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孕产妇在围产期由于腹腔压力加大、行动迟缓、羊水粘稠度增高、多脂饮食、饮水过少、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极少数孕产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的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
1 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1)血管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相关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完整的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一旦静脉壁受到损伤,释放促凝物质,即可导致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内膜损伤又可释放凝血因子III及其他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被激活,继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及各种血细胞共同形成血栓。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因素的存在,可导致静脉收缩和静脉壁的内膜损伤,从而导致DVT的发生。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到最高峰,体内雌三醇总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目的是使产后胎盘剥离面迅速止血,但这种变化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孕产妇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机体均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酶原、使血液凝固增加,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也可导致血液浓缩。同时患者的自身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亦可促使患者进入高凝状态。
孕产妇于围产期运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卧床,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缓滞状态,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孕期胎儿增大后对髂静脉的压迫也是使孕产期女性易发生DVT的另一个原因。
腰骶部的前凸使左髂总静脉后方受压,因而造成左下肢静脉的回流较右下肢缓慢。女性骨盆较宽,左髂总静脉几乎呈直角汇入下腔静脉,造成左下肢静脉血流更较右下肢缓慢,故DVT左下肢多见,
发生过DVT事件的妇女比无病史妇女妊娠期间的复发危险高,这种静脉血栓栓塞危险甚至在产褥期更高。
2 防治措施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發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后,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生前的肢体状态,因而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防重于治。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探讨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将能使LDVT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几年来我院采取了下列措施来防止围产期LDVT及由此造成的肺栓塞:
(1)加强宣教,使孕产妇及其家属充分认识DVT形成、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认真告知DVT的早期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2)能走动的孕产妇在围产期尽量鼓励走动。走动有利于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使下肢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从而减少DVT的发生。(3)鼓励孕产妇多饮水,少食高脂食物。适量增加饮水可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DVT的发生;新鲜水果、蔬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可减少DVT的发生;低糖、低盐饮食可防止妊娠子痫。(4)怀孕中晚期及分娩期做踝关节曲直活动,每天3~5次,每次15min。通过下肢运动可使小腿后群肌肉收缩,压迫下肢深静脉,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对于刚刚分娩完的产妇采用踝关节曲直活动的方法效果较好。(5)对于剖宫产术后的患者应抬高其双下肢20°~30°,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早期下床活动。有高危因素或麻醉未醒前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如足踝部内外翻、屈伸、环转运动,其中以主动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的促进作用最强,预防作用最理想。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以减少静脉的淤滞和促进静脉的回流,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运动,多做深呼吸,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6)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IPC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血液淤滞状态,由于IPC增压和减压的机械作用,能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深静脉,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该方法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240%,增加下肢动脉血流170%。(7)循序减压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cks,GCS)对于孕产妇,尤其合并有DVT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可使其肢体的横截面积缩小并增加静脉中的血流速度,对预防LDVT有效[2]。该方法可增加深静脉血流量138%,减少LDVT50%。(8)药物治疗:①应用普通肝素作为预防性治疗,通常皮下注射5000U,每日2~3次,这种小剂量使用情况下不需要监测,由于肝素几乎不通过肾脏代谢,因此对肾功能不全的孕产妇建议使用普通肝素。②低分子量肝素(LMWH)。皮下注射LMWH后半衰期较长(约4小时),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生物利用度高达90% [3]。每天皮下注射1~2次,每次4000~5000U,可获得良好的抗凝效果,对非手术或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采用,且比普通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低。施行普通大或中型手术的患者,术前24小时停用LMWH,术后12小时开始使用LMWH,每日2次直至下床活动为止。
3 小结
孕产妇在围产期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怀孕中晚期由于腹腔压力持续增大,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加之不合理的饮食等诸多因素,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立即予以绝对卧床,患肢抬高、制动,并请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师给予会诊、治疗。
参考文献
1.敖礼,尚涛,李晓东.子痫前期发病类型与血栓前状况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2):928.
2.蒋米尔,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49-651.
