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弦”“困生”不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s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差的学困生,拨动学困生的学习“情弦”,让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挑战的热情,满腔的真情,成功的深情投入语文课堂学习。是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 学困生 语文学习
  
  语文界的同行聚在一起时经常感叹:当语文教师难,教语文课累,要教好语文真是难上加难。就拿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来看,全班六十几位学生,不及格的人占百分之二十几,总有那么几位九年级的学生,语文考试总是三、四十分,在月考时连最基本的古诗词默写填空也得零分,要求写六百字的作文只写了五十几个字。真是令人失望。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怎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哪去了?
  透过这一切,再去看看平时:我们的部分学生,早自习不读书;上课不回答问题;一到九年级,课堂上任由老师启发提问,全班鸦雀无声;平时作业除了会简单抄写字词;遇到稍要动脑筋的开放性题目就空白上交,甚至连要求结合自己实际写段话的题目,或者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题,我们的学生也不愿做。从而,使原本最具魅力的语文学科,成了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科,也是学生最不想学的学科了。堂堂的母语教学竟然落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心疼。
  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我们平时考试题型设置上的缺陷。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每次考试题目更多地强调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内容上除了少数几篇课内文言文,几首古诗词必考之外,其余的课文,课堂教学内容几乎不再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也让部分学生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语文课听或不听都无所谓,语文作业做与不做也没关系,更不用自讨苦吃,参与课堂讨论,回答老师的提问了。这种意识的进一步延伸,使得少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应有的动力,该读的不读,该写的不写,长此以往,语文基础越来越不扎实,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学困生的行列。当然,语文教材内容老套,脱离现代学生生活实际;课堂问题缺乏挑战性,也使我们的语文课缺少生机和活力。
  要改变这种现状,急待我们的语文教师开动脑筋,大胆创新,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觉得语文学习有趣,学习语文有劲,语文课后作业有必要做。
  
  一、创意化的课堂导语,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弦”,让学困生对语文课堂投入饱满的激情
  
  我在上《故乡》一文时,课前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乡的动感画面,并伴以歌曲《故乡的云》,图文兼备,声情并茂,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以一种积极情绪进入课堂,同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导入课文:“故乡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每个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鲁迅一起回到他的故乡,去感受三十年代鲁迅回故乡的那份伤感。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入手解读文本,初步感知课文《故乡》,动脑,动手,动笔,找出文中小说的三要素。学生马上带着积极的情绪、饱满的激情进入文本,有的小声读,有的在文中划,也有的同学在认真思考,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探究式的课堂提问,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弦”,让学困生对语文课堂投入挑战的热情
  
  仍以《故乡》一文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对《故乡》一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文章主要人物是谁(闰土,杨二嫂,我?),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你能从文中找到有关闰土的形象吗?从这些形象中可以看出闰土前后又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看到这些变化后“我”是怎么想的?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呢?……根据课堂问题的不断推进,让每一位学生都始终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入文本,通过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探究,觉得学习语文十分有趣而又有劲。发展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与此同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文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易不同梯度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的教师不应是权威,而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尤其是要把眼光投向全体学生,且不可使课堂只成为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场所,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边缘化,沦为“学困生”。作为我们的老师,有时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当一个问题学困生能回答时,尽量让这些学生回答;无论多么离奇的设想或多么低水平的答案,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通过课堂问题情景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弦”,让学困生对语文课堂投入挑战的热情。
  
