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节日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其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在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节日中,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期“国学·知礼”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人眼中的节日场景,感受古时的节日氛围吧!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及浅析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悄然走过;温和的春风不止吹来了新年,还送来了暖意,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问习俗,以百姓过春节时的情景为素材,抓取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浅析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人个个看起来都很伤感。向当地的人询问哪里有卖酒的地方,牧童笑而不答,却用手远远地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代和今天的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很浓郁的大节日,这一天本该或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诗人孤身行路,触景生情,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给诗人徒增了一丝愁绪,因而才有了“断魂”二字。这首小诗,整篇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得非常自然,毫无经营造作之感。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十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及浅析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冷清、沉静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如唱如叹、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译文及浅析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依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在一起,团坐谈笑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之人。
  这首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其他文献
我跟女友相处快两年了,开始时我父母就不太同意,说门不当户不对,可我觉得那就是老辈人的陈词滥调,他们就是嫌弃女友家是农村的,还没多少文化。现在相处下来的确矛盾越来越多,难道爱
上师范的时候,我们每学期都开设舞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家都发现,舞蹈老师每堂课都会让第一排的同学站到前面,给同学们做示范,顺便纠正一些错误动作。所以,第一排就成了最“糟糕”的位置。因为大家都不专业,动作经常会做的不规范,会惹来同学们的哄笑。当众出糗的事发生过几回,同学们都开始躲开第一排,往后面站。  我从小动作协调能力就差,学舞蹈更是吃力。但新学期开始后,我没有站到后面,而是站在第一排离老师
期刊
文文是中班的小朋友,很乖巧、可爱。一天,文文的妈妈对老师说“:这几天,文文一出幼儿园就要解大便,说再也憋不住了。她还说,老师不给小朋友擦屁股,这是真的吗?”老师说“:孩
小朋友,请把图中画面的轮廓描出来,再为它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吧。编辑洪静
期刊
娇娇今年刚满3岁,十分可爱,可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哭起来没完。一次妈妈带她上街,走着走着她忽然停下来不走了,原来她盯上了路边自动售货机里的棒棒糖。娇娇指着棒棒糖对妈妈
母亲对我谈起我小时候的情形:“过年时家中都备有糖果,你3岁多,糖果罐还拿不动,就拖到院子,招呼左右邻居的小孩来吃糖。大家都笑我养了一个呆子……家中的日常用品要靠摆渡到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