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旧石器时代那些质朴又略显粗糙的串饰开始,中国首饰与社会发展一样,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思维的提升,首饰在材料、品种、造型以及设计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首饰文化。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代首饰直至今日仍旧向世人诉说着其特有的辉煌和成就,它们所展现出的中国文化魅力是持久永恒的。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首饰文明亦源远流长。考古发掘表明,早在距今68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人们就已经开始广泛地采取玉石来制作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和玉器。春秋战国时期就生产了大量金、银饰品。汉代由于金银产量增加,用作首饰的金银更多,同时软玉,珍珠已大量用作首饰。到了晋代,钻石和红、蓝宝石首次由天竺(今印度)传科,于是除了金银材料外,又出现了镶嵌钻石和红蓝宝石等材料的首饰。
此后,我国古代珠宝首饰文化发展进入了顶盛时期。唐宋时期,用作首饰的材料更加丰富,金、银等金属材料和水晶、猫眼,玉石等宝石材料广泛地用于首饰制作。金银色泽美丽,性质稳定,自古以来被视为珍贵财富的象征,同时又因易于加工为精美的艺术品而成为华贵的标志。宋朝时,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还出现了专门的金钱珠宝首饰店。随着时代变迁,珠宝饰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元、明、清三代,金银制作首饰的用量更大,民族文化交融也促进了首饰的发展,那时几乎各种珠宝玉石都已应用在首饰上。
唐——盛世之“饰”
中国早在商代就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但金银饰品制作相对成熟和繁荣的时期是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灿烂的鼎盛岁月,唐代耀眼的文明历来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唐代饰品也是唐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株奇葩,它跨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传递那个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的信息。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大幅增加,使制作大量金银器成为可能。当时,贵族们崇尚奢华,服食金丹之风流行,这样也推动了金银饰品制作的发展。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频繁,两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属加工工艺,到唐代取得与传自中亚等国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融合,造就了唐代金银饰品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
唐代金银饰品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此外,唐代的饰品制造很重视发钗顶端的花饰,同时金佩饰与金首饰的使用也出现了新局面。在妇女首饰方面,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代的錾花金栉,表明唐代金首饰使用相当普遍。同时期,男子的腰带饰品设计也颇为考究。在唐代,诸如高足杯、带把杯、折棱碗、五曲以上的多曲器物和器身呈凸凹变化的器物很流行。纹饰主要有忍冬纹、葡萄纹、连珠纹、宝相花纹、禽兽纹和狩猎纹。
辽——野性力量之“饰”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契丹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建于公元916年,947年定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其间于983年至1066年间曾去国号而重称“契丹”)。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这也使得各种文化得到广泛的交融。文化交融很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使得中国古代饰品在辽代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时期的饰品继承了唐代遗韵,它们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辽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反映出辽代制作工艺,装饰风格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的铁制品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那些精美的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
辽代金银饰品是中国古代金银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辽代饰品造型风格具有浓厚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也包含汉族和西亚文化因素。如同契丹民族开放的个性一样,饰品的制作题材上非常随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辽代饰品的工艺美术特色,是与悠远的草原民族传统和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首饰的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同唐代相比,辽代与西方的联系也更加密切,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契丹贵族盛行厚葬,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两套有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服饰,完整的体现了贵族的殡葬习俗。辽代代金银饰品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辽代的金银工艺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受到了来自波斯,以及地中海等地文化的影响,并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而创造了富有特征的金属工艺。辽代金银饰品制作工艺多继承唐代的工艺技法,并有所创新,与反映本民族游牧生活习俗的各种器型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例如鸡心壶、八角铜镜以及鎏金凤冠等等。
元——马背豪情之“饰”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国家,元代不仅在确立中国版图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促进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为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中国金银饰品发展到了元代出现了新的局面,金佩饰和首饰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除宫廷外,市庶阶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士使用金饰。从近几年考古发现,元代金银饰品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金光闪为、银光熠熠,这些也成为显示元代昔日辉煌的重要标志之一。
元代金银器沿袭了秀美典雅的风格,不过在某些金银器上也表现出一种纹饰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势在元末表现更为明显,它对我国之后的金银饰品风格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元代金银饰品在辽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饰品的题材、图案也有了新的发展,例如人物纹,花鸟纹的大量出现,在饰品的制造中也强调注重样式设计和款式的新颖。
