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企合作对本科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性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s656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校企合作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本科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更早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提出了高校与企业合作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顶岗训练等可行的促进充分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本科生;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郭军洋(1979-),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团委副书记兼党委秘书、组织委员,讲师;孙健(197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183-02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出现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都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尤其是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迫在眉睫。根据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去向来看,除部分学生去机关、事业单位、金融单位、部队或者出国外,主要去向集中在企业。因此,学生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并顺利在企业就业成为高校能否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办学一直被视为是多数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寻求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占据了优势,比如在动手实践能力、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方面、在就业心态方面、在自我定位方面等,因此,在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一些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低学历学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受到企业的推崇,更容易实现一次性就业。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校企联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实现高校本科生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就是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通过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融合,借助于多种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1]具体地说就是企业提供给学校实习基地、设备、原料等,接纳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岗位实践,同时,企业还可参与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实习方案等,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未来的就业更加紧密地结合,使学校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基本现状
  校企合作教育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随后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出现,合作的机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学校尝试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在某些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烟台职业技术学院等。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比一些高学历的学生更受到企业的推崇,更容易实现一次性就业。许多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尝试和推进校企合作或者叫推进产学研合作,比如北京邮电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等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2-4]但在大多数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机制还不完善,成效尚不明显。
  三、校企合作对本科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实际上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通常指得到某种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单纯指某项技能和能力。[5]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学生在校时知识的积累,二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综合能力和素质,这些素质和能力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更要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毕业生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只有把握了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才能更有针对性、更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就业能力。校企联合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和了解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校企联合,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有利于对学生就业能力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实现本科生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教育始终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而且尤以企业就业居多。因此,高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以社会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时刻对照企业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体制、课程设置体系、实验技能培育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等。高校只有和企业联合不断加强联系,始终以就业为主要导向,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根本目标,才能避免高校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与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错位。
  3.有利于本科生更早、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的工作实践间存在着极大的脱节现象,再加上学校与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很多毕业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校企联合,学生有了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的技术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的机会,同时还有机会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这有助于学生及早地适应工作环境。
  4.有利于本科生端正就业心态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态问题,比如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自我期望与现实的脱节等。不少学生因为接触社会较少,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心高气傲,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盲目地要求高工资、好环境,不能放低姿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工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感受就业的巨大压力,从而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更好地认识自我并适当降低就业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5.有利于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双方在合作中一方面会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会在合作中建立良好的感情,这就为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争取到了宝贵的资源,也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途径主要是通过向学校提供毕业实习基地、实踐基地、教师挂职锻炼基地、勤工俭学岗位等,因此,企业多会选择跟其对口的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比如食品企业多会选择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产品的研发、市场的推销、生产环节的技术控制等,而专业对口正是不少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找工作时极为看重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企业的认可,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必将在学生就业时予以优先考虑。对于学校来说,能够与多家企业长期保持合作,企业一方面会对校园招聘会予以支持,同时也会在招聘学生时对该校的学生予以倾斜。
  四、校企合作促进本科生就业的可能性途径
  1.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
  目前,面对高校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辟从教室学理论到企业学实践的局面迫在眉睫。企业能够弥补学校实习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为学校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通过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让相关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训,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和产品的研发项目,熟悉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企业设立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常常以社会调查和某些主题活动为主,目的也是以了解国情、接触社会为主,而且很不系统,多数在寒暑假进行,缺乏硬化的约束机制,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实施条件。由于社会实践内容跟专业的相关性不大,学生的热情并不高,参与率相对较低,很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在企业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就可以使社会实践走向正常规范化的状态,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推动作用。
  3.安排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顶岗训练
  岗位可以是生产第一线的,可以是管理方面的,可以是技术研发的,可以是产品销售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两种环境中得到最真实的体验,使他们的责任感、专业技能、集体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性、创新精神等都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最终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4.选派教师进企业调研
  高校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定期选派教师进企业进行调研,一是专业教师,二是教育管理人员。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的技术核心人员或者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的接触和调研,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术要求,可以将这些信息作为以后授课的导向标,及时调整课堂的授课内容,尽可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所需挂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选派教育管理人员进入企业,跟相关的人力资源部门接触并调研,则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招聘毕业生的参考标准以及企业在专业知识之外对毕业生的要求,这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校企联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对于本科生的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校企合作的社会性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加上我国高等院校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项机制并不完善,缺少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和规范,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以就业为直接导向和目的可能会使教育的功利性增强,学生步入社会可能会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负担加重,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安全风险增大,这些都需要校方和企业以谨慎的态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完善。
  六、小结
  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但具有高学历,而且在相对系统和严格的高等教育和管理体系下,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泛的知识面。但由于我国高校相对来说较为封闭,社会开放度较低,因此,高等学校对于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业资源的利用度没有高等职业学校的利用度高,高校的学生就丧失了许多培养和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而这一特点恰恰是许多企业选择毕业生时最为看重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好机会。
  在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高校只有及時地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出知识、能力和素质俱佳的人才,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忠辉.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4):15-18.
  [2]薛忠文.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高等教育,1994,
  (3):11-12.
  [3]陈晓竹,王德林,道克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1-32.
  [4]刘向信,马静玉.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刍议——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办学的实践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76-78.
  [5]胡显芝.面向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3):72-74.
  (责任编辑:李海静)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该课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此文结合企业中工程类设计的项目,从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标出发,提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给出了一个综合设计项目实施的例子,提出了对“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课程实施教改的方法,对教改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教学改革;综合设计项目  作者简介:梁向红(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担负着培养“四有”新人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前,虽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试图通过调查及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对此提出几点拙见,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政课;理论教学  作者简介:罗文英(1977-),女,黑龙江大庆人,海口经济学院思政部,讲师;王延辉(19
期刊
摘要:在分析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基础之上,着重从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科技创新活动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造就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陆克中(1976-),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黄海生(1965-),男,安徽
期刊
摘要:道德内化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界对道德内化问题的理解存在一个从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向(道德)内化的主体性转变的过程。但是,对于道德内化的主体性,尤其是对于主体性的要素——自由、自觉和自愿的概念,学界还存在诸多误解。澄清这些误解,对于我们道德内化问题及以其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内化;主体性;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万远新(1973-),男,湖北钟
期刊
摘要: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行政制学生管理模式已成为束缚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的体制性障碍。本文在阐释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利用课题调查结果,分析了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特征,并提出了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人本化;学生管理;体制性障碍  作者简介: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服
期刊
摘要:通过阐述在“专门水文地质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工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分析了在课程教学中不利于工程意识培养的因素,并探讨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专门水文地质学;工程意识;工程素质  作者简介:邓清海(1976-),男,江西新干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张丽萍(1977-),女,山东郯城人,山东科技大学
期刊
摘要:高校贫困生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上真正脱贫,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界定,进而分析我国当前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精神扶贫  作者简介:华婷(1983-),女,河北邯郸人,江西蓝天学院管理工程系,助教;张凡永(1972-),男,安徽五河人,江西蓝天
期刊
摘要:90后大学生的出现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在多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消费行为呈现多样性而且受到寝室文化影响比较明显。但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理论化、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陈旧以及80后辅导员自身经验不足等问题。高校实施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按照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的要求,努力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期刊
摘要:采用西南师范大学杨东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人际疏离感分量表,对7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4的学生存在人际疏离感;大学生存在较高的孤独感;男大学生的亲人疏离感和社会疏离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孤独感随年级增长有缓慢降低的趋势,大三学生亲人疏离感相对较高,大三、研二、研三学生社会孤立感相对较高。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疏离感;社会孤立感  作者简介:林小群(1978-),女,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