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形结合,为抽象数学“搭桥”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DAN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形结合思想将“数”与“形”相互转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而且能够变抽象的数学语言为直观的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形析数、以数解形、数形相融等方式,教师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形析数,变抽象为形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来分析抽象的数学语言、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降低数学解题难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1.以形助数,清晰地认识数
  “数”与“形”是一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数量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把握,而“形”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表达具体形象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起着直观可视的作用。为此,教学时我们可以把“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找出来,借助直观图形来认识抽象的数,帮助学生树立用直观图形来学习数学的意识。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到数学的生活原型,如1只狗、2只鹅、3只鸟、4只鸡、5个南瓜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具体事物抽象为用数字1、2、3、4、5表示。接着,为了凸显这些数的本质特征,反映数量逐个增加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直观,引出这些数可以用1根小棒、2根小棒、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4根小棒(摆成正方形)、5根小棒(摆成五边形)表示。为此,用图形表示数,把抽象的数量的增加转化成学生眼睛看得见、手摸得到的真真切切的小棒的增加,帮助学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形助数,实现数与形的自然融合。
  2.以形析数,厘清数量关系
  小学生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有限,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很难厘清这些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而借助数形结合,则可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在数学教学中,依据数学题目的文字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数量关系转化成简单图形,从而降低数学解题难度。例如,在解决分数知识相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箱苹果,小明一家吃了3/4,还剩下18个苹果,这箱苹果总共有多少个?”由于学生倒推能力较弱,加上里面出现了分数,学生解题时往往茫然无措。这时,教师可以先画一个正方形,相当于题目中装蘋果的箱子,然后将正方形平均分为4部分,其中三部分涂上红色,代表已经吃掉的3份,剩下的一份不涂颜色,告诉学生是18个苹果。这样,学生知道剩下的1/4是18个苹果,自然用18÷(1-3/4)计算出正确答案。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在教师所画图形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正确梳理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答问题。
  二、以数解形,变感性为理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计算图形的周长、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时,通常运用以“数”解“形”的方法,把“形”转化成“数”的形式,用已学过的知识将图形用代数式表达出来,再根据条件和结论的联系,利用相应的公式进行代数运算。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角形中角的度数大小与三条边的情况,辨别三角形的种类。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这时,学生可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教师再引导学生以角为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操作测量,充分感知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角的度数所包含的图形特征。通过“数”和“形”的结合,让学生辨别三角形与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只要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与已知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都能借助角的度数去判断三角形的种类问题。学生一看到相关三角形的度数时,马上能联系到不同的三角形的特征,在头脑中建立起三角形的不同模型。从而感受以“数”解“形”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数感,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数形相融,变现象为本质
  “形”与“数”相融就是指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形”与“数”互相渗透融合,不仅从“数”联想到直观的“形”,而且还由直观的“形”变成“数”,从中找出“形”与“数”内在的联系,做到看“形”思“数”,见“数”想“形”。
  例如,在计算1/2+1/4+1/8+1/16+1/32时,按照一般的方法,学生可能先进行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计算出结果。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题,应透过一般现象找到本质的东西来加以解决。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加数的特点,把每一个加数通过图1表现出来。
  通过观察图1中各加数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发现,计算1/2+1/4+1/8+1/16+1/32,实际就是计算1-1/32。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学生却不明白图形要表达的意思,只要在图1中标上数据,当“数”与“形”相互融合时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又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从生活情境导入,借助图形,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与求异思维。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出示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如图2,大家能否算一算,制作一面中队旗要用多少布?面对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不可能有现成的公式进行计算,必须思考如何进行割补转化。
  第一种:分割成两个梯形,第二种: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第三种:添补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三角形。
  ……
  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数形结合,可以把复杂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分析、转化等一系列过程中,让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作文,似乎总在写,却越写越无聊。写作水平的提升,也不明显。究竟是为什么?  语言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者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也趋于一致——语言与思维是联动发展的,思维水平决定了语言的外在呈现。写作水平提升的核心动力究竟是哪一种思维呢?美国学者奥拉西奥·桑切斯在《教育变革:利用脑科学改善教学与校园文化》一书中,从脑科学研究的层面,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概念——高水平思维。  高水平思维是大脑
期刊
“圆柱的体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后需要学习的几何知识.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引导学生猜想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验证,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教材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不断丰富对图形转化的体验,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我们在结构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立足教材,开展结构化教学设计.以整体视野寻找知识间内在的、纵横交错的本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
期刊
“江山易改,风格难移。”很多教师多少年的教学风格都原地踏步,并不是没有能力改变,只是他们潜意识里不愿改变自己,“按兵不动”,固守原有的教学风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实现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第五个“学会”——学会改变。时代在改变,课程和课堂在变革,教师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当今教
期刊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在习作中抄范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他们缺乏写作兴趣;学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没条理,语言不通顺,是因为不懂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教师要结合学情,寻找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  一、看一看,写一写  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可爱的家乡——吉安》。在学生写作前,笔者要
期刊
小学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承担交流工具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特征,体现小学语文课堂特色,让学生浸润在有滋有味的学习氛围中。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呢?  一、保持语文味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如何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意境、构思、形象等,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语文美。首先,从语言文字入手。中国文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型编排上构建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其中略读课文起到桥梁作用,它既承载着对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的目标,又担负着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转换的任务.目前,略读课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很多教师还存在认识模糊、重视不够等问题,和精读课文一样教的有之,放手让学生自读不加引导的有之……略读课文教学的越位、缺位,都会影响整个阅读体系的建构,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那么,略读课文教学应该“略”在哪里呢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对于初学者而言,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畏惧文言文,甚至喜欢文言文呢?著名特级教师王林波在执教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总结,然后扎扎实实地训练,效果非常好.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指出,思维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而教师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  一、品词析句,于平凡处培养思维的敏感性  蒋军晶老师说:“读懂文章,有一些通用的方法,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
期刊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学习者和数学核心概念的需求,对教材内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优化与组合,以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推进组织教学.我们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单元为例,重新梳理教学序列,关注学科内知识的整合,通过多元途径突破学习重难点,注重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期达成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期刊
“菜园里的数学”是我们利用学校资源优势而设计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通过课前测量、课中计算、课后记录等一系列活动,巧妙地将数学学习置于社会大课堂中,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有余数的除法等知识,我们选择学生熟悉的实践基地“开心菜园”作为学习、活动的场所,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活动空间为“室外—课堂—课外”,认知过程为“认识—实践—再认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