  三、分层式的作业设计,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弦”,让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投入满腔的真情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学生怕写作业,不愿写作业,尤其是作文,一方面因为这些学生个性比较懒惰,贪玩,写作文花费时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语文基础差,写作业速度慢,所以拿到作业就头疼。长此以往,作业越来越不想写,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学习语文也越来越没有兴趣,没有动力。为了让学困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分成ABC三种类型,并有一定的弹性梯度,按语文基础好坏,成绩差异的不同,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应难度和题量的作业,这样既可以避免学困生因为作业难做不了,也可以避免因作业量太大,不按时完成。要知道学困生最大的毛病可能就是不做作业,或随便应付,或偷懒抄袭,而按层次布置作业,让每一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作业,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并能按时完成作业,逐渐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使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投入满腔的真情,及时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增强学困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同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对学困生的作业更要经常进行督促和检查,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困生,及时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进行个别辅导,以自己的热情去感化他们,温暖他们,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有了,语文成绩也就进步了。
  我们的老师对学困生作业点评时也需更加关注。比如,当他们写作文时用了一个好标题,一组排比句,一句比喻句,或引用了一句好诗,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燃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投入满腔的真情。
  
  四、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弦”,让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投入成功的深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学科本身就包含有许多情感元素在其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的沙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真情关爱,调动了海伦对知识的渴望,并进而指引她热爱学习,走向成功。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真情去关注学困生,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在课堂提问发言中,在课后作业讲评时,让学困生有所收获。因为,正如八年级下册《心声》一文中的李京京那样,学困生更加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时我们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一句表扬的话,都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何况,我们的语文学科过去基础差,对现在知识的学习理解的影响较小,即使过去语文基础不好,只要现在努力学习了,也同样可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关键是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时能增加和学生的沟通了解,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就一定能够提升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困生学好语文不再艰难。
  在课外,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早操,一起课外活动,尤其对学困生,他们往往在文体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一起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使学生亲近自己,喜欢自己,并进而也就喜欢上了语文课。
  我们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办手抄报,编班刊,师生同题作文擂台赛,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的多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让学困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取学习语文的持久的动力和学习语文的深情。
  学困生大多因为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平时喜欢上网,我们语文老师在假期可以利用上网的机会,建立自己的博客,班级QQ群,和学生聊聊家庭,谈谈个人爱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感情沟通,让学困生亲其师信其道,对语文学习投入成功的深情。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学困生其实只是教学花园中略有微暇的璞玉,长有旁枝斜杈的小树。愿我们的语文老师善待学困生,拨动学困生的情弦,让他们重拾学好语文的信心,使学困生学好语文不再艰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联合编写.语文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做题”就等于“学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搞题海战术,弄得学生苦不堪言。不仅老师,不少学生也认为做的题越多就代表自己越勤奋。可是为什么有些学生一刻不停地学习,英语水平也并没有提高,而有的学生看似做题不多,英语成绩却一直保持遥遥领先呢?因为,“做题”其实并不等于“学习”。   一、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优质的习题   要想通过做题来提高英语水平,首先要选择优质的习题。老师在给学生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本质是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呢?在教学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用教材进行片段训练,可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片段训练难度低,不求全,要求单一(一幅美景、一个场面、一点看法……均可成为训练的内容),容易写,又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这能使全班学生,特别是作文水平中下的学生,随时可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进而对写作慢慢产生兴趣。  片段训练灵活多样,可以在一篇课文学完以后进行。如教学了《理想》一文以后,可
李清照的词作对梅花可谓情有独钟,梅花既是审美主体的隐喻和象征,又是美的理想和追求。词人凭借梅花寄寓了多种情感: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之情;借梅言志,委婉表述自己的高雅之情;借梅喻世,曲折反映忧国思乡之情。    一、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之情  词人将梅花作为一种形象载体,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进行了诠释。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多情善感,在她与花的对应性观照中得以展现。词人这个时期
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重点难点。由于课业负担重,很多学生即便是学习勤奋的学生也仅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余时间无暇阅读课外书籍,而语文阅读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进行阅读训练。而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即便自己进行了阅读训练,却因为方法不当,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在此主要谈如何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思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触发  “授人以鱼不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略)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踏进教室):同学们,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积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诗句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新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探究人物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在教学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分析托翁的眼睛犀利与锐利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我尝试多元化解读文本,希望能找到一条最佳渠道来诠释对文本的透视和建构,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和高效化。  一构文本:把教学的切入点放在肖像描写上,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肖像中活化眼睛的描写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