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南开大学,很难绕过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他被认为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如今,位于学校南门的周恩来雕像,早已成为南开的标志。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铭记,更重要的是,南开人和那些了解南开的人都认为,周恩来是南开气质的典范,又或者说是两者的气质不谋而合。没有人能说出原因,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其他,但一定不是牵强附会。真实,低调,谦逊,平和,在南开大学,太到整体氛围,小到生活细节,无时无刻不在诠释这些难能可贵的品性。
在今天这个急躁、讲究形式和包装的社会,能像南开这样沉得住气的大学似乎已经成为“异类”。如同一个偏居一隅的智者,她总是很难得让人听到关于她的消息,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有人曾开玩笑说,南开的新闻专业一直名不见经传,这可能是导致她在“新闻”上毫无作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南开这种不事声张的性格,常常让她处境尴尬。当我们细数中国名校的时候,她便是最容易被遗漏的那个。而每每与清华、北大、复旦等一起被提及时,她也像站错了队伍,因为“太旧”,也“太小”。
每年夏天的招生大战中,我们总是很难见到南开“血拼”的身影,当一个又一个的名校不惜代价疯狂抢夺状元、榜眼、探花以及其他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时,南开更像是无动于衷的看客,然后退而求其次,把一批“铁杆粉丝”收归门下。而这仅仅是南开性格的一处细微写照。著名经济学家杨敬年曾经说过,南开大学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真实”,即老实、实在、朴实。如此性格的南开,还真不适合大张旗鼓,不过却因此多了沉稳与踏实。
虽然处于“生源劣势”,但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上,南开大学却有着比其他名校更傲人的资本。这是学校的责任体现,更是学生的福分。当很多学校“把本科视为过渡”、“把研究生规模做得比本科规模还大”时,南开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自己的路。2006年,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调任南开大学校长之时,初来乍到的他对两件事感到惊讶,一是南开对文科的倚重超乎他的想象,二是南开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令他“印象深刻”。
实际上,南开大学的“真实”甚至都有些“顽固”。在工科大行其道、理科锐意前行的今天,想要找出一所像南开一样“文理均分”的大学已经不易。如果南开也像其他大学样,屈从于重理轻文、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肯定可以换来“数字”和“排名”上的好看,但她却毫不理会这“时代规则”。1952年,在中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把最引以为傲的化工学科划给天津大学,拿过来的是数学和物理。时至今日,南开大学仍旧以“各占一半的文理”作为看家本领,而天津大学早已成为工科名校。虽然现在南开对工科也有所涉足,但规模都不大,而且基本上都是“理工交叉”或者”偏理科”的新兴高端工科。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公”便是无私无我,
“能”即实干苦干。历经七十余载风风雨雨,校训沿用至今,成为一代又代南开人的心灵灯塔。现在的南开人对校训的理解仍然像老一辈那样实在,他们把“公”理解为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而把“能”理解为讲究真才实学,踏踏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多少让南开人有些难堪的是“日新月异”四个字。虽然真实、内敛、平和这些品性为人所称道,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木讷、保守、灵活不足却让南开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次大调整之后,南开大学几乎是“原封不动”地走到了今天。和五十多年前一样,现在的南开可以傲视群雄的,依旧是传统的四大支柱:化学、数学、历史和经济。她很少去做新领域的尝试,所以学科演化的速度”慢得惊人”。面对种种批判,南开人有所不适,却还是选择了坚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或许这也是“真实”的体现。
保守与固执自然有种种的不好,但南开却用它们来夯实了自己的底蕴与基础。就像一些人所评价的,南开大学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再没落依然是贵族”,她到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中国名校为人所津津乐道,终归有她自己的长处,即使这种长处在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比如说,在很多学校把毕业典礼开成”联欢会“或者“领导会”的时候,南开大学却留住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几千名毕业生的名字都会被念到,他们轮番上台,接受学位。又比如说,新生的第一堂课和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总是年复一年的一个面孔,那就是学生在广场集会,师生齐唱校歌……
一位南开大学毕业生在怀念母校的文章里写道:鸣过校钟,唱过校歌,在马蹄湖的荷香里晨读过的学生,会带有一种“南开气质”。这种气质真实到似乎可以触摸,这种气质在南开近百年的岁月里一脉相传,从未间断!
