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规律的学说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把唯物辩证法实体化和实证化,使之成为脱离实际的公式。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辩证法的载体理解为抽象的物质。其实,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是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回到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时的原初的历史语境,我们发现,马克思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规律的学说,是基于对人类本质活动——实践的内在矛盾的研究,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
  [关键词]马克思;辩证法;实践;人的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B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3-0072-07
  
  一、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法是一个始终得到高度重视的领域。但长期以来,人们按照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中给辩证法下的定义,把辩证法当作“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展开辩证法研究,是学术界习以为常的一种研究模式,并且在研究中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把辩证法实体化,使之成为客观世界永恒不变的根本法则,从而使辩证法同机械论、预成论和肤浅的乐观主义结下不解之缘。于是,人们开始教条式地注解辩证法,使辩证法活生生的革命内容变成了一系列“作用……反作用”、“联系……运动……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等到处可以套用的公式;同时,与此相联系的另一种倾向便是把辩证法实证化为一般性实例的总和,于是,矛盾即是正电、负电,质变量变便是冰变水、水变汽,否定之否定则变成谷子-谷秆-谷子的轮回过程。在这两种倾向下,辩证法完全变成了人们到处生搬硬套、避重就轻、闪烁其词、恣意择取的手段,而其作为人类自由和解放学说的革命内容与批判精神已荡然无存。于是,辩证法被人们称为“变戏法”就不足为奇了。由于辩证法被实体化为客观世界的不变法则,而辩证法本身又不能以逻辑方法推演出来,因此,它的证明便只能依赖于客观世界的实证材料,到经验世界中去择取实例,于是简单的枚举法便成了现行辩证法理论的逻辑基础。然而,简单枚举法作为一种逻辑方法是极不充分的,任何理论几乎都可以在经验中找出几个实例来,以此作为辩证法的逻辑基础,不但未能把辩证法与现实真正结合起来,变成革命的批判的理论,反而使它变得越来越琐碎,在理论上也降到了高级科普的水平。当然,其中也有些论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导致目前这种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切实的澄清。在这些问题中,辩证法的理论基础无疑属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所谓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指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或“本体论载体”。那么,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载体究竟是什么呢?国内学术界流行的见解认为,马克思通过接受费尔巴哈的影响,确定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并由此出发改造或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也就是用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代替了黑格尔的思想客体,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种解释曾长期被奉为权威见解。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学术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马克思手稿的重新研究和解释,人们发觉马克思本人非常明确地要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出发”,也就是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他的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显然,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对全部旧哲学进行批判,精辟地揭露了这种两极对立的哲学的共同的、主要的缺点及其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客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段简洁精辟的文字中,马克思既尖锐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的局限性,又深刻地揭露了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的本质,而两者共同的缺点则在于,它们都不懂得“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的这些话表明,人的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也就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他的全部哲学理论的出发点或者说前提。他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批判继承,他在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正是由此出发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他由费尔巴哈的抽象的自然界和黑格尔的抽象概念,转向了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换言之,马克思建立的新哲学是一种最为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实践性,从而也最为强调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并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而“实践”原则之最简单、最基本,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表达是:“人的感性活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这两个简要的提法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原则——作为新世界观的哲学唯物主义基础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先前对于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基础的理解,往往忽略了这样的要点,而从《手稿》、《提纲》、《形态》中关于“对象性活动”、“感性的活动”的表述来看,“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首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实践原则恰恰是被排除在其本体论之外的:它或者只是被当作认识论的观点来强调,或者更进而被限制在狭义的历史理论中。这样一来,对于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之基础的理解来说,就导致了严重的误解。一方面,是从旧唯物主义那里假借本体论立场并用以冒充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相应的便是把所谓能动原则或辩证法从外部挪用到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框架之中,似乎由此就可以构成完整的新世界观,但是如此一来,能动原则或辩证法就根本不可能植根于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基础,而只是外在地附加上去的东西(往往只是作为偶然的定语出现在“唯物主义”之前)。而能动原则或辩证法一旦成为外在附加到“唯物主义”上面的东西,就意味着它离开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成为任意化的形式化公式甚至 概念游戏,所谓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便成为了抽象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抽象任意的辩证法原则的外在嫁接。
  要消除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解,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摆脱对辩证法所作的琐碎的实证研究,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时的原初历史语境中,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的本来意义上,从总体上抽象出辩证法的本质精神。
  
  二、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的原初历史语境: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规律
  
