印机、几台电脑,更别说什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就这几年,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先是每个教研组都配了电脑,到2007年,平均每位教师都有了一台电脑,实现全部上网,每个教室也都有了多媒体设备。教育局和学校组织了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自己制作课件,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每一位教师都亲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政策的引领、投入的增加,让我们这所普通初中为学区内的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优质的、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工程,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校校通”工程,使所有师生都能共享网上优质教育资源,计算机网络教室、城域网、校园网在城乡中小学逐步普及,为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提供了保证。
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六大社会建社会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些教育理念和工作部署,落实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有可为。十七大的战略部署、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社会和家庭的殷切期望,任重道远。2008年,有许多问题还等待我们去探讨,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落实。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变革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作为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者,思考较多的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发展优质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多做贡献的问题。就基础教育而言,利用信息化手段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改善教育公平。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边远乡村的学校之间,甚至在同一城市或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质和量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异,除了改变投资政策外,一种比较快速见效的办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时空跨越特性,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教育薄弱区域。这种设想实际上已经在“十五”期间实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得到部分验证。相信“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发展这种做法,使其真正发挥实际效能。
第二,促进教育教学变革。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反映了全社会对于教育的一个共同呼声:教育要创新,教学要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如果每一代人只会继承前人知识而不会自我创新,社会何以进步?民族何以自强?可惜,我国的教育传统长期忽视了这一主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缺乏创新观念的教育越发不被社会容忍。现在我们开始重视创新教育,虽然谈不上及时,但仍然不失为明智。从传承型教育到创新型教育,必然要在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理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诸方面进行系统又全面的变革。
带着“教育信息化能否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我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提炼出三条机理:
机理1: 由于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媒体改变了信息的表现形态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因此会改变人的认知方式。从单媒体到多媒体,再到数字化聚合媒体,丰富多彩的信息表现已经给人造成许多新奇感受,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工具将帮助人们有效缩短由生手转为专家的过程。
机理2: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造成信息的多源性、多样性和易得性,改变了信息的分布格局和人们对于信息的拥有关系,从而会改变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总的趋向是,教育者(往常总是由长者和专业教师扮演的角色)的权威地位遭受削弱。
机理3:由于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传通手段具有突破时空局限的能力,因此能改变教育的形态。今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日趋模糊,校内校外的边界也将不复存在,阶段性教育制式将演化为终身学习制式。
第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属于最需要终身学习却成长困难的人群,其困难不在于学习学科知识,而是在于专业特需能力的发展。已有许多成功案例证明,教师们可以通过运用技术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成为“技术强能教师”。我认为,技术强能过程可以发生于两个不同层面:一是对于教师个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能;二是对于教师群体,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经验分享与培育创新意识。如果大家认可此说,那么用网上社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就十分明显了。
展望2008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阶段,各类学校都有许多新建和持续发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又好又快”的精神,采取价值导向的系统规划思路,按照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规律办事,在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领导力建设等方面协调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系统效能大为提升。
校长要将学校信息化摆在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将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位,明确要求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这是一个另人振奋的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发展教育是关键。令我尤其振奋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了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将其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育,逐步形成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这有助于保障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我任史家小学校长多年,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所以我对“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有感触。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表明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工作,这是党中央发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作为校长,我们更应该将学校信息化摆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学校要发展,才会有前途;学校必须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校长不能“等、靠、要”,要有“追求”。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必定生活在别人的过去。我们办人民的教育,思想必须领先,教学设备也要领先;要勇于创新,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高投入低产出。以北京为例,大多学校都实现了“校校通”工程,学生与计算机比例达到了10:1,教师与计算机比例达到了1:1。但是,教育硬件投入就像个无底洞,并非一次性投入,成本非常高。这么大的成本,要产生同等的效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校之长,我坚持的是“为教学服务、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硬件设施上以适用和实用为标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条件之一。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添置,但是真正使这些设备发挥作用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设备不是用来供外人参观的,也不是比某个学校上了一个档次的问题,而是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认真学习和脚踏实地操作的过程。校长对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统筹布局应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态度,要认识到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很难一步到位的,需要根据学校的财力、教师的水平逐步推进。如果追求奢华或过于冒进,只会造成更大的浪费。2008年,校长在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领导力、决策力、判断力等,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改革胆略的校长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脱颖而出。
在我看来,对软件的投入和更新是2008年的又一个热点,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目前,软件不配套、不规范、不兼容的问题非常严重,多个团队开发同一种软件,双方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相互之间却没有沟通和合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我认为,软件建设应该是政府行为,由专家、政府官员、学校校长、一线教师组成团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开发,并免费或者廉价给学校使用,支持学校的软件建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是必然的现象。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不均衡是永久的,而均衡是相对的。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等,因此我主张优质均衡。所谓优质均衡,应该是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杀富济贫,也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在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等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要实现均衡发展不是短期行为,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信息化会逐步朝着更精致化、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的消极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日渐凸显。我们的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教育现代化的未来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如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新境界……这些都是我们新的一年即将面临的新课题。
让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公平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优良的设施、全心全意的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舒心、满意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迫切的需求。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必将继续担负起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随着“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深入实施,浙江海盐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全县平均每1.43名教师、7.1名学生可拥有或使用一台电脑,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43%的学校实现“师师通”,30%的学校实现“班班通”,多媒体进教室已经达到60%。每一所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实现了图书计算机管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投入还将继续加大,条件还将不断改善,运用还将日益广泛。应该说,海盐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海盐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装备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术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而这都依赖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校际间硬件水平的日趋均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而这依赖于教师、决胜于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我们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海盐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抓住机遇,紧随热点,积蓄力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唯有这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走出“瓶颈”,开始新一轮的、展现效益的蓬勃发展!
