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得最多、最响亮的问题。这种新理念犹如温馨的春雨滋润着语文教师的心田,许多语文教师都开始自觉得注重教学中自己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所愿。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不当解读,老师听之任之。“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要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当教师明确了这一理论之后,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便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些教师的做法却有点极端,在课堂上一味让学生解读文本,似乎老师一纠正,便有不尊重学生之嫌。因此,当学生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读成“孤独的明月,悲伤的小溪”时,教师竟无作为;当学生把《警察和赞美诗》中苏比被摔时“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打开一把折尺”的句子内涵解读成“滑稽可笑”时,老师也是一笑了之,不作点拨。面对学生对文本不当的解读,老师却不加引导,我认为这是老师的失责。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的理念。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差异,其中有些个性化体验是属于低层次的,甚至是曲解的。教师不妨让其“自由发言”,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不加启发,不加引导。当我们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是严重偏差时,我们应该设法将学生往最能贴近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上去加以引导。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个性的独特体验,放之失度,将会让学生走入误区,而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低层面上,难一突破。
第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盲目、随意,老师缺乏调控。针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被动的接受、识记这一弊端,新课标大力提倡学习方式要从根本上转变,其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教学时带着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具体表现在:当自己所提问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时,就忙着让学生讨论讨论;当课堂表现过于“安静”时,就急着来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热闹”起来,却不管学生是不是真正需要交流。许多教师对“通过合作教学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否必须通过合作的手段才能得以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都心中无数。有的是已交待并解决了的问题,有的是只要稍加点拔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老师却仍在课堂上花费很长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再说学生分小组讨论时,学生即往前或往后一凑,也有些组织好的,但很多情况下是各说各的,或互相推诿,或一人一说到底,其他人则无所事事,老师缺乏对学生的调控,这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这对语文教学是极其有害的。
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看准时机,要有意识。要有目的。在学生有了合作交流的需要,并且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使问题展开得更深入,学生思维发展得更活跃时,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实现“教学即交往”的教学本质观,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出努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合作交流的环境。教师要熟稔学生心理,在他们需要通过合作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才适时地让学生合作交流,因为只有当学生的合作欲望完全被激发出时,合作才可能是实实在在并卓有成效的,否则就会成为“走过场”,一些问题只会被“浮光掠影”的点一下而已。在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欲望时,老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并且要及时调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不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不按照学生内心需要而要求学生合作交流,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对今后合作学习的有效的开展会产生不良效应。
第三,使用多媒体失当,妨碍教学效果。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许多教师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大都注意搜集一些有关图片,制作课件。不能否认,有些图片的运用确实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有些图片过于直观,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有一位老师在上《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让学生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老师投放了“红色枫叶”近镜头的图片,这一图片过于直观,直接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毛泽东在本词中描绘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那种美感顿时化为乌有,这真是画蛇添足。魏书生老师在上《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时没有使用多媒体,也没有使用投影仪,让学生读读议议,你能说他上的不好吗?一堂实实在在的原汁原味的语文课,所以,名家上课值得效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那么繁琐吗?录音完全代替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字幕完全代替了老师的书写,鼠标从头到尾操纵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其效果一定好吗?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上极端。
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上述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和接纳新课标理念。只要我们认真解读,真正领会新课标,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样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就能取得更大的实效,将来定会大有作为。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不当解读,老师听之任之。“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要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当教师明确了这一理论之后,引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便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些教师的做法却有点极端,在课堂上一味让学生解读文本,似乎老师一纠正,便有不尊重学生之嫌。因此,当学生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解读成“孤独的明月,悲伤的小溪”时,教师竟无作为;当学生把《警察和赞美诗》中苏比被摔时“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打开一把折尺”的句子内涵解读成“滑稽可笑”时,老师也是一笑了之,不作点拨。面对学生对文本不当的解读,老师却不加引导,我认为这是老师的失责。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的理念。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差异,其中有些个性化体验是属于低层次的,甚至是曲解的。教师不妨让其“自由发言”,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不加启发,不加引导。当我们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是严重偏差时,我们应该设法将学生往最能贴近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上去加以引导。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个性的独特体验,放之失度,将会让学生走入误区,而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低层面上,难一突破。
第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盲目、随意,老师缺乏调控。针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被动的接受、识记这一弊端,新课标大力提倡学习方式要从根本上转变,其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教学时带着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具体表现在:当自己所提问的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时,就忙着让学生讨论讨论;当课堂表现过于“安静”时,就急着来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热闹”起来,却不管学生是不是真正需要交流。许多教师对“通过合作教学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否必须通过合作的手段才能得以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都心中无数。有的是已交待并解决了的问题,有的是只要稍加点拔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老师却仍在课堂上花费很长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再说学生分小组讨论时,学生即往前或往后一凑,也有些组织好的,但很多情况下是各说各的,或互相推诿,或一人一说到底,其他人则无所事事,老师缺乏对学生的调控,这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考虑学生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这对语文教学是极其有害的。
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看准时机,要有意识。要有目的。在学生有了合作交流的需要,并且必须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使问题展开得更深入,学生思维发展得更活跃时,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实现“教学即交往”的教学本质观,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出努力,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合作交流的环境。教师要熟稔学生心理,在他们需要通过合作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才适时地让学生合作交流,因为只有当学生的合作欲望完全被激发出时,合作才可能是实实在在并卓有成效的,否则就会成为“走过场”,一些问题只会被“浮光掠影”的点一下而已。在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欲望时,老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并且要及时调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不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不按照学生内心需要而要求学生合作交流,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对今后合作学习的有效的开展会产生不良效应。
第三,使用多媒体失当,妨碍教学效果。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许多教师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大都注意搜集一些有关图片,制作课件。不能否认,有些图片的运用确实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有些图片过于直观,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有一位老师在上《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让学生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老师投放了“红色枫叶”近镜头的图片,这一图片过于直观,直接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毛泽东在本词中描绘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那种美感顿时化为乌有,这真是画蛇添足。魏书生老师在上《人生的境界》公开课时没有使用多媒体,也没有使用投影仪,让学生读读议议,你能说他上的不好吗?一堂实实在在的原汁原味的语文课,所以,名家上课值得效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那么繁琐吗?录音完全代替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字幕完全代替了老师的书写,鼠标从头到尾操纵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其效果一定好吗?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上极端。
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上述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理解和接纳新课标理念。只要我们认真解读,真正领会新课标,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样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就能取得更大的实效,将来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