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改革方法论的基本内核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m12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浓缩了社會的基本底线共识,蕴含着诸多不能触动的价值观念。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运用法治手段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与法治都是动态的,二者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改革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进行,法治也要回应改革的成果。通过不断试错与纠错的改革过程,获得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能体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最接近社会共识的方案,最终将其转化为法律。
  【关键词】依法治国 改革 试错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行政、司法、社会运行体制等多个领域,改革压力大、任务艰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如何将改革纳入法治体系,是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问题。

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改革内容与法治要求相冲突的尴尬局面


  改革本身就是对现行秩序的一种调整,是在现行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状况时的革故鼎新。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改革内容与法治要求相冲突的尴尬局面。例如,我国现行法不许可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农村资产无法向资本转化,不能独立成为市场交易要素。但是目前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日趋削弱,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自由流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政府为使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收益,许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房自由流转,并为此建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中心等服务平台。然而在我国法律并没有修改或授权地方调整现行法时,完全可能出现地方政府许可土地自由流转,但法院却判决土地流转合同无效的尴尬局面。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制定于20世纪90年代,它确定的“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垂直一体化的模式早已被电力改革实践所突破,但该法目前还没有修改更新。这些改革虽然都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却难免与法律有不相适应之处,更遑论个别地方政府打着改革的旗号,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假改革”了。可见,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更好维护法律权威,是当前我们亟需破解的课题。

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框架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改革方法论的重要性。在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上,他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一论断确认了改革的法治路径,深刻阐释了正确改革方法论的基本内核。早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框架,一是确认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论述,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强调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进一步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中法治的重要分量。
  二是有助于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要在执行贯彻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项改革措施的关联性、可行性,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各地的改革方案必然有所不同。若没有中央的统一规划,各地、各部门改革路径必然千差万别。在法治指导下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以顶层设计为基础的改革,改革按照党的领导统一进行,中央和地方在改革中的权限明晰、职责清楚。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法治框架,改革必须具有系统性、稳定性,法律的权威性也保障了改革的力度与硬度,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可操作性强,不至于朝令夕改。
  三是可以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矛盾越来越尖锐,不能再拖延的问题越来越多,可供腾挪的空间、允许试错的限度越来越小。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挑战,问题复杂、矛盾交织,治理难度前所未有。改革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要采取法治手段。因为法律浓缩了社会的基本底线共识,蕴含着诸多不能触动的价值观念,运用法治手段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能凝聚社会共识,更能啃下改革攻坚期的“硬骨头”,涉过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

正确区分“改革试错”与“滥用权力”


  改革必然伴随着试错的过程,如何正确区分“改革试错”与“滥用权力”,辨别真改革与假改革,鼓励真改革者锐意改革而无后顾之忧,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法治对改革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就体现在它为改革确定了基本的价值目标,可以避免改革出现全局性的、不可逆转的错误,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成本。法治可以确保改革的目的正当、方案合理与程序正义。这样就可以区分促进社会发展、推崇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真改革者与借改革渔利的伪改革者。
  法治与社会转型的一致性,决定了法治与改革可以享有共同的话语系统。因为既然社会存在改革的要求,就意味着现行法存在一定缺陷,需要革新与完善。之所以要求改革先行先试而不是直接修改法律,恰好是因为我们对法律如何革新尚未形成共识,需要在改革中通过各种试错达成共识。法治为改革设置的“紧箍咒”无非是一个社会不能更易的价值底线和理念追求,并非要求改革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条文“亦步亦趋”,这样就会消解改革的意义。所以说,真正的改革不会偏离法治轨道,而是在法治框架内实现制度革新。符合实质法治、保障民生、限制权力滥用、尊重程序的改革,都是真改革。
  尽管如此,突破现行法的改革措施,还是必须要取得法律的授权。在操作层面,法律往往不宜授权由某个部门或某个地方进行改革。对此,可采取的方法是:若改革措施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有出入,依据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分配规则,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改革。如果现行法并没有关于改革内容的规定,若改革措施在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权限内的,无需取得授权,但改革也必须遵守法治的基本价值;若这些改革措施超过其权限,则也应取得法律的授权。这样就可以把“先行先试”和“于法有据”统一起来,把大胆试错和加强顶层设计协调起来,把坚持原则和鼓励创新结合起来。
  改革与法治都是动态的,二者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改革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进行,法治也要回应改革的成果。改革的实质是在约定的社会条件下“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试错与纠错,获得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能体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最接近社会共识的方案,最终将其固化为法律。在处理改革与法律的关系时,还应当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注意及时修改法律。如果实践证明改革措施卓有成效,获得了社会共识,就应及时修改法律,将改革的成果固化,注重改革与法治的耦合性与有机关联,以避免为反复改革付出巨大的制度变革成本。建立在不断试错基础上的法律更具有实践品格,也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最终可以确保法律的顺利执行与适用,使法治不仅成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而且也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其他文献
【摘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的“两手论”,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拓展紧密相连的,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回答。  【关键词】“两
期刊
【摘要】党员领导干部当常思忧患而勤勉,常持警惕而砥砺,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不仅是对过往无数历史经验教训的凝练总结,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处理好各种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因此,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当常怀忧民、忧党、忧国之心,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关键词】忧患意识 党员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眼光和理论创见的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改革主题论、方位论、目标论、功能论、动力论、方向论、主体论、保障论、空间论、方法论等十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改革开放 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时代
期刊
【摘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狮岭社区党委统筹社区力量,以提升党建服务质量凝聚民心,树立党建工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内在驱动创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基层党建经验。  【关键词】基层党建 基层治理 党建服务 心愿驿站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国家法治化
期刊
【摘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青年置业观的复杂性更为彰显,既是被动的,又是成熟理性的。青年关心置业,并不仅仅关心生活质量,更关注阶层流动。青年置业观往往具有延续性,既与家庭发展周期相匹配,又与接力式的城市化相融合。  【关键词】城乡融合 青年 置业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素有“成家立业”之说,“成家”和“立业”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欲准确认识当代青年人的置业
期刊
【摘要】交叉巡察制度是党的巡视制度在基层党建中的创新,有助于破解基层“熟人社会”困扰,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保障党的纪律约束和政治任务的落实。健全交叉巡察制度,需要结合管党治党实践,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功能整合、机制创新,保障其权威运行,从而更好推动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  【关键词】制度建设 交叉巡察 创新 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交叉巡察制度是党
期刊
【摘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闯难关、涉险滩、啃硬骨头,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因时代而生、据实践而立,具有深邃的内涵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4
期刊
【摘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能够推动社会组织自身良性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面对社会组织松散、党建工作方式单一、与其他工作融合度不够等问题,我们要以“两个覆盖”为导向,切实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丰富党建工作载体,做实“两项工作”,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升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社会组织 党建工作 典型推动 后进整顿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
期刊
【摘要】“城”和“乡”是城市体系中的两个关键主体,县级小城市介于两者的过渡地带,是城市体系内大中小城市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部分县级小城市陷入“小城市病”发展困局。应助力民营经济成为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主体,以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关键词】县级小城市 民营经济 新型城鎮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从“六五”时期“抓小控大”、“七五”到“九五”
期刊
【摘要】立足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我国的网络治理综合格局逐渐形成。网络治理综合格局的构建既是新时代的要求,又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需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在网络治理综合格局的阐释意义中,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与网民自律等“五大主体”构成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三种手段”诠释着治理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网络综合治理 立体化格局 治理主体 治理方式  【中国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