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浮华半世凉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岱是浙江绍兴人,生于明末的官宦世家。他精通史学,颇懂音律,深谙园林布置之法,尤擅茶艺鉴赏之道……他的人生起伏跌宕,横越明清两朝。朝代更迭的罅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两端境遇迥然—一半遍览浮华,一半极尽苍凉。
  初时的他,正是轻狂少年,一派风流,鲜衣怒马,笙歌华宴不休,耽溺十里繁华。那时,他像一尾丰鳞华美的鱼,凭着爱热闹的心性,在悠闲的时光里恣意遨游。
  恣意轻狂的年少岁月像一个柔软无邪的梦,梦里有绮丽笙箫、锦绣华灯、鲜衣骏马,还有那大段大段才情迸发的诗文,都是命运莫大的恩赐,让他毕生难忘。以至于风烛残年之际,他虽穷困潦倒却仍坚持著书,只为还原那个梦境。梦境里的他执笔作长篙,在记忆的长河里漫溯寻梦。
  时间是最锋利的刻刀,它能改变每个人最初的模样。明朝中叶,宦臣弄权,朝堂乌烟瘴气,世风日下。混沌官场带给他的阴影,家族对其出仕的期望,两种压力像是不相容的冰与火,推搡着张岱的心,于是他的人生开始蜕变。随着年龄阅历不断增长,纨绔公子的目光不再停留于繁华的表象,开始有了深度。
  十里长街,华灯流彩,锣鼓喧闹,如沸的人群彻夜不眠,张岱亦在其中。待到晓夜将歇时,人群散去,天地万物归于沉寂,晨光熹微处仍有他的身影。
  繁华落尽后的苍茫与空白,让张岱勘破了人生更深處的东西—历经繁华的人心,最终的归处却是淡然与孤守。
  他不再理会功名仕途,甚至“目厌绮丽,耳厌笙歌”,将一颗心寄于湖光山色中,寻觅灵魂尽头的宁静。
  于是在《湖心亭看雪》中遇见与自己心境不谋而合的“痴人”,在《金山夜戏》中邂逅同样沉迷曲艺、超然忘我的老僧,在《西湖七月半》中与酣睡十里荷塘的知己相逢。
  张岱曾说过,诗以空灵为妙。在政治衰败的背景下,明末文坛一度低迷,而张岱的文字始终浸润着冰雪之气,遗世独立,是那个时代文坛的福音。
  其后的人生一如他的笔墨,真切而空灵,带着一种脱离世俗的儒雅,静立于明末风雨飘摇的土地上。世间的喧嚣繁华,江南的风花雪月,在他眼里都成了不相关的事物。他身处万丈红尘中,却又与红尘相隔,以淡漠之姿旁观世间的林林总总。
  《湖心亭看雪》是他这种心境恰如其分的写照。隆冬大雪,天地寂静,云水交映。远处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他撑一芥舟子,向更深处漫溯。让他惊喜的是,湖心亭上早已有两人铺毡对坐,酒醅正沸。张岱见此知音,自然欣喜,与之痛饮,有说不完的话。张岱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写到雪,独这一次最妙。他笔下的雪景清冽而素朴,带着一种隐秘的清冷,似不属于这个世界。
  人生半数已过,敏感灵慧的笔墨写不尽世事的叵测与苍凉。明朝统治一夕之间分崩离析。他的人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冰冷彻骨,将他光耀显赫的辉煌尽数掩埋。彼时的富家公子,一夕之间成了流落山野的庶民,巨大的落差任谁都难以自处。
  他不曾效仿节义之士为旧朝奋起抗争,也不曾尾随奸猾之徒对新朝曲意逢迎。他还是那个张岱,对世间万物不偏不倚,不曾热烈也不曾绝望,他选择避居山林,委以求生。
  张岱祖上三世藏书,不下万卷。避兵入山前,他曾呆望着满室卷籍,心痛不已。自幼年起,书就融入了他的血脉,此刻的分离之痛犹如切肤。家宅万卷书册俱毁,千挑万选带在身边的,也在逃亡路上散佚了。望着残破的书卷,他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尽头,昔日繁华落尽,只剩满目苍凉,苦不堪言。