Q:都说南开大学比较小,到底有多小啊?
A:首先从招生规模来看,南开大学每年招的本科生不过3000名左右,这跟那些新生人数动辄上万的学校比起来,自然是小巫见大巫。其次是面积小,占地面积大概是2164亩。自行车基本用不着。这样说你可能没什么概念,那就做番比较吧。“长春座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里”这句话知道吧?是大家用来形容极大的吉林大学的,该校的占地面积是622万平方米。而就是地处地价比黄金还贵的复旦大学占地面积也有244万平方米。这下你应该知道南开大学有多小了吧。还是比较不出来?不可能!千万别告诉我不知道一亩等于多少平方米。
Q:南开大学是不是很烂?我是说寝室这些。
A:差是差了点,但还不至于说烂吧?不过说真的。南开的本科生宿舍不是很好,一般是6人间,其他各方面的条件也是马马虎虎。一句话说完了,南开实在不是一个用来享受的地方。你要是想来南开,还是先死了追求享受这条心吧。如果再语重心长一点。我还会告诉你,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精神渴望,南开可能不是个好的选择。这里的“物质欲”在高校当中可能算低的。整体的氛围比较清新、简朴。记得刚采学校的时候一个学长曾对我说,不是学问人是不配来南开的。这是南开的瓶颈。但也是南开的价值。
Q:知道南开的学风不错。这是不是说对学生要求特严?
A:算你狠,猜对了,南开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严。比如说考试作弊。别的学校可能还有警告之类的处分,但在南开,多以学生被劝退学而告终。不仅如此,要是课没学好,考试挂科,是没有补考机会的,直接重修去,而且挂科之后奖学金、保研等,都会被取消资格,要是大学期间挂科满20学分。那学位证你就别指望了,是肯定没有的。有人做过统计,如果以入学人数计算,到毕业时大概有六分之一的人拿不到学位。还有个事是出了名的。南开早在2006年就“咔嚓”过博士。打破了中国博士生教育零淘汰率的惯例。
编辑/梁宇清
在今天这个急躁、讲究形式和包装的社会,能像南开这样沉得住气的大学似乎已经成为“异类”。如同一个偏居一隅的智者,她总是很难得让人听到关于她的消息,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有人曾开玩笑说,南开的新闻专业一直名不见经传,这可能是导致她在“新闻”上毫无作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南开这种不事声张的性格,常常让她处境尴尬。当我们细数中国名校的时候,她便是最容易被遗漏的那个。而每每与清华、北大、复旦等一起被提及时,她也像站错了队伍,因为“太旧”,也“太小”。
每年夏天的招生大战中,我们总是很难见到南开“血拼”的身影,当一个又一个的名校不惜代价疯狂抢夺状元、榜眼、探花以及其他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时,南开更像是无动于衷的看客,然后退而求其次,把一批“铁杆粉丝”收归门下。而这仅仅是南开性格的一处细微写照。著名经济学家杨敬年曾经说过,南开大学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真实”,即老实、实在、朴实。如此性格的南开,还真不适合大张旗鼓,不过却因此多了沉稳与踏实。
虽然处于“生源劣势”,但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上,南开大学却有着比其他名校更傲人的资本。这是学校的责任体现,更是学生的福分。当很多学校“把本科视为过渡”、“把研究生规模做得比本科规模还大”时,南开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自己的路。2006年,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调任南开大学校长之时,初来乍到的他对两件事感到惊讶,一是南开对文科的倚重超乎他的想象,二是南开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令他“印象深刻”。
实际上,南开大学的“真实”甚至都有些“顽固”。在工科大行其道、理科锐意前行的今天,想要找出一所像南开一样“文理均分”的大学已经不易。如果南开也像其他大学样,屈从于重理轻文、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肯定可以换来“数字”和“排名”上的好看,但她却毫不理会这“时代规则”。1952年,在中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把最引以为傲的化工学科划给天津大学,拿过来的是数学和物理。时至今日,南开大学仍旧以“各占一半的文理”作为看家本领,而天津大学早已成为工科名校。虽然现在南开对工科也有所涉足,但规模都不大,而且基本上都是“理工交叉”或者”偏理科”的新兴高端工科。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公”便是无私无我,