教师的成长需要个体具有自我反思的精神和习惯,更需要团队的互助和专业的引领。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和土壤,但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优质师资不足、课程资源贫乏、专业引领的缺乏、交流范围的狭窄等现实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教研的现象。因此,校本教研需要以教研室为核心的区域教研为其提供必需的外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但在传统教研模式下,仅仅依靠区域教研团队有限的指导力量和指导时间,仅仅通过常规的教研手段和传统的教研平台很难缓解教研力量不足、教研时空有限的矛盾。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是很难真正有大范围交流研讨机会,更难以享受到各类优质教育名师引领,他们的个体反思只能顾影自怜,他们的成长环境还是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势必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面对教研工作面临着的种种“瓶颈”问题,信息技术和网络完全可以为教研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教研工作提供新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新的突破。2008年,网络教研必将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网络教研实践中,我们应该着力构建起一个更为开放、便捷、互动、共享的教研平台和教研系统。一是建立教师博客群,完善教师成长路径,培育教师学习、反思、写作的习惯,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力,积聚自我成长的动力;二是建设主题教研网站,构筑资源共享宝库,通过便捷的资源上传系统和严格的资源审核机制,培养教师信息收集、发布、利用的能力,让教师享受更丰富、优质、鲜活的原创性教育资源;三是开设网上互动教研,演绎多元对话的精彩,通过以论坛为主的网上互动,开展各种主题性的即时交流,及时回应、研讨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四是建立学科基地网站,形成区域教研线状辐射,分学科整合本学科的优质资源,让学科基地网站成为全县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和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五是开启名师工作室,铺设名师成长台阶,借助网络记录名师成长经历,触摸名师思想精髓,展示名师教学精彩,让名师在引领教师的同时更好地成就自我;六是成立网络指导小组,实现更大范围的专业引领,让教研员和本地区最优秀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智囊团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跨时空的专业指导,滋润更多教师心田。
技术改变着生活,技术代表着速度和方向,技术更是一种力量。我相信,2008年,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信息技术将改变着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伴随着这种变化也一定会催生出新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和教研文化。
教育信息化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只有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才可能把我国独具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途径。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关心特殊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充分说明了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也体现了特殊教育自身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由听障、视障、智障、残障等社会弱势群体组成,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所受教育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推行的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实情况;他们的基本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民族素质;他们的能力以及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能否被社会接受,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并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也将直接影响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大政方针的整体落实情况。从这里可以看出,党中央在本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应该是国家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战略部署的一个关注点,这也预示着2008年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一年。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因其特殊性更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推进,用信息化手段来带动其现代化,从而实现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就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在教育诸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其智力、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尽快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并尽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关心特殊教育”,这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这表明今后,党和政府会给特殊教育更为优越的政策。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好政策,切实促进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在思想、内容、方法、设施、技术手段和管理等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促进特殊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能够发挥巨大的助推作用。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信息化这一关键点,抓住大好机遇,加速实现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对于特殊教育,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倡“回归主流”教育。此后,“回归主流社会”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使“回归主流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努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员能够尽可能地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一技之长,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这将是2008年和今后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相关内容具体包括: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特教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特教课程的整合研究;针对特教设计、开发专门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的平台和合作交流的平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库、案例库建设研究;符合特教要求的虚拟环境、仿真实验、实验操作平台开发研究;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游戏研究;针对特殊人群生理技能康复及其扶助设备的智能化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最卓越的成就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广大教师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化鸿沟。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百个“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工程,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共建信息化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其效果十分显著。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将会发挥更加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合作学习和“手拉手”工程等将会有更多的形式并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过去几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推动了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又进一步普及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还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程,全国有近千所中小学校被确认为国家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典型引路,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信息化环境技术、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现代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新时期,要按照十七大的精神,着力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和有效应用。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在各类教育教学中应用并产生效果,已经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也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根据十七大精神,分别设立了“幼儿教育协作研究会”和“特殊教育协作研究会”,通过全国电化教育馆系统和协会组织,推进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可以在上述诸方面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来运用信息技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要提高到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高度上来认识,深化改革的内容也要符合十七大精神的要求。这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活的生命力。