  马克思曾说,《精神现象学》(以下简称《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同样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在《手稿》最后一部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于理解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长期以来,我们是从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的立场上去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性质和辩证法的载体的。
  历来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人几乎都习惯于用这种模式来看待黑格尔:他的唯心主义是绝顶荒唐的,而他的辩证法则是天才深刻的。至于这两者之间的共同基础是什么,如何会在黑格尔那里联结为一个整体,就不去深究了。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就是马克思的见解。其实,如果仔细研读马克思本人的论述,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放到近代欧洲追求人类自由的进程中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本人完全不是按照上述模式来对待黑格尔的。
  事实上,黑格尔哲学是在康德之后追求人类自由的反思的一个新的高峰,即使就它的唯心主义形态来说,也并不是完全荒谬的,而是当时探讨人类自由的重要的、必然要经过的哲学方式。因为,在法国唯物主义没有能力解决和发扬人的能动精神和自由之后,在卢梭给它以致命的打击之后,唯物主义至少已经暂时威信扫地,不再能充当推动历史前进的思想形式了。卢梭为了法国人民的解放提出关于自由的学说,已经很突出地提出了辩证法思想,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到,当人们“仅从事于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他们都还过着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们之间继续享受着无拘无束自由交往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卢梭的辩证法同黑格尔、马克思联系起来,指出了其间的一贯的连续发展,“甚至卢梭的平等说……没有黑格尔式的否定的否定来执行助产婆的职能,也不能建立起来”。“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可以在他的详细叙述中看到和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恩格斯的上述观点清楚地表明,近代以来,辩证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发现和论证人类由“自然状态”(原始状态)出发,经由不平等即异化到否定这种不平等的过程的规律性。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各种社会理论都是从这种或者那种关于抽象人性的观点出发的,卢梭当然也不能例外,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卢梭关于人性“自然状态”学说包含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辩证法的天才猜测。我们知道,“自然”和“社会”、“自然人”和“文明人”的对立是卢梭全部学说的基本线索,虽然他的“自然人”的概念实质上是被抽去了社会属性的形而上学的抽象,但却不完全是胡说。马克思明确指出,卢梭的自然主义学说绝不仅仅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卢梭学说有它的唯心主义方面,受卢梭学说影响的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和其以后的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对法国革命的德国反思,固然因德国比较落后的环境的影响而加强了它的唯心主义,但也正是在这种方式下,他们才得以对人的自由进行了更为深刻具体的研究和总结规定,哲学成就也更大。所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正是他得以发展其关于自由、关于人类历史进步的辩证法的形式,两者原是有机统一的。只是到了唯心主义也终于束缚了对于人的自由解放的探讨,而唯物主义也突破了旧的形态,采取新的形态,并能成为探讨和发展人类自由解放的有力工具的时候,这种唯心主义才成为过时的、必须抛弃的哲学形式,而这也就是新唯物主义的诞生。贯穿这些哲学形态更替的,并不是这些形态和概念本身,而是对人类自由解放的探求。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些形态、概念本身。马克思是从人类解放的基本探求线索来批判黑格尔和一切其他哲学的。在《手稿》最后一章中他特别明白地揭示出这一点:“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这种表达的哲学形式,就是用否定之否定来展开的对象化、异化的辩证法。它的抽象思辨的逻辑性质,就是以脱离人和自然的纯精神、纯思维的范畴的运动,来表达人和自然的普遍本质和运动的普遍规律性。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现象学》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他把财富、国家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时……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形式。”“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的真正形式则是能思维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物……因此,《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被神秘化的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马克思在这些评论中指出,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方式把自然和人变成抽象的精神,以这种方式来表现人的异化和扬弃异化重新占有自己本质的要求和运动过程。它就是精神批判它自己异化出来的对象,如国家、财富等的过程。由于黑格尔把这些对象视为精神的异化产物,于是绝对精神作为主体就有资格和能力通过自己的继续活动,扬弃这些异化了的对象,占有和改造它们,使之复归于绝对精神主体本身。精神就是这样通过自身的异化和扬弃过程,发展丰富了自身,实现了它自身的目的和自由。马克思说,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历史活动过程的辩证法所作的抽象思辨的、逻辑的表达。因此,黑格尔在唯心的形式中表现了人的历史和对异化的批判和论证,也就在其中“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   对于这最有价值之处,马克思作了深刻的揭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使自身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是可能的: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这又是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这一论断抓住和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最根本的秘密所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成果,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即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人看作一个自我创造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称作人的自我创造,是因为它是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本质对象化、外化,即人创造出自己的外部对象世界;同时这就产生了人同自身的对象之间的对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从而也就产生了人对于这种对立的扬弃活动,重新占有对象,把自己外化和异化了的本质和力量收归己有。这样人就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出了对象化的现实的人本身。上面所说的这一切又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人的劳动和活动的全过程。所以马克思说,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为什么以前总是把否定看作单纯消极的否定,而黑格尔能把它变成推动原则和创造的原则?就因为他是从劳动来理解。在人的劳动中,要否定某个事物的原来状态就得创造出一个新东西。为什么否定性辩证法要表现为否定之否定呢?就是因为人外化自己的本质力量所产生的对象、劳动产品,原是为了人自己的,所以必须在等把对象否定(生产对象和自己与对象的对立关系)之后再来一次否定,即占有对象,把它合并于自身,以实现主体自身。