元代大多数金银饰品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金银饰品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造型纹饰看,元代金银饰品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纹饰大多比较洗练,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然而,元代某些金银饰品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金银饰品风格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饰品加工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普遍地运用了锤揲、錾花、累丝、镶嵌等工艺,作品精致,醒目,具有欣赏性。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首饰文明亦源远流长。考古发掘表明,早在距今68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人们就已经开始广泛地采取玉石来制作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和玉器。春秋战国时期就生产了大量金、银饰品。汉代由于金银产量增加,用作首饰的金银更多,同时软玉,珍珠已大量用作首饰。到了晋代,钻石和红、蓝宝石首次由天竺(今印度)传科,于是除了金银材料外,又出现了镶嵌钻石和红蓝宝石等材料的首饰。
此后,我国古代珠宝首饰文化发展进入了顶盛时期。唐宋时期,用作首饰的材料更加丰富,金、银等金属材料和水晶、猫眼,玉石等宝石材料广泛地用于首饰制作。金银色泽美丽,性质稳定,自古以来被视为珍贵财富的象征,同时又因易于加工为精美的艺术品而成为华贵的标志。宋朝时,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还出现了专门的金钱珠宝首饰店。随着时代变迁,珠宝饰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元、明、清三代,金银制作首饰的用量更大,民族文化交融也促进了首饰的发展,那时几乎各种珠宝玉石都已应用在首饰上。
唐——盛世之“饰”
中国早在商代就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但金银饰品制作相对成熟和繁荣的时期是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灿烂的鼎盛岁月,唐代耀眼的文明历来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唐代饰品也是唐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株奇葩,它跨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传递那个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的信息。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大幅增加,使制作大量金银器成为可能。当时,贵族们崇尚奢华,服食金丹之风流行,这样也推动了金银饰品制作的发展。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频繁,两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属加工工艺,到唐代取得与传自中亚等国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融合,造就了唐代金银饰品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
唐代金银饰品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此外,唐代的饰品制造很重视发钗顶端的花饰,同时金佩饰与金首饰的使用也出现了新局面。在妇女首饰方面,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代的錾花金栉,表明唐代金首饰使用相当普遍。同时期,男子的腰带饰品设计也颇为考究。在唐代,诸如高足杯、带把杯、折棱碗、五曲以上的多曲器物和器身呈凸凹变化的器物很流行。纹饰主要有忍冬纹、葡萄纹、连珠纹、宝相花纹、禽兽纹和狩猎纹。
辽——野性力量之“饰”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契丹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建于公元916年,947年定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其间于983年至1066年间曾去国号而重称“契丹”)。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这也使得各种文化得到广泛的交融。文化交融很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使得中国古代饰品在辽代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时期的饰品继承了唐代遗韵,它们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辽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反映出辽代制作工艺,装饰风格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的铁制品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那些精美的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
辽代金银饰品是中国古代金银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辽代饰品造型风格具有浓厚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也包含汉族和西亚文化因素。如同契丹民族开放的个性一样,饰品的制作题材上非常随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辽代饰品的工艺美术特色,是与悠远的草原民族传统和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首饰的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
同唐代相比,辽代与西方的联系也更加密切,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契丹贵族盛行厚葬,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两套有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服饰,完整的体现了贵族的殡葬习俗。辽代代金银饰品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辽代的金银工艺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受到了来自波斯,以及地中海等地文化的影响,并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而创造了富有特征的金属工艺。辽代金银饰品制作工艺多继承唐代的工艺技法,并有所创新,与反映本民族游牧生活习俗的各种器型融为一体,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例如鸡心壶、八角铜镜以及鎏金凤冠等等。
元——马背豪情之“饰”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国家,元代不仅在确立中国版图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促进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为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中国金银饰品发展到了元代出现了新的局面,金佩饰和首饰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除宫廷外,市庶阶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士使用金饰。从近几年考古发现,元代金银饰品数量众多,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金光闪为、银光熠熠,这些也成为显示元代昔日辉煌的重要标志之一。
元代金银器沿袭了秀美典雅的风格,不过在某些金银器上也表现出一种纹饰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势在元末表现更为明显,它对我国之后的金银饰品风格的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元代金银饰品在辽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饰品的题材、图案也有了新的发展,例如人物纹,花鸟纹的大量出现,在饰品的制造中也强调注重样式设计和款式的新颖。
元代大多数金银饰品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金银饰品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造型纹饰看,元代金银饰品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纹饰大多比较洗练,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然而,元代某些金银饰品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金银饰品风格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饰品加工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普遍地运用了锤揲、錾花、累丝、镶嵌等工艺,作品精致,醒目,具有欣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