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信息化学习支撑平台。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人类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获取信息,进行学习。通过卫星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通过互联网方式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和协同学习等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已经在人们的终身学习中被越来越多的采用。新时期,信息技术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信息化学习的支撑平台,要打造方便、灵活、快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提供有效信息搜索工具和管理平台。
党的十七大为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2008年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中间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本期,我们邀请部分学者、管理者们畅谈学习十七大体会,并从他们各自关注的角度为我们掀开2008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充满挑战的前景!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系统唯一的党代表,我参加了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关注报告对教育的论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优先发展,重点谈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党和政府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拳拳公仆心,深深爱民情,让我这个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激动不已。1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和我们江苏代表团全体代表一起审议十七大报告。当总书记和我握手时,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江苏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方面取得的成绩。总书记对我说:“你说的就是教育资源配置怎样更合理的问题。谁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政府来讲,有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能够使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在教育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录像、动画、声音、图片等学习素材,对教师教学有帮助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上的教学资料,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等。合理配置好这些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江苏在全国虽然处于发达地区,但仍存在着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科教优先”是江苏发展“四优先”之一,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方面率先进行了探索。早在2005年,镇江市委书记史和平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时递交了专题议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应多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镇江的教育工作者创新开展了“城乡教师手拉手,名师教学录像进乡村”活动,通过建设现代化的教育网络,将全市200多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近千名骨干教师的优质示范课以及与现行教材配套的优质课件等全部上网。同时,还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制作成录像,免费提供给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使用,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5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家乡学校实地视察,对这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梁保华省长在座谈会上指出,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现代化、多媒体、信息化的手段,把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农村,不但能很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能较快地提高农村师资水平。随后,江苏省教育厅把镇江市的经验向全省推广。暑假刚开始,省教育厅就组织实施了“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暑期参与录像的教师均为全省各地选拔出的优秀教师,这些课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24门学科。2007年9月,优秀教学录像光盘作为开学礼物,免费配送到了全省各个农村中小学。
我在教育一线工作了近20年,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直接的感受。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以我所在的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为例。五六年前,当时学校只有几台打印机、几台电脑,更别说什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就这几年,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先是每个教研组都配了电脑,到2007年,平均每位教师都有了一台电脑,实现全部上网,每个教室也都有了多媒体设备。教育局和学校组织了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自己制作课件,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到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每一位教师都亲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政策的引领、投入的增加,让我们这所普通初中为学区内的每一个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优质的、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工程,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校校通”工程,使所有师生都能共享网上优质教育资源,计算机网络教室、城域网、校园网在城乡中小学逐步普及,为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提供了保证。
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六大社会建社会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些教育理念和工作部署,落实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有可为。十七大的战略部署、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社会和家庭的殷切期望,任重道远。2008年,有许多问题还等待我们去探讨,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落实。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变革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作为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者,思考较多的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发展优质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多做贡献的问题。就基础教育而言,利用信息化手段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改善教育公平。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边远乡村的学校之间,甚至在同一城市或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质和量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异,除了改变投资政策外,一种比较快速见效的办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时空跨越特性,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教育薄弱区域。这种设想实际上已经在“十五”期间实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得到部分验证。相信“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发展这种做法,使其真正发挥实际效能。
第二,促进教育教学变革。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反映了全社会对于教育的一个共同呼声:教育要创新,教学要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如果每一代人只会继承前人知识而不会自我创新,社会何以进步?民族何以自强?可惜,我国的教育传统长期忽视了这一主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缺乏创新观念的教育越发不被社会容忍。现在我们开始重视创新教育,虽然谈不上及时,但仍然不失为明智。从传承型教育到创新型教育,必然要在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理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诸方面进行系统又全面的变革。
带着“教育信息化能否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我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提炼出三条机理:
