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如实说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ei0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南开大学,很难绕过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他被认为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如今,位于学校南门的周恩来雕像,早已成为南开的标志。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铭记,更重要的是,南开人和那些了解南开的人都认为,周恩来是南开气质的典范,又或者说是两者的气质不谋而合。没有人能说出原因,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其他,但一定不是牵强附会。真实,低调,谦逊,平和,在南开大学,太到整体氛围,小到生活细节,无时无刻不在诠释这些难能可贵的品性。
  在今天这个急躁、讲究形式和包装的社会,能像南开这样沉得住气的大学似乎已经成为“异类”。如同一个偏居一隅的智者,她总是很难得让人听到关于她的消息,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有人曾开玩笑说,南开的新闻专业一直名不见经传,这可能是导致她在“新闻”上毫无作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南开这种不事声张的性格,常常让她处境尴尬。当我们细数中国名校的时候,她便是最容易被遗漏的那个。而每每与清华、北大、复旦等一起被提及时,她也像站错了队伍,因为“太旧”,也“太小”。
  每年夏天的招生大战中,我们总是很难见到南开“血拼”的身影,当一个又一个的名校不惜代价疯狂抢夺状元、榜眼、探花以及其他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时,南开更像是无动于衷的看客,然后退而求其次,把一批“铁杆粉丝”收归门下。而这仅仅是南开性格的一处细微写照。著名经济学家杨敬年曾经说过,南开大学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真实”,即老实、实在、朴实。如此性格的南开,还真不适合大张旗鼓,不过却因此多了沉稳与踏实。
  虽然处于“生源劣势”,但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上,南开大学却有着比其他名校更傲人的资本。这是学校的责任体现,更是学生的福分。当很多学校“把本科视为过渡”、“把研究生规模做得比本科规模还大”时,南开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自己的路。2006年,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调任南开大学校长之时,初来乍到的他对两件事感到惊讶,一是南开对文科的倚重超乎他的想象,二是南开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令他“印象深刻”。
  实际上,南开大学的“真实”甚至都有些“顽固”。在工科大行其道、理科锐意前行的今天,想要找出一所像南开一样“文理均分”的大学已经不易。如果南开也像其他大学样,屈从于重理轻文、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肯定可以换来“数字”和“排名”上的好看,但她却毫不理会这“时代规则”。1952年,在中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把最引以为傲的化工学科划给天津大学,拿过来的是数学和物理。时至今日,南开大学仍旧以“各占一半的文理”作为看家本领,而天津大学早已成为工科名校。虽然现在南开对工科也有所涉足,但规模都不大,而且基本上都是“理工交叉”或者”偏理科”的新兴高端工科。
  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老校长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公”便是无私无我,
  “能”即实干苦干。历经七十余载风风雨雨,校训沿用至今,成为一代又代南开人的心灵灯塔。现在的南开人对校训的理解仍然像老一辈那样实在,他们把“公”理解为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而把“能”理解为讲究真才实学,踏踏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多少让南开人有些难堪的是“日新月异”四个字。虽然真实、内敛、平和这些品性为人所称道,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木讷、保守、灵活不足却让南开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次大调整之后,南开大学几乎是“原封不动”地走到了今天。和五十多年前一样,现在的南开可以傲视群雄的,依旧是传统的四大支柱:化学、数学、历史和经济。她很少去做新领域的尝试,所以学科演化的速度”慢得惊人”。面对种种批判,南开人有所不适,却还是选择了坚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或许这也是“真实”的体现。
  保守与固执自然有种种的不好,但南开却用它们来夯实了自己的底蕴与基础。就像一些人所评价的,南开大学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再没落依然是贵族”,她到今天依然可以作为中国名校为人所津津乐道,终归有她自己的长处,即使这种长处在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比如说,在很多学校把毕业典礼开成”联欢会“或者“领导会”的时候,南开大学却留住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几千名毕业生的名字都会被念到,他们轮番上台,接受学位。又比如说,新生的第一堂课和毕业生的最后一堂课总是年复一年的一个面孔,那就是学生在广场集会,师生齐唱校歌……
  一位南开大学毕业生在怀念母校的文章里写道:鸣过校钟,唱过校歌,在马蹄湖的荷香里晨读过的学生,会带有一种“南开气质”。这种气质真实到似乎可以触摸,这种气质在南开近百年的岁月里一脉相传,从未间断!
  Q:都说南开大学比较小,到底有多小啊?
  A:首先从招生规模来看,南开大学每年招的本科生不过3000名左右,这跟那些新生人数动辄上万的学校比起来,自然是小巫见大巫。其次是面积小,占地面积大概是2164亩。自行车基本用不着。这样说你可能没什么概念,那就做番比较吧。“长春座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里”这句话知道吧?是大家用来形容极大的吉林大学的,该校的占地面积是622万平方米。而就是地处地价比黄金还贵的复旦大学占地面积也有244万平方米。这下你应该知道南开大学有多小了吧。还是比较不出来?不可能!千万别告诉我不知道一亩等于多少平方米。
  Q:南开大学是不是很烂?我是说寝室这些。
  A:差是差了点,但还不至于说烂吧?不过说真的。南开的本科生宿舍不是很好,一般是6人间,其他各方面的条件也是马马虎虎。一句话说完了,南开实在不是一个用来享受的地方。你要是想来南开,还是先死了追求享受这条心吧。如果再语重心长一点。我还会告诉你,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精神渴望,南开可能不是个好的选择。这里的“物质欲”在高校当中可能算低的。整体的氛围比较清新、简朴。记得刚采学校的时候一个学长曾对我说,不是学问人是不配来南开的。这是南开的瓶颈。但也是南开的价值。
  Q:知道南开的学风不错。这是不是说对学生要求特严?
