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有“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名片]
  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隅,依傍着“飞阁跨通波”的古阊门。2500年崇文尚德的风尚,孕育了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省级实验小学。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数代教师的团结协作、仁爱相传,凝聚成具有丰厚人文精神的“真、朴、信、勇”校训、“我以校重,校因我荣;博文约礼,知行合一”校风,成就了内敛外显的学校风采。
  学校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1999年始便自觉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由此催生了对学校文化的草根化、校本化研究。以“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为基本内涵的“三乐”教育,延拓出一条具有无限活力的学校发展生命线。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等荣誉称号。
  
  杨孝如:杨校长,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金阊实小是一所与共和国一起诞生和发展的老校、名校,有着自己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这期我们正好在关注学校记忆,了解到不少学校为了创新,不惜割裂学校既有的历史和文化,造成学校的“失忆”。我有些担心,你们现在新提出“三乐”教育的理念,会不会导致学校传统的断裂?
  杨建英:你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校提出的以“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为基本内涵的“三乐”教育,并非心血来潮的应景之词,这恰恰是对学校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三乐”教育的提出首先有着地域文化的背景。学校地处一个名叫“三乐湾”的地区,解放前后的那段时期,这里生活着许多小手工业者,他们虽生活贫穷,但乐观向上,互帮互助,为生活而积极努力,并保持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寻求着最为朴素的幸福之感,形成了“苦中作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的民风。这种民风的形成其实是有根源的。有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精神——“乐感”文化。孔子在《论语》的开篇就向我们昭示了“乐感”的存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如,《易》的“乐天知命”、“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半个世纪以前,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也说:“中国人似乎是富于理性的快乐主义者。”老百姓对人生采取的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就是一种朴素的幸福观。它为“三乐”教育的形成提供了深远的社会背景,无形中成为了学校精神发展的根基。
  当我们在梳理学校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这种对幸福的追寻在三乐湾地区体现得特别明显,并且已经或隐或现地渗透到学校教育中,贯穿在学校发展中,滋养了生活在校园内的普通教师和贫民子弟,激励他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想当初,宝莲寺松万大师在时局动荡的1949年,为帮助周边贫苦子弟上学,用修缮寺庙的善款创办“吴县私立青光义务小学”——就是学校的前身,并在苏州解放时期坚持不停课,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到来的信心。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追求幸福的举动,这一举动也为学校文化留下了第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在寻访历史时,有老教师告诉我们,五十年代,全国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全校师生全部积极参加,甚至爬到宝莲寺的大梁上去擦拭。区领导说,干劲足就能搞好教育,所以就将我们学校命名为区实验小学。虽然这样的说法未能得到确切考证,但从这一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那份积极上进、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之后的学校发展,始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六十年代的“三算”实验、八十年代的“电化教育、分项考试”、九十年代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乐于实践、乐于创新的学校品格。
  杨孝如:你的意思是说“三乐”一直隐含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明确提出“三乐”教育的理念的?
  杨建英:应该说,是小班化教育的实验,催生了“三乐”教育的理念形成。1999年,是学校被评为省实验小学的第二年,为打造精品教育,学校放弃了扩大规模的常规做法,进行了小班化教育实验。几年之后,我们发现小班的学生与众不同,显得更加健康、自信、阳光、个性张扬。由此我们就思考,为什么小班的学生会与众不同?小班化教育究竟有哪些值得提炼的东西?我们寻找、梳理、总结、提炼,从小班化教育中读到了“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激励的手段”、“平等对话的空间”、“个性发展的舞台”、“全面发展的评价”等关键词,并最终归纳为“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这12个字,作为学校“三乐”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
  杨孝如:我总感觉“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这12个字似乎比较普通,大家平常都在说,你们把这12个字作为教育理念是不是太浅表化了?
