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得最多、最响亮的问题。这种新理念犹如温馨的春雨滋润着语文教师的心田,许多语文教师都开始自觉得注重教学中自己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所愿。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不当解读,老师听之任之。“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要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当教师明确了这一理论之后,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便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些教师的做法却有点极端,在课堂上一味让学生解读文本,似乎老师一纠正,便有不尊重学生之嫌。因此,当学生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读成“孤独的明月,悲伤的小溪”时,教师竟无作为;当学生把《警察和赞美诗》中苏比被摔时“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打开一把折尺”的句子内涵解读成“滑稽可笑”时,老师也是一笑了之,不作点拨。面对学生对文本不当的解读,老师却不加引导,我认为这是老师的失责。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的理念。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差异,其中有些个性化体验是属于低层次的,甚至是曲解的。教师不妨让其“自由发言”,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不加启发,不加引导。当我们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是严重偏差时,我们应该设法将学生往最能贴近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上去加以引导。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个性的独特体验,放之失度,将会让学生走入误区,而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低层面上,难一突破。
  第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盲目、随意,老师缺乏调控。针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被动的接受、识记这一弊端,新课标大力提倡学习方式要从根本上转变,其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教学时带着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具体表现在:当自己所提问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时,就忙着让学生讨论讨论;当课堂表现过于“安静”时,就急着来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热闹”起来,却不管学生是不是真正需要交流。许多教师对“通过合作教学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否必须通过合作的手段才能得以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都心中无数。有的是已交待并解决了的问题,有的是只要稍加点拔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老师却仍在课堂上花费很长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再说学生分小组讨论时,学生即往前或往后一凑,也有些组织好的,但很多情况下是各说各的,或互相推诿,或一人一说到底,其他人则无所事事,老师缺乏对学生的调控,这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这对语文教学是极其有害的。
  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看准时机,要有意识。要有目的。在学生有了合作交流的需要,并且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使问题展开得更深入,学生思维发展得更活跃时,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实现“教学即交往”的教学本质观,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出努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合作交流的环境。教师要熟稔学生心理,在他们需要通过合作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才适时地让学生合作交流,因为只有当学生的合作欲望完全被激发出时,合作才可能是实实在在并卓有成效的,否则就会成为“走过场”,一些问题只会被“浮光掠影”的点一下而已。在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欲望时,老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并且要及时调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不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不按照学生内心需要而要求学生合作交流,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对今后合作学习的有效的开展会产生不良效应。
  第三,使用多媒体失当,妨碍教学效果。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许多教师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大都注意搜集一些有关图片,制作课件。不能否认,有些图片的运用确实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有些图片过于直观,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有一位老师在上《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让学生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老师投放了“红色枫叶”近镜头的图片,这一图片过于直观,直接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毛泽东在本词中描绘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那种美感顿时化为乌有,这真是画蛇添足。魏书生老师在上《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时没有使用多媒体,也没有使用投影仪,让学生读读议议,你能说他上的不好吗?一堂实实在在的原汁原味的语文课,所以,名家上课值得效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那么繁琐吗?录音完全代替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字幕完全代替了老师的书写,鼠标从头到尾操纵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其效果一定好吗?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上极端。
  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上述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和接纳新课标理念。只要我们认真解读,真正领会新课标,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样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就能取得更大的实效,将来定会大有作为。
其他文献
初一新同学刚刚垮入初中,带着一些孩子特有的稚气,带着对初中学习生活的美好憧憬,初中的一切还那么陌生。对初中的所有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这些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很强,具有很好的可塑性。那么,初一学生如何迈出初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呢?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  笔者作为一所农村示范初中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的一名老师,感受颇多。这个几年来,通过认真反思、总结初中历史教学心得特别是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经验,积极实
阅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它能让我们获取信息,帮助我们感知、了解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英语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学生的阅读材料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从体裁上讲,有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2、从题材上说,
农村学生由于受居住环境,言语氛围,父母外出打工而隔代教育等的影响,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习惯方面有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学生存在说话不讲普通话,听课不认真,笔头不勤奋,字迹不清楚,作文不真实等不良习惯。这是十分有害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认真学习语文》中说:“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
[摘要]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课堂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 实践 渗透 德育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国内教育领域的推广,以及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内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针对现行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适时作出改革与调整,以满足现代高中历史教学科学发展、创新进步的新时期需求。同时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近年来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学会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沟通是相互的,爱是双向的,老师的爱心,必然要激起学生爱的回流。学生在沟通中、交流中,轻松、愉悦地学习、生活,在师生问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爱 沟通 师生    卢梭说过:“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比任何礼物对别人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  有一天,一位学习非常认真的女孩
高中化学新课改实施几个月以来,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下面就谈谈如何教好高中化学新课程。    一、要求化学教师掌握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特点有:一是鲜明的时代性。由于过去的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科学无论在基础研究上还是在工业生产中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对大家发展有用的化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突出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师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点燃伶俐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生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  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跨进了小学的课堂。由于小学英语教学面向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让小学生快乐学英语,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是各种因素碰撞后在实践中的闪现,它来得是那么“随意”和“偶然”,这就需要教师们充满教育智慧地、敏锐地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一次思维灵感和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课堂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 师生关系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
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并说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