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贵港市中心医院位于贵港市城北新区,定位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一期设计床位1000张,占地面积151048m2,建筑总面积约1350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100000m2,地下建筑面积约35000m2。主要包括门急诊楼、住院医技综合楼、行政后勤综合楼及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用房。考虑医院后期的发展,预留北部作为中心花园和二期预留发展用地,为远期医院发展提供医疗中心及增加住院床位两种模式。
设计方案,彰显“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
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细部处理上,设计方案在各种空间处理上充分体现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同时也兼顾医护人员的设计原则。
整体设计方案,彰显“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尊崇“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强调“万物齐一”的文化态度,追求共生、和谐、快乐的人生理想。用水的柔美流畅,阐述生生不息的主题。
为适应医院未来发展的灵活性、满足医院对未来发展的需求,采用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块化规划。
造型简洁,突出建筑错落感
造型设计顺应曲线体量,以简洁为主,突出群体建筑错落、多层次的整体景象,并在强调整体性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个性。所有建筑体量围绕庭院伸展凝固,动态统一,具有生命的张力。
各单体立面肌理均匀、连续,尺度、韵律相近,有强烈整体感,同时各有特色。表皮肌理虚实变化赋予建筑独特表情,既延续城市界面,又成为视觉的焦点,加上光影的微妙变化,使之从周围众多的建筑中脱颖而出。
平面布局,创新设计
建筑的布局突破传统医院形态,通过建筑间的间隙强化公共空间与环绕基地的水面的联系,增强整体布局的舒适性和统一性。
*采用水平脊骨式布局模式
总体构思采用了医院经典水平脊骨式布局模式,将门诊、医技、住院、行政、后勤、科研及教学功能简化、整合,形成6栋建筑——门急诊楼、医技住院综合楼、康复楼、传染病区、行政楼和后勤楼。门急诊楼沿桂林路展开,形成完整丰富的城市界面,同时又自然划分了院区内人行和车行空间。医技住院综合楼位于基地中部,中轴对称布置,通过功能走廊与全院所有建筑串联,形成脊骨式连接,成为院区“心脏”。康复楼位于基地西南侧,南北向布置,前为共享花园,后为运动场地,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传染楼设于院区东南角,入口独立,流线独立。行政楼、后勤楼位于基地西侧,与主医疗区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
*布局以标准医疗模块方式为基调
平面布局以标准医疗模块方式为基调,半开放医疗街串起所有功能模块,与周边葱郁的景致交相呼应,完美融合。门诊采用模数化设计,具有很强的可调试性,并且门诊群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模块。
*平面以实用为原则
建筑平面采用外弧内方的设计,以实用为原则,大弧线平面,内部依然方正实用,最大限度追求表现力的同时,保证了经济性、可实施性。对有明确医疗功能的空间,需考虑平面格局、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
*通过开放性医疗街贯穿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通过东西向贯穿全院的开放性医疗街连接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个蜿蜒流转于整个基地的水系庭院花园。整体建筑一气呵成、主次分明,彼此在空间上联系为一整体。室内庭院和景观美化空间打破沉闷压抑的就医氛围。
*医技住院楼采用板式护理单元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医技住院楼采用板式护理单元设计,北侧设共用交通核及部分共用医疗空间,板式病房能为患者与医护人员争取到良好朝向与采光,患者与医护电梯分组分厅,实现医患分流。洁物与污物电梯分设,做到洁污分流。
环境设计,多层次空间体系
环境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营造不同尺度的开放空间。绿化空间的设计采用了多种手法,大小结合,轻重有别,起到点缀、美化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基地东北角的中心花园、单体建筑前的入口广场以及停车场的绿化起到点缀效果。
内部空间丰富多彩,室内中庭和半开放庭院也提供了景观绿化、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空间,营造了既有科学研究的严谨,同时又亲切愉悦的氛围。
另外,结合各种景观造型手段,形成渗透、展开、展示3个层次的布置格局。不同的建筑体块按照一定角度面向南侧道路生态绿化带,令人们最大限度地享受湖面美景。
并通过架空绿化平台贯穿整体建筑,门急诊及医技顶部的活动休闲平台、住院部的空中平台共同形成了院区的立体花园;结合中心花园及建筑间的水景庭院形成了景观重点。每个花园都蕴含了不同的主题:治疗、康复、沉思以及水。
医院的步道是一条循环贯穿整个院区的景观道,其间设置各种清晰的方位指示标识。交错的景观步道时而深入水景、时而环绕池塘,充满灵动与生机。
广场、院落、平台、连廊等多层次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创造了交流、讨论、康复、放松等调节场所。
节能措施,被动式生态设计
*“松散”的实体体系,理想的通风环境