  A:算你狠,猜对了,南开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严。比如说考试作弊。别的学校可能还有警告之类的处分,但在南开,多以学生被劝退学而告终。不仅如此,要是课没学好,考试挂科,是没有补考机会的,直接重修去,而且挂科之后奖学金、保研等,都会被取消资格,要是大学期间挂科满20学分。那学位证你就别指望了,是肯定没有的。有人做过统计,如果以入学人数计算,到毕业时大概有六分之一的人拿不到学位。还有个事是出了名的。南开早在2006年就“咔嚓”过博士。打破了中国博士生教育零淘汰率的惯例。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高考结束后头几天的生活,很有点像是在太空人从飞船或空间站刚回到地球一一他们是需要重新适应地球引力的,而我们则是需要重新适应“正常”生活。  “适应”期间的症状堪称千奇百怪、各擅胜场我是有点恍恍惚惚,总觉得还有什么重要的事还没做,想了半天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有一哥儿们是早上六点准时醒来,而且还死活没法再次睡着,气得在床上鲤鱼打挺:还有一女生则是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把各种节目安排得满满当当,内容包括逛街串
期刊
在解答递推问题时,要注意明确起始项是哪一项.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期刊
作者原话    《中学生百科》跟我约稿,结果拖了很久也没动笔。觉得写不了。其实,作为一个成功走过高考独木桥的人,回头看看,发现自己也还是有几个锦囊。可惜的是里面没有妙计。或许是我比较固执,我很不赞成对别人灌输一些具体到知识点的所谓方法技巧,比如说作文要怎么开头之类。这样的东西。大家看的时候可能啧喷称叹。依样画出来的葫芦却难有好果子。所以,看我的文章。那些想获得“快速涨分秘籍”的同学该要失望了。不过
期刊
人活着,就会有最差的时候,但是也会有最好的时候,这就是人生。    芮芮在地理课上唠叨说,这一阵暖流过去之后再来一阵寒流就是夏天啦。我文科生迟钝的神经一下子紧张起来。夏天,那些我们怨过恨过哭过放弃过,笑过爱过痴过幸福过,只是最后依然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  你们有没有数过呢?弹指一挥间,到这所中学来已经5年了。身边的朋友来了又走了,我们在时光的罅隙里哭了又笑了。现在的你们都过得很开
期刊
金融中心、购物天堂、民主自由法治、混乱逼仄空间狭小——香港回归十年有余,我们提到一条深圳河之隔的她时是否还有新鲜字眼7就在越来越多内地居民涌入香港旅游、购物、读书或工作之时,大批香港人也正北上以寻找更广泛的掘金机会——日益密切的交流沟通是否意味着两地间的互相认同与融合?香港高校的内地背景学生中有许多在为能够留港工作而奋斗,超龄子女居港权的政策也刚刚放宽——所谓的精英或革根移民在香港是否面临着相似的
期刊
说到高三的颜色,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便是黑与白。白,是苍白无力的自,黑是暗无天日的黑。在黑与白之间,属于青春的其他色彩统统都被吞噬或者消解。有人说,我们把花季的颜色装进了口袋,也有人说高三把我们的颜色借给了彩虹,总之不找一个借口把高三描绘得单调而压抑似乎就不够可怕,不够悲壮。其实,高三并不像想象中那般黑,它也像所有平常的日子样,是色彩斑斓的。就算黑与白果真是主色调,也会是黑得凝重,白得闪亮。    调
期刊
Directions: For each blank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there are four wordsor phrases marked A, B, C, and D. Fill in each blank with the word orphrase that best fits the context.
期刊
我高考是1990年。那会儿家里没太把这个当回事,当然也有可能是内紧外松,不想给我制造紧张气氛。我爸平时不怎么给我买补品,大概高考前两个月,给我买了一瓶补脑糖浆。其实压根儿没吃,不过我爸不知道,过了一个月又给我买了一瓶。  家里人没给我太多压力,而实际上我比他们更放松。我们很多同学,甚至包括老师,在离高考还有几个月就开始紧张了,我却始终没找上那种感觉。大概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我问老师:应该很紧张吧?
期刊
介词for常与“钱”搭配使用。这时,它主要有四种用法:
期刊
我毕业于北大附中,但那年北大招生特少,再加上我爸是清华的,一个劲儿煽动我上清华。当时我上的是实验班,全班40多个人只有9个女生,我爸骗我清华女生多,结果我上当了。这只是玩笑话。我真正想说的是,在那个实验班里头,是一水儿的人精,个个骁勇善战,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前面两年半都没大发狠,成绩中等,到了高三下半年才发现这样考不上清华,我爸得跟我急。于是开始用功,第一招就是题海战术,这是被很多家长和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