3.张福先,李海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规范性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12):1085-108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孕产妇在围产期由于腹腔压力加大、行动迟缓、羊水粘稠度增高、多脂饮食、饮水过少、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极少数孕产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的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
1 静脉血栓形成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1)血管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相关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完整的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一旦静脉壁受到损伤,释放促凝物质,即可导致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内膜损伤又可释放凝血因子III及其他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被激活,继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及各种血细胞共同形成血栓。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因素的存在,可导致静脉收缩和静脉壁的内膜损伤,从而导致DVT的发生。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到最高峰,体内雌三醇总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目的是使产后胎盘剥离面迅速止血,但这种变化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孕产妇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机体均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酶原、使血液凝固增加,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也可导致血液浓缩。同时患者的自身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亦可促使患者进入高凝状态。
孕产妇于围产期运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卧床,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缓滞状态,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孕期胎儿增大后对髂静脉的压迫也是使孕产期女性易发生DVT的另一个原因。
腰骶部的前凸使左髂总静脉后方受压,因而造成左下肢静脉的回流较右下肢缓慢。女性骨盆较宽,左髂总静脉几乎呈直角汇入下腔静脉,造成左下肢静脉血流更较右下肢缓慢,故DVT左下肢多见,
发生过DVT事件的妇女比无病史妇女妊娠期间的复发危险高,这种静脉血栓栓塞危险甚至在产褥期更高。
2 防治措施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發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后,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生前的肢体状态,因而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防重于治。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探讨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将能使LDVT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几年来我院采取了下列措施来防止围产期LDVT及由此造成的肺栓塞:
(1)加强宣教,使孕产妇及其家属充分认识DVT形成、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认真告知DVT的早期症状,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2)能走动的孕产妇在围产期尽量鼓励走动。走动有利于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使下肢血液向心脏方向回流,从而减少DVT的发生。(3)鼓励孕产妇多饮水,少食高脂食物。适量增加饮水可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DVT的发生;新鲜水果、蔬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可减少DVT的发生;低糖、低盐饮食可防止妊娠子痫。(4)怀孕中晚期及分娩期做踝关节曲直活动,每天3~5次,每次15min。通过下肢运动可使小腿后群肌肉收缩,压迫下肢深静脉,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对于刚刚分娩完的产妇采用踝关节曲直活动的方法效果较好。(5)对于剖宫产术后的患者应抬高其双下肢20°~30°,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应早期下床活动。有高危因素或麻醉未醒前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如足踝部内外翻、屈伸、环转运动,其中以主动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的促进作用最强,预防作用最理想。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以减少静脉的淤滞和促进静脉的回流,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运动,多做深呼吸,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6)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IPC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血液淤滞状态,由于IPC增压和减压的机械作用,能产生搏动性的血流通过深静脉,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该方法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流240%,增加下肢动脉血流170%。(7)循序减压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cks,GCS)对于孕产妇,尤其合并有DVT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可使其肢体的横截面积缩小并增加静脉中的血流速度,对预防LDVT有效[2]。该方法可增加深静脉血流量138%,减少LDVT50%。(8)药物治疗:①应用普通肝素作为预防性治疗,通常皮下注射5000U,每日2~3次,这种小剂量使用情况下不需要监测,由于肝素几乎不通过肾脏代谢,因此对肾功能不全的孕产妇建议使用普通肝素。②低分子量肝素(LMWH)。皮下注射LMWH后半衰期较长(约4小时),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生物利用度高达90% [3]。每天皮下注射1~2次,每次4000~5000U,可获得良好的抗凝效果,对非手术或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采用,且比普通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低。施行普通大或中型手术的患者,术前24小时停用LMWH,术后12小时开始使用LMWH,每日2次直至下床活动为止。
3 小结
孕产妇在围产期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怀孕中晚期由于腹腔压力持续增大,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加之不合理的饮食等诸多因素,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立即予以绝对卧床,患肢抬高、制动,并请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师给予会诊、治疗。
参考文献
1.敖礼,尚涛,李晓东.子痫前期发病类型与血栓前状况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2):928.
2.蒋米尔,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49-651.
3.张福先,李海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规范性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12):1085-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