与大多数集中式医院不同,该方案是一个“松散”的实体体系,无处不在的豁口、庭院、平台让自然风能吹透建筑,一些庭院形成空腔,有效加快风速,这些都促成了一座南方建筑理想的自然通风环境。
*设置适合南方建筑的遮阳体系
建筑主要朝向是南北向。方案利用连续的水平遮阳板,为公共动线及空间遮住直射阳光。这套适合南方建筑的遮阳体系,为建筑创造出了阴凉舒适的内部空间。 (编辑 王海燕)
设计方案,彰显“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
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细部处理上,设计方案在各种空间处理上充分体现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患者为中心,同时也兼顾医护人员的设计原则。
整体设计方案,彰显“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尊崇“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强调“万物齐一”的文化态度,追求共生、和谐、快乐的人生理想。用水的柔美流畅,阐述生生不息的主题。
为适应医院未来发展的灵活性、满足医院对未来发展的需求,采用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块化规划。
造型简洁,突出建筑错落感
造型设计顺应曲线体量,以简洁为主,突出群体建筑错落、多层次的整体景象,并在强调整体性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个性。所有建筑体量围绕庭院伸展凝固,动态统一,具有生命的张力。
各单体立面肌理均匀、连续,尺度、韵律相近,有强烈整体感,同时各有特色。表皮肌理虚实变化赋予建筑独特表情,既延续城市界面,又成为视觉的焦点,加上光影的微妙变化,使之从周围众多的建筑中脱颖而出。
平面布局,创新设计
建筑的布局突破传统医院形态,通过建筑间的间隙强化公共空间与环绕基地的水面的联系,增强整体布局的舒适性和统一性。
*采用水平脊骨式布局模式
总体构思采用了医院经典水平脊骨式布局模式,将门诊、医技、住院、行政、后勤、科研及教学功能简化、整合,形成6栋建筑——门急诊楼、医技住院综合楼、康复楼、传染病区、行政楼和后勤楼。门急诊楼沿桂林路展开,形成完整丰富的城市界面,同时又自然划分了院区内人行和车行空间。医技住院综合楼位于基地中部,中轴对称布置,通过功能走廊与全院所有建筑串联,形成脊骨式连接,成为院区“心脏”。康复楼位于基地西南侧,南北向布置,前为共享花园,后为运动场地,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传染楼设于院区东南角,入口独立,流线独立。行政楼、后勤楼位于基地西侧,与主医疗区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
*布局以标准医疗模块方式为基调
平面布局以标准医疗模块方式为基调,半开放医疗街串起所有功能模块,与周边葱郁的景致交相呼应,完美融合。门诊采用模数化设计,具有很强的可调试性,并且门诊群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模块。
*平面以实用为原则
建筑平面采用外弧内方的设计,以实用为原则,大弧线平面,内部依然方正实用,最大限度追求表现力的同时,保证了经济性、可实施性。对有明确医疗功能的空间,需考虑平面格局、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
*通过开放性医疗街贯穿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通过东西向贯穿全院的开放性医疗街连接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个蜿蜒流转于整个基地的水系庭院花园。整体建筑一气呵成、主次分明,彼此在空间上联系为一整体。室内庭院和景观美化空间打破沉闷压抑的就医氛围。
*医技住院楼采用板式护理单元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医技住院楼采用板式护理单元设计,北侧设共用交通核及部分共用医疗空间,板式病房能为患者与医护人员争取到良好朝向与采光,患者与医护电梯分组分厅,实现医患分流。洁物与污物电梯分设,做到洁污分流。
环境设计,多层次空间体系
环境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营造不同尺度的开放空间。绿化空间的设计采用了多种手法,大小结合,轻重有别,起到点缀、美化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基地东北角的中心花园、单体建筑前的入口广场以及停车场的绿化起到点缀效果。
内部空间丰富多彩,室内中庭和半开放庭院也提供了景观绿化、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空间,营造了既有科学研究的严谨,同时又亲切愉悦的氛围。
另外,结合各种景观造型手段,形成渗透、展开、展示3个层次的布置格局。不同的建筑体块按照一定角度面向南侧道路生态绿化带,令人们最大限度地享受湖面美景。
并通过架空绿化平台贯穿整体建筑,门急诊及医技顶部的活动休闲平台、住院部的空中平台共同形成了院区的立体花园;结合中心花园及建筑间的水景庭院形成了景观重点。每个花园都蕴含了不同的主题:治疗、康复、沉思以及水。
医院的步道是一条循环贯穿整个院区的景观道,其间设置各种清晰的方位指示标识。交错的景观步道时而深入水景、时而环绕池塘,充满灵动与生机。
广场、院落、平台、连廊等多层次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创造了交流、讨论、康复、放松等调节场所。
节能措施,被动式生态设计
*“松散”的实体体系,理想的通风环境
与大多数集中式医院不同,该方案是一个“松散”的实体体系,无处不在的豁口、庭院、平台让自然风能吹透建筑,一些庭院形成空腔,有效加快风速,这些都促成了一座南方建筑理想的自然通风环境。
*设置适合南方建筑的遮阳体系
建筑主要朝向是南北向。方案利用连续的水平遮阳板,为公共动线及空间遮住直射阳光。这套适合南方建筑的遮阳体系,为建筑创造出了阴凉舒适的内部空间。 (编辑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