  他于一处难敌风霜的旧舍中落户,破床残几,废鼎病琴,时常缺砚少墨,不能书写,更有甚者,他常常断炊。再无婢仆侍奉左右,他只得以垂暮之躯舂米担粪,事事亲力亲为。
  好在还有满腹经纶做伴,那是他最后的信仰与皈依。他在艰辛的暮年里笔耕不辍,历时27年,撰成一部220卷的纪传体明史—《石匮书》,之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崇祯及南明朝史事。撰写史册不为名利,不为旁人,寂寞独守的岁月是他一个人的史诗。
  只是他还是忘不了那个梦境。淡妆浓抹的西子湖,鲜衣怒马的少年—永远是他无法摆脱的心结。
  西子湖畔的别墅是他年少读书时寓居的地方,彼时的纨绔少年还不懂得人世间真正的悲喜,空有一派闲情,一味地抛洒时光。
  少年爱交游,爱繁华,爱世间所有热闹的事物。越中的美食,闵老子的茶,城里的庙会,湖心亭的雪……往事如潮水漫漶,一点点填充心房,让他的记忆复苏,重拾起年少温润而惊艳的时光。
  于是他写成《陶庵梦忆》来回顾曾经,一字一句都是内心最深刻的凭诉。
  就这样吧,人生匆匆而过,虽然他也会偶尔在夜深人静时感叹人生的遗憾与落败,但终究不虚此行,历经繁华与苍凉,淡漠的心便不再有多余的希冀。
  晚年的张岱,在《自题小像》一文中说道:“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呕心沥血写了二十年的书,到头来却用来盖酱缸,自己对世人的用处又在哪里呢?
  这就是晚年张岱的心境,超然却苍凉,忆及生平便百感交集。他承认了过往岁月中所有的功过是非,然而人生一旦选择某条路,便再无回头的可能。
  至于那绮丽繁华的少年梦,无论如何,都是他一生的珍藏。
其他文献
浮屠岛上终年迷雾,难得降些雨水,也似飘絮般轻盈。司颜悠闲地躺在美人榻上闭目养神,脚丫子搭在大猫柔软的肚皮上,小腿有节奏地晃着。急促的脚步声渐响,司颜睁眼便见少年头顶着翠玉似的荷叶,脸上笑意盈盈。  “阿颜,”云庭殷勤地将荷叶塞给她,“喏,给你避雨。”  司颜瞧了一眼荷叶,险些哭出来:“这是我种了三年的流波绿!”  “对啊,”云庭用力点了点头,“它今早又长大了一圈,正好拿来避雨。”  “你……”,司
期刊
徽州的外祖家背靠河畔,临水的一面修了几座亭子,亭中不留桌椅,东西相通供行人往来,南北两侧设条凳可歇脚赏景。  我原以为这只是仿古栏杆,直到瞥见古运河的旧照,其中有一模一样的靠背条凳立在河岸。隔着斑驳时光,我从中挑出三个清瘦楷体字—美人靠。  外祖说,世家大族的女子不可抛头露面,爹娘便沿着天井上的廊檐修栏杆、设靠椅,容闺中小女也望一望这如画山水。那靠椅要用上好紫檀,细致打磨,榫卯固定,线条流畅,再雕
期刊
桂花都开好了,裴秀才,你什么时候进南山陪我看花?  芙蓉都开好了,裴秀才,你什么时候入辋川陪我看花?  在南山等了许久,裴秀才没有来,他只好自己去了,写下一个人的南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辋川等了许久,裴秀才没有来,他只好自己去了,写下一个人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一个人的辋川、一个人的南山,没有好友裴迪相伴的
