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哲学角度看幽门螺杆菌问题争鸣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5813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上存在争议的问题很多,目前对学术有争议的问题主要采用争鸣方式,争鸣已成为近年来医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模式.H.pylori被发现至今已有32年历史,32年来H.pylori的研究也随之出现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在H.pylori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对消化不良是否实行“检测和治疗”策略,根除H.pylori是否降低胃癌发生率,三联疗法是否应该放弃等.近年来,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举办的全国H.pylori及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已对H.pylori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鸣。

其他文献
Vater壶腹部腺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Vater壶腹部癌,较为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Vater壶腹部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期刊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在食管上段出现的岛状异位胃黏膜,因多出现在颈段食管,也被称为“入口斑”或“颈段食管入口斑”.少数情况下,异位胃黏膜也可出现在食管的中段或下段[1].之后发现异位胃黏膜可出现在消化道的多个位置,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甚至胆囊中都有发现。
期刊
患者女,52岁,入院前20 d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不适,与饮食无关,无放射痛,偶有烧心感,无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无腹胀.既往曾行阑尾切除术.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大弯侧一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糜烂.病理检查结果示类癌(Ⅰ型).入院后查上腹部CT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黏膜下层.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期刊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严重时常需要危重症监护、内科、外科在内的多学科协调诊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而且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所以应尽早对 AP 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判断,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贲门胃底腺癌是指发生在食管胃交界线下、胃底近贲门区约2 cm范围内的腺癌,具有独特的解剖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1].其组织学类型主要有腺癌与黏液腺癌两类.手术是贲门胃底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放射疗法治疗几乎无效;全身化学疗法(以下简称为化疗)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毒性不良反应较重.因此,如何提高失去手术机会的贲门胃底腺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对改善预后具
期刊
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黏膜上皮细胞,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例,死亡约80万例,在全球肿瘤死亡中排名第二[1],文献资料显示胃癌5年生存率为10%左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尽管目前通过术前分期决定相应手术方案,尽可能完全切除原发灶和清扫淋巴结,但大多数胃癌患者仍然承受着转移和复发的巨大风险.在这些患者中,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骨髓等中的微转移可能正是恶性肿瘤转移和复
期刊
患者男,52岁,因间断黑便20d、呕血9d、发热2d于2013年4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d口服阿司匹林、吲哚布洛芬后出现上腹不适,继而出现成形黑便,每日1次,量约200 g,入院9d前出现恶心呕吐,呕血约100 mL,伴心慌、乏力,2d前出现左侧腹痛并发热,最高体温40C.既往有结肠癌手术史.有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史及2型糖尿病史.半年前因胸腹主动脉交界处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起病时在外院查胃镜示
期刊
目的 以气囊辅助式小肠镜(BAE)检查为参考标准,评估CT肠道成像对小肠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CD患者的CT肠道成像和BAE检查资料.将CD患者的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近段回肠和末段回肠4段.以BAE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分析CT肠道成像各征象(肠壁增厚、黏膜强化、梳状征和肠外表现等)对小肠CD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182段小肠肠段,其中十二指肠14段,空肠17段,近段
目的 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梗阻性黄疸患者117例,其胆汁细菌常规培养和厌氧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每例抽取胆汁10 mL,提取胆汁细菌群落DNA,扩增胆汁细菌16S rDNA,进行终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构建克隆文库并行测序和系统分析.研究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 117例患者中50例胆汁细菌16S rDNA为阳性,总阳
目的 探讨精氨酸酶-1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与肝脏转移性癌、肝内胆管细胞癌(I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肝细胞癌患者54例,其中高分化10例,中分化25例,低分化19例.另选取同期肝脏转移性癌患者25例,ICC患者20例.以31份正常肝组织标本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肝组织中精氨酸酶-1和GPC-3的表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