“能”即实干苦干。历经七十余载风风雨雨,校训沿用至今,成为一代又代南开人的心灵灯塔。现在的南开人对校训的理解仍然像老一辈那样实在,他们把“公”理解为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而把“能”理解为讲究真才实学,踏踏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多少让南开人有些难堪的是“日新月异”四个字。虽然真实、内敛、平和这些品性为人所称道,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木讷、保守、灵活不足却让南开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次大调整之后,南开大学几乎是“原封不动”地走到了今天。和五十多年前一样,现在的南开可以傲视群雄的,依旧是传统的四大支柱:化学、数学、历史和经济。她很少去做新领域的尝试,所以学科演化的速度”慢得惊人”。面对种种批判,南开人有所不适,却还是选择了坚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或许这也是“真实”的体现。
保守与固执自然有种种的不好,但南开却用它们来夯实了自己的底蕴与基础。就像一些人所评价的,南开大学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再没落依然是贵族”,她到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中国名校为人所津津乐道,终归有她自己的长处,即使这种长处在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比如说,在很多学校把毕业典礼开成”联欢会“或者“领导会”的时候,南开大学却留住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几千名毕业生的名字都会被念到,他们轮番上台,接受学位。又比如说,新生的第一堂课和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总是年复一年的一个面孔,那就是学生在广场集会,师生齐唱校歌……
一位南开大学毕业生在怀念母校的文章里写道:鸣过校钟,唱过校歌,在马蹄湖的荷香里晨读过的学生,会带有一种“南开气质”。这种气质真实到似乎可以触摸,这种气质在南开近百年的岁月里一脉相传,从未间断!
Q:都说南开大学比较小,到底有多小啊?
A:首先从招生规模来看,南开大学每年招的本科生不过3000名左右,这跟那些新生人数动辄上万的学校比起来,自然是小巫见大巫。其次是面积小,占地面积大概是2164亩。自行车基本用不着。这样说你可能没什么概念,那就做番比较吧。“长春座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里”这句话知道吧?是大家用来形容极大的吉林大学的,该校的占地面积是622万平方米。而就是地处地价比黄金还贵的复旦大学占地面积也有244万平方米。这下你应该知道南开大学有多小了吧。还是比较不出来?不可能!千万别告诉我不知道一亩等于多少平方米。
Q:南开大学是不是很烂?我是说寝室这些。
A:差是差了点,但还不至于说烂吧?不过说真的。南开的本科生宿舍不是很好,一般是6人间,其他各方面的条件也是马马虎虎。一句话说完了,南开实在不是一个用来享受的地方。你要是想来南开,还是先死了追求享受这条心吧。如果再语重心长一点。我还会告诉你,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精神渴望,南开可能不是个好的选择。这里的“物质欲”在高校当中可能算低的。整体的氛围比较清新、简朴。记得刚采学校的时候一个学长曾对我说,不是学问人是不配来南开的。这是南开的瓶颈。但也是南开的价值。
Q:知道南开的学风不错。这是不是说对学生要求特严?
A:算你狠,猜对了,南开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严。比如说考试作弊。别的学校可能还有警告之类的处分,但在南开,多以学生被劝退学而告终。不仅如此,要是课没学好,考试挂科,是没有补考机会的,直接重修去,而且挂科之后奖学金、保研等,都会被取消资格,要是大学期间挂科满20学分。那学位证你就别指望了,是肯定没有的。有人做过统计,如果以入学人数计算,到毕业时大概有六分之一的人拿不到学位。还有个事是出了名的。南开早在2006年就“咔嚓”过博士。打破了中国博士生教育零淘汰率的惯例。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