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最后时光,沉浸在写作《精神生活》阿伦特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海德格尔。
汉娜·阿伦特,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是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
马丁·海德格尔,哲学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如他的传记作者所言,“他的人生和哲学包含了一个世纪的激情和灾难。”
她是他的学生和情人。
时间和空间交汇于一个点——1924年的马堡,它成全了一次邂逅和一生惦念。1923年6月18日,海德格尔接到马堡大学聘他作副教授的聘书;1924年初,18岁的犹太女大学生阿伦特来到马堡。半个世纪的爱恋就要上演,连海德格尔的夫人埃尔福丽德也在晚年承认,这段邂逅成了海德格尔“生存的激情”。
年轻的阿伦特留着短发,衣着入时,当这个女孩儿在学校的食堂谈话时,常常出现邻桌都安静下来的局面。那是一种气场,从人的精神深处折射出来,在身体的四周形成一种光晕,周围的人和物会被这种力量所淹没,再浮不上来。
海德格尔常常忆起阿伦特第一次进入他办公室时的样子:身着雨衣,一顶帽子深深遮住脸庞,羞怯而腼腆。这一反阿伦特惯常留给别人的印象,她被他吸引了,她的气场被一种更强大的气场包围与融化。
海德格尔比阿伦特大17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夫人警惕地注视着女学生们如何围绕着自己的丈夫献殷勤。海德格尔并没有改变现实生活状态的想法,他拒绝对自己的思维和生活之联系做任何探究,虽然他的哲学用“人生之心境情调”把生活与思维相连接——哲学应该始于“人生之心境情调”,始于惊异、畏惧、操心。他要求阿伦特严守秘密,不仅是对自己的夫人,而是对学校里的所有人。他们之间的书信使用密码书写,约会的时间按分钟计算,不同的开关灯次数表示幽会的安全程度……
阿伦特察觉那让她欣喜和激动的东西正是撕裂她的东西,痛苦由之而来。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于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中,中间缺了些什么。这种“未能融入世界中的爱情”让她痛苦,也催她思考。那个她朦胧感觉到的缺失就是她后来在《日常生活》中称为“世界性间隙”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激情中一个人得以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使得与他人隔开的世界性间隙化为灰烬。相爱者的世界同共在的世界之所以被隔开,是因为相爱者无世界,是因为相爱者之间世界被焚化了。”
海德格尔爱阿伦特,不是在一时的激情中,而是在一生的时间里。他认为没有人能像阿伦特一样理解他和他的哲学,没有阿伦特,他是写不出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的。
经历了几年的密集约会期,海德格尔建议阿伦特换个地方居住,但继续维持情人的关系。这个建议让阿伦特感受到伤害,她确实换了个地方居住,但拒绝透露地址,虽然她心底里暗暗期待他能找到自己。他还是通过朋友找到了她,她再次義无反顾的投入他的怀抱。
一场战争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1933年,海德格尔加入了纳粹党,而此时身为犹太人的阿伦特正走在流亡之路上。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在感情上,在学术上。
多年后,阿伦特再次见到昔日的老师和情人海德格尔。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根本上说,我很幸福,很简单,由于证实了:我是对的,从来没有忘记……”
阿伦特60岁生日时,海德格尔为她写了一首诗——《秋》。海德格尔80岁生日时,阿伦特带着丈夫拜访了他和他的夫人。之后的每一年她都去看望海德格尔,他们之间的联系再也没有切断过,直到她先于他离开这个世界。
生命的最后时光,阿伦特沉浸在写作《精神生活》的快乐中,而此时她的思想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海德格尔。
她是他的情人,又不止于此。
汉娜·阿伦特,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是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
马丁·海德格尔,哲学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如他的传记作者所言,“他的人生和哲学包含了一个世纪的激情和灾难。”
她是他的学生和情人。
时间和空间交汇于一个点——1924年的马堡,它成全了一次邂逅和一生惦念。1923年6月18日,海德格尔接到马堡大学聘他作副教授的聘书;1924年初,18岁的犹太女大学生阿伦特来到马堡。半个世纪的爱恋就要上演,连海德格尔的夫人埃尔福丽德也在晚年承认,这段邂逅成了海德格尔“生存的激情”。
年轻的阿伦特留着短发,衣着入时,当这个女孩儿在学校的食堂谈话时,常常出现邻桌都安静下来的局面。那是一种气场,从人的精神深处折射出来,在身体的四周形成一种光晕,周围的人和物会被这种力量所淹没,再浮不上来。
海德格尔常常忆起阿伦特第一次进入他办公室时的样子:身着雨衣,一顶帽子深深遮住脸庞,羞怯而腼腆。这一反阿伦特惯常留给别人的印象,她被他吸引了,她的气场被一种更强大的气场包围与融化。
海德格尔比阿伦特大17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夫人警惕地注视着女学生们如何围绕着自己的丈夫献殷勤。海德格尔并没有改变现实生活状态的想法,他拒绝对自己的思维和生活之联系做任何探究,虽然他的哲学用“人生之心境情调”把生活与思维相连接——哲学应该始于“人生之心境情调”,始于惊异、畏惧、操心。他要求阿伦特严守秘密,不仅是对自己的夫人,而是对学校里的所有人。他们之间的书信使用密码书写,约会的时间按分钟计算,不同的开关灯次数表示幽会的安全程度……
阿伦特察觉那让她欣喜和激动的东西正是撕裂她的东西,痛苦由之而来。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于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中,中间缺了些什么。这种“未能融入世界中的爱情”让她痛苦,也催她思考。那个她朦胧感觉到的缺失就是她后来在《日常生活》中称为“世界性间隙”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激情中一个人得以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使得与他人隔开的世界性间隙化为灰烬。相爱者的世界同共在的世界之所以被隔开,是因为相爱者无世界,是因为相爱者之间世界被焚化了。”
海德格尔爱阿伦特,不是在一时的激情中,而是在一生的时间里。他认为没有人能像阿伦特一样理解他和他的哲学,没有阿伦特,他是写不出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的。
经历了几年的密集约会期,海德格尔建议阿伦特换个地方居住,但继续维持情人的关系。这个建议让阿伦特感受到伤害,她确实换了个地方居住,但拒绝透露地址,虽然她心底里暗暗期待他能找到自己。他还是通过朋友找到了她,她再次義无反顾的投入他的怀抱。
一场战争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1933年,海德格尔加入了纳粹党,而此时身为犹太人的阿伦特正走在流亡之路上。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在感情上,在学术上。
多年后,阿伦特再次见到昔日的老师和情人海德格尔。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根本上说,我很幸福,很简单,由于证实了:我是对的,从来没有忘记……”
阿伦特60岁生日时,海德格尔为她写了一首诗——《秋》。海德格尔80岁生日时,阿伦特带着丈夫拜访了他和他的夫人。之后的每一年她都去看望海德格尔,他们之间的联系再也没有切断过,直到她先于他离开这个世界。
生命的最后时光,阿伦特沉浸在写作《精神生活》的快乐中,而此时她的思想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海德格尔。
她是他的情人,又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