机理1: 由于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媒体改变了信息的表现形态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因此会改变人的认知方式。从单媒体到多媒体,再到数字化聚合媒体,丰富多彩的信息表现已经给人造成许多新奇感受,功能强大的知识管理工具将帮助人们有效缩短由生手转为专家的过程。
机理2: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造成信息的多源性、多样性和易得性,改变了信息的分布格局和人们对于信息的拥有关系,从而会改变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总的趋向是,教育者(往常总是由长者和专业教师扮演的角色)的权威地位遭受削弱。
机理3:由于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传通手段具有突破时空局限的能力,因此能改变教育的形态。今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日趋模糊,校内校外的边界也将不复存在,阶段性教育制式将演化为终身学习制式。
第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属于最需要终身学习却成长困难的人群,其困难不在于学习学科知识,而是在于专业特需能力的发展。已有许多成功案例证明,教师们可以通过运用技术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成为“技术强能教师”。我认为,技术强能过程可以发生于两个不同层面:一是对于教师个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能;二是对于教师群体,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经验分享与培育创新意识。如果大家认可此说,那么用网上社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就十分明显了。
展望2008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阶段,各类学校都有许多新建和持续发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又好又快”的精神,采取价值导向的系统规划思路,按照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规律办事,在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领导力建设等方面协调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系统效能大为提升。
校长要将学校信息化摆在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将优先发展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位,明确要求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这是一个另人振奋的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发展教育是关键。令我尤其振奋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了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将其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育,逐步形成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这有助于保障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我任史家小学校长多年,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所以我对“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有感触。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表明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工作,这是党中央发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作为校长,我们更应该将学校信息化摆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学校要发展,才会有前途;学校必须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校长不能“等、靠、要”,要有“追求”。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必定生活在别人的过去。我们办人民的教育,思想必须领先,教学设备也要领先;要勇于创新,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高投入低产出。以北京为例,大多学校都实现了“校校通”工程,学生与计算机比例达到了10:1,教师与计算机比例达到了1:1。但是,教育硬件投入就像个无底洞,并非一次性投入,成本非常高。这么大的成本,要产生同等的效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校之长,我坚持的是“为教学服务、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硬件设施上以适用和实用为标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条件之一。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添置,但是真正使这些设备发挥作用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设备不是用来供外人参观的,也不是比某个学校上了一个档次的问题,而是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个认真学习和脚踏实地操作的过程。校长对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统筹布局应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态度,要认识到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很难一步到位的,需要根据学校的财力、教师的水平逐步推进。如果追求奢华或过于冒进,只会造成更大的浪费。2008年,校长在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领导力、决策力、判断力等,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改革胆略的校长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脱颖而出。
在我看来,对软件的投入和更新是2008年的又一个热点,应该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目前,软件不配套、不规范、不兼容的问题非常严重,多个团队开发同一种软件,双方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相互之间却没有沟通和合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我认为,软件建设应该是政府行为,由专家、政府官员、学校校长、一线教师组成团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开发,并免费或者廉价给学校使用,支持学校的软件建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是必然的现象。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不均衡是永久的,而均衡是相对的。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等,因此我主张优质均衡。所谓优质均衡,应该是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杀富济贫,也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在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等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要实现均衡发展不是短期行为,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信息化会逐步朝着更精致化、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网络的消极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日渐凸显。我们的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教育现代化的未来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如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新境界……这些都是我们新的一年即将面临的新课题。
让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公平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优良的设施、全心全意的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舒心、满意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迫切的需求。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必将继续担负起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随着“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深入实施,浙江海盐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信息技术装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全县平均每1.43名教师、7.1名学生可拥有或使用一台电脑,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43%的学校实现“师师通”,30%的学校实现“班班通”,多媒体进教室已经达到60%。每一所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实现了图书计算机管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投入还将继续加大,条件还将不断改善,运用还将日益广泛。应该说,海盐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海盐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装备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术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而这都依赖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校际间硬件水平的日趋均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而这依赖于教师、决胜于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我们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海盐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抓住机遇,紧随热点,积蓄力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唯有这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走出“瓶颈”,开始新一轮的、展现效益的蓬勃发展!