期刊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唐·温庭筠《望江南》  温庭筠是很妙的词人。深闺女子细小而婉转的心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里飞散,最终总是静寂。然而它们在温庭筠的词中得以保全,如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明艳又忧伤。  就如这个倚楼听风的女子,她的漫长一生,被一阕词定格在那座玲珑的小楼上。  她还记得那些养在深闺的日子,也记得出嫁那日,她胆怯不安地走进了
期刊
休息日拾掇旧书,掸去一本本书脊上的轻尘。穿窗而来的日光将蒲团照暖,犹有草香。绿叶吊兰抽出一茎长枝,开出朵朵漫不经心的花。  一枚泛黄的书签不知从哪本书中掉落,如蝶翼般翩跹在被窗棂割断的阳光下。我下意识地伸手,它却只碰到我的手指,仍旧轻飘飘地扑落在地。一时怔住,竟忘记捡拾。不需细看,早知书签背面有旧年熟悉的字迹。只是不经意,竟似昨日少年归去来。  室内乐声婉转流淌,少司命的《梅坞寻茶》恰恰流转至一句
期刊
当历史老师讲到东汉末年时,记忆力欠费的你不要再从“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唆”中搜刮灵感了,本公子帮你们整理了更全面的“膜拜三国体”古风歌曲,让你们360度感受三国的牛人牛事,在强大的粉丝滤镜下爱上那截断代史,满分也会随之手到擒来!  三国群像  故人相逢 青梅煮酒邀君天下咏  三分事 半纸残墨尽付笑谈中  苍黄几重 浮沉百年风流忆谁共  江山如梦 还顾霜月千载与今同  —《乱世长歌》  作词/瑜小乔
期刊
恋笔寄  小巧的墨色砚台,素朴里晕开一抹浅淡胭脂红,古旧温润之气氤氲开来。苏州匠人的精心雕琢让山石褪去棱角,变得细腻有情。当脂砚斋以砚自名细评《红楼梦》时,一桩与脂砚有关的前朝风月已如飞絮落英,尽逐流水。它昔日的主人,那黛眉云鬟的江南美人,早已将铅华洗却,静默在凡尘烟火里,无人相问。  光阴漫溯,彼年的金陵,南曲靡丽,红袖竞招。吴侬软语的舞榭歌台上,轻纱垂幔款款涌动,佳人罗裙曳地莲步轻摇,悠然转身
期刊
大江东去,皓月西流。一人携酒背负江山,面对无垠苍穹叩拜朗月,披发行吟,顺风疾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神来之笔,起首两句便赚足了气势。还不及细看,便先被直贯日月的豪情震慑。这样的笔调和气势,当世只有李白一人。  开元十三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踏遍万水千山,因风而行,凭酒而居。怀揣梦想的他渴望结交名流以步入仕途,却终究一无所成。
期刊
初始一段箫音入耳,清欢落落,如阒寂无人的夜里,月光透过窗遗落一地霜白。而后是琵琶声续断,如一场刀光剑影戛然而止。忽然间有水滴落木笺,溅了银屏,恍若泪光。  《寄何方》是友人推荐给我的。同为异乡求学之人,她最懂我心中所想。我们相视而笑,这般默契,无需再言语。戴上耳机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独步画堂,他似乎在等待什么,青衫寥落,将轩窗轻启。等一轮满月,借月光写就相思意;等酒香醇,酿一场回忆的
期刊
湖面薄冰消融,一叶轻舟荡在湖中,舟尾的小炉上温着竹叶茶,有两人围炉对坐,谈笑相欢。说到兴浓处,其中一人拿出一卷画像来,神秘一笑道:“你一向狂言‘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喏,曹洪将军的女儿容貌虽不及双乔,但与你荀家也是望衡对宇。奉倩,你也到娶妻的年纪了。”  荀粲勾勾嘴角,不以为意。往日同道好友都忙着给他张罗亲事,只有眼前这个人深知他所好。可画卷上那姑娘,当真貌美如此吗?  饮尽杯中热茶,友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