  杨建英:不错,这12字的确比较普通,但我们在它们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解读。我们认为,快乐包含可见与不可见两个层面的内容。我们不能让“三乐”教育仅仅停留在让儿童拥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情感、阳光的表情等这些外在表现上,也不能只关注当前的目标。作为教育理念,“三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幸福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幸福的儿童,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三乐”教育不仅仅追求外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稳定的、深层的幸福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儿童充满阳光,充满幸福,一路有“乐”。
  为此,我们对“三乐”教育的这12个字进行了重新架构和阐释。“健康快乐、寓学于乐、乐此不疲”这三者构成了“三乐”教育的整体,彼此照应。“健康快乐”是目标,“寓学于乐”是方法,“乐此不疲”是过程。目标、方法、过程,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我们希望,通过实践,将“三乐”教育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投射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内化为师生的每一个日常行为。
  杨孝如: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三乐”教育的具体内涵吗?
  杨建英:我先来说说“健康快乐”。健康快乐,是实施“三乐”教育的目标。教育应培养身体和心理和谐发展的儿童,尤其要强调心理健康。儿童只有健康快乐地发展,才能充分体验儿童精彩生活的幸福感觉,收获完美的人生。
  寓学于乐,是实施“三乐”教育的方法。学习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学习存在六个维度,其中有两个维度说明了“学”与“乐”的关系非常重要。第一是意向维度,学习的开始,总需要伴有一种意图,促使这种意向产生的因素有需求、愿望和缺口。二是情绪维度,在任何情况下,学习者都必须感到被关联、被召唤、被质问,学习者必须为学习找到价值、兴趣和意义,当新知识十分复杂或是必须借助抽象时,就更需如此。学习情境要能生成某种乐趣,反之,没有兴趣、意义、情感,就不可能有学习,它们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动机”。类似的学习理论很多,它们支撑了“寓学于乐”之法,也被我们的教学无数次证明过。
  杨孝如:我们经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也经常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勤学苦练。这样看来,吃苦与学习好像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你们似乎不这样认为?
  杨建英:“乐”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以为,苦与乐,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第一,苦乐不能光看表象。身体苦未必心里不快乐啊,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体验。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小朋友“乐此不疲”地在床垫上蹦跳,给成人的感觉很累,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儿童会觉得这样“单调”的玩耍是痛苦的,哪怕持续个把小时。第二,苦乐不能看当下。我们都有体会,当我们要完成某一目标时,可能过程是艰苦的,但一旦达到预设的目标,就能感受更为强烈、持续的快乐。第三,不同个体的苦乐体验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也许有的人觉得很苦,有的人觉得快乐。每一个人的苦乐观、价值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
  大家都知道,学习毕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必然伴随苦与累。学习需要付出,需要艰苦跋涉,但一旦有了收获,有了成功,就能有真正的快乐体验了。所以说,对“乐”的追求,应从吃苦开始,从形成目标感做起,将外在动机发展为内在需求,自我认识,自我突破,渐行渐变,在不断获得群体的认可之中,产生与环境、社会相谐的关系,这种关系必将使我们获得持久的愉悦。对成长的儿童来说,虽然这样的过程很艰苦,但必然要经历,才能达到苦乐合一,成为完善的社会人。
  杨孝如:有了目标、需求之后,过程虽苦,但最终会有快乐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苦与乐就能达成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乐此不疲”是不是对此进行了照应?
  杨建英:对!乐此不疲是实施“三乐”教育的过程。它就是强调了学习者要保持一份积极的状态。对于学习者来说,终身喜爱学习是接受教育的最理想状态。保持对学习的美好情感和兴趣,将会造就一个健康、自信、阳光的学习者。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唯有不断超越,不断进步。当学习成长为自我追求、自我建构,追求快乐就成为了积极向上的源动力,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
  其实,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观照这一过程的最好理论。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这个过程,不正是乐此不疲的过程吗?
  杨孝如:听了你对“三乐”教育的校本化解释,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还有一重顾虑,那就是“三乐”教育会不会是你们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它是不是具有现实合理性?