教师的成长需要个体具有自我反思的精神和习惯,更需要团队的互助和专业的引领。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和土壤,但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优质师资不足、课程资源贫乏、专业引领的缺乏、交流范围的狭窄等现实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教研的现象。因此,校本教研需要以教研室为核心的区域教研为其提供必需的外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但在传统教研模式下,仅仅依靠区域教研团队有限的指导力量和指导时间,仅仅通过常规的教研手段和传统的教研平台很难缓解教研力量不足、教研时空有限的矛盾。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是很难真正有大范围交流研讨机会,更难以享受到各类优质教育名师引领,他们的个体反思只能顾影自怜,他们的成长环境还是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势必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面对教研工作面临着的种种“瓶颈”问题,信息技术和网络完全可以为教研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为教研工作提供新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新的突破。2008年,网络教研必将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网络教研实践中,我们应该着力构建起一个更为开放、便捷、互动、共享的教研平台和教研系统。一是建立教师博客群,完善教师成长路径,培育教师学习、反思、写作的习惯,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力,积聚自我成长的动力;二是建设主题教研网站,构筑资源共享宝库,通过便捷的资源上传系统和严格的资源审核机制,培养教师信息收集、发布、利用的能力,让教师享受更丰富、优质、鲜活的原创性教育资源;三是开设网上互动教研,演绎多元对话的精彩,通过以论坛为主的网上互动,开展各种主题性的即时交流,及时回应、研讨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四是建立学科基地网站,形成区域教研线状辐射,分学科整合本学科的优质资源,让学科基地网站成为全县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和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五是开启名师工作室,铺设名师成长台阶,借助网络记录名师成长经历,触摸名师思想精髓,展示名师教学精彩,让名师在引领教师的同时更好地成就自我;六是成立网络指导小组,实现更大范围的专业引领,让教研员和本地区最优秀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智囊团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跨时空的专业指导,滋润更多教师心田。
技术改变着生活,技术代表着速度和方向,技术更是一种力量。我相信,2008年,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信息技术将改变着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伴随着这种变化也一定会催生出新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和教研文化。
教育信息化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只有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才可能把我国独具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途径。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关心特殊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充分说明了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也体现了特殊教育自身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由听障、视障、智障、残障等社会弱势群体组成,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所受教育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推行的教育公平政策的落实情况;他们的基本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整体民族素质;他们的能力以及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等能否被社会接受,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并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也将直接影响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大政方针的整体落实情况。从这里可以看出,党中央在本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应该是国家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战略部署的一个关注点,这也预示着2008年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的一年。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因其特殊性更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推进,用信息化手段来带动其现代化,从而实现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就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在教育诸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其智力、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尽快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并尽可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关心特殊教育”,这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这表明今后,党和政府会给特殊教育更为优越的政策。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好政策,切实促进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在思想、内容、方法、设施、技术手段和管理等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促进特殊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能够发挥巨大的助推作用。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信息化这一关键点,抓住大好机遇,加速实现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对于特殊教育,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倡“回归主流”教育。此后,“回归主流社会”成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使“回归主流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努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员能够尽可能地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一技之长,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这将是2008年和今后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相关内容具体包括: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特教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特教课程的整合研究;针对特教设计、开发专门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的平台和合作交流的平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库、案例库建设研究;符合特教要求的虚拟环境、仿真实验、实验操作平台开发研究;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游戏研究;针对特殊人群生理技能康复及其扶助设备的智能化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最卓越的成就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是广大教师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化鸿沟。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百个“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工程,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共建信息化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其效果十分显著。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将会发挥更加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合作学习和“手拉手”工程等将会有更多的形式并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过去几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推动了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又进一步普及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还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程,全国有近千所中小学校被确认为国家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典型引路,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信息化环境技术、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现代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新时期,要按照十七大的精神,着力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和有效应用。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在各类教育教学中应用并产生效果,已经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也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根据十七大精神,分别设立了“幼儿教育协作研究会”和“特殊教育协作研究会”,通过全国电化教育馆系统和协会组织,推进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可以在上述诸方面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思想来运用信息技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改革和坚持创新要提高到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高度上来认识,深化改革的内容也要符合十七大精神的要求。这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活的生命力。
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信息化学习支撑平台。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人类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获取信息,进行学习。通过卫星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通过互联网方式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和协同学习等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已经在人们的终身学习中被越来越多的采用。新时期,信息技术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信息化学习的支撑平台,要打造方便、灵活、快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提供有效信息搜索工具和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