  杨建英:“三乐教育”应该讲是一种校本化、草根式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径,是对教育现实的自觉、积极的回应。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能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既着眼于学生小学6年的发展,更着眼于学生60年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江苏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区,苏州又是这个先行区中的排头兵。这几年,苏州教育行政部门不遗余力地推出了多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在行政层面保障了素质教育的强力实施。比如,“三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三会”学生的大力培养等等,措施上保障,评价上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学校探寻教育特色、追求个性化教育体系、提炼文化智慧、用文化精神滋养学生一生的信心与决心。
  杨孝如:素质教育的理念当然好,但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师生虽然头顶着光环,但也经常为名所累,教学、学习、应试的负担比较重。金阊实小也是名校,会不会也有同样的压力?“三乐”教育能不能由理想着陆为实践?
  杨建英:在这个问题上,有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很纠结的。的确,我们在分数面前无法做到彻底“淡定”,经常为了既得利益耗费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精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一直也在努力通过学校特色建设,将建筑于学科特色、课程特色基础上的学校文化特色传递给学生,打造精神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三乐”教育是学校的核心教育追求,在学校教育中是处于上位的,要把它由理念变为行为,一定要通过学科课程教学,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才能实现。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三个“渗透”:
  一是将“三乐”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三乐”教育一定要渗透到每门学科中去。在实践中,我们既关注国家核心课程的变革,也关注环境课程、阅读课程、活动课程、体验课程的构建,通过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三乐”教育的学科教学体系。
  二是将“三乐”教育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行为中,培养教师积极向上且处事平和的心态。“三乐”教育最注重激励,激励是教师引领学生追求快乐的基本方法。我们承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个差异并不影响每一位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其所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各自独有的成功体验。
  三是将“三乐”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素质定义为获取快乐的基本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刺激,张弛有度;要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设置相对难度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还要关注社会认知的问题,教会学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集体中与同伴合作、交往,形成与人共处的优良品格。
  杨孝如:听说学校马上要搬离三乐湾,整体迁入新校区。新校新气象,你们对“三乐”教育有没有更新的、更长远的规划?
  杨建英:是的,今年9月,我校将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开启学校新的办学历程。今年又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将迎来再次腾飞的大好机遇。我们初步规划从四个方面架起“三乐”教育从理念转变为行为的桥梁:一是重构以终身学习为支撑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新体系,建立多元化校本培训网络结构。二是以心理安全为核心,以体验成功快乐为导向,改革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制度,把学生从淘汰阴影中解放出来。三是开展不同类型的、以活动体验为要领的主题性教育,构建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是继续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发校本课程,凸现学生个性发展特色。
其他文献
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工程图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维立体式工程图学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图学课程群,'第二课堂'、'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双导师制'
从2001年1月起,我正式参加新课改工作,一晃就是十年。回想十年来我国新课改之路,以及自己的成长之路,真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由得想写些文字,以表心声。  我与新课改的机缘  人的一生能逢影响深远的大事,实属幸运。没有人能否认,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21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乐章”。这一“乐章”让我撞上,并能在其中演点小曲,实属人生一大幸事! 
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向。为此,我们带着在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如何确立新的发展目标、选择新的业务生长点等一系列问题,对哲盟农行系统进行了调查,并
“这是一件大好事!”  如果让我回忆自己的新课改历程,那么,直接蹦跳出的就是这句话。这话发自我的内心,是一句由衷的感叹和一个直觉的判断。一时的心里感叹之所以印象如此之深,是因为当时(2000年)听到关于新课改的设想和实施蓝图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激情非常之强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主题词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带着理想色彩的课程理念、新名词确确实实给我这个对教育有着深厚感情的教育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也具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也促进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中职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也是在此趋势下,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来说也是提升其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职业中专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要求教师进行全面的教学改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审
一、近年来少数民族钱币研究工作的情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货币史和钱币学研究,基本上还是个空白。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以后,特别是1985年,中国钱币学会强调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引领了现代散文的创作,真挚而浓郁的情感是其散文创作的特色之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在后期的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掌握适宜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作为构建精彩人生的重要任务加以认真对待,通过阅读进而体验阅读的快乐、收获阅读的
涟水县河网中心小学位于涟水县河网街2号,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全民所有制公办学校。学校创办于1968年,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栉风沐雨、薪火传承,蓄积了深厚的教育底蕴,形成了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