  因此,黑格尔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深刻理解现实的人和历史。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反而不如黑格尔。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看作是一个论证其唯心主义的把戏,这固然有其正确之处,却看不到黑格尔在绝对精神的抽象唯心主义形式之中,用抽象精神的劳动来表现人的实际的劳动,表现人通过对象化、对立化、异化和扬弃异化来创造历史,实现自我发展的深意。这又是因为他把人只看成感性的存在物,却没有把人看作是感性活动的存在物,所以他不能像马克思那样理解黑格尔哲学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还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的思想之所以深刻显然与此有关。我们知道,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唯一深入研究过市民社会和政治经济学的人。在耶拿时期,他站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深入地解读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比较详尽地研究了劳动的社会历史意义。卢卡奇在流亡苏联时写下的《青年黑格尔》这部名作中指出,黑格尔“是试图认真地把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唯一的德国思想家,也是在古典经济学的问题和哲学及辩证法之间建立联系的人”。卢卡奇深入地分析了青年黑格尔在《伦理体系》、《耶拿实在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对劳动、异化问题的论述,强调“劳动的辩证法使黑格尔认识到,人类只能通过劳动走上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的人性化和自然的社会化”。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青年黑格尔的思想,尤其是《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辩证法的最根本的含义不是体现在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中,而是体现在人改造自然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生产劳动上。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他把精神劳动看作本质,认为唯有纯思维的活动、哲学的劳作,才是最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的活动,而实际的人的劳动只不过是精神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样式而已,不能成为独立的本质。他颠倒了现实,从哲学上说主要是因为他颠倒了人的实际劳动和精神活动的关系。而这也同他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有关,或者说,有更深刻的关系,他基本上也是一位市民社会的思想家(同费尔巴哈一样),所以他对异化现实的批判没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立场和唯心主义形式,使黑格尔的批判意识包含着“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黑格尔哲学中尽管隐藏着一切批判的要素,却仍然不能成为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正是因为它包含着“非批判“的东西。从哲学上说,首先突出和集中表现在他混淆了对象化和异化这两个虽有联系却有本质不同的东西和概念。
  当黑格尔说国家、私有财产等是异化的时候,首先指出的是:它们是精神异化的产物,而精神的异化指的就是精神产生了它的对象,它对象化为一个非精神的精神(是一个对象就是一个异于精神的东西,然而它的本质还是精神);因而,占有这些对象,使之复归于精神,在他看来就叫做扬弃异化。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这里,不是人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自身对立的对象化,而是人的本质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并且同抽象思维对立的对象化,被当作异化的被设定的和应该扬弃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对象化活动即人的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因而是人的永恒的、必要的活动,是人赢得自由和解放的依据。而异化则是人的“非人”化,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的自身分裂和异化,异化是劳动本身的异化,所以它也离不开劳动和对象化,但异化又只是人的劳动和对象化活动中的一种特定形式,并且正是同整个的人的对象化活动(即包括一直达到人占有他的对象为止的全部对象化活动)相对立的反面,所以绝不能说劳动、对象化本身就是异化。可是,由于黑格尔是从抽象精神主体的自我运动来看问题的,他就把两者混为一谈了:对象化被当作就是精神自身的异化,扬弃异化就被当作使对象回到精神。这当然就成为“非批判”的了。其一,扬弃异化就成了纯粹思想范围的事情,似乎只要精神上扬弃异化就行了。这种把现实的异化消解为纯思维活动的哲学,实际上就是维护了现实的异化。其二,既然对象化是人的永不可少的正当的活动,而异化被认为就是对象化,那么,异化就成了人正当发展所必然出现的。混淆正当的对象化和“非人”化的异化的唯心观点,必然会把异化肯定为正常的事情而起到维护它的作用。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深刻的异化辩证法成果实际上变成非批判的维护异化的哲学这一事实表明:唯心主义已经不再能够成为关于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学说的形式,并且已经成为严重的阻碍。必须从实际的真实的人及其活动和历史出发,批判黑格尔,对于对象化和异化做出新说明。
  
  三、马克思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对人类实践活动内在矛盾及其扬弃途径的研究
  
  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在改造对象世界 的活动中,本身就发生分裂,面临一系列冲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实践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引起人类活动中一系列矛盾——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目的性与规律性、必然与自由等的总根源,不能全面地把握实践的这种内在矛盾,是造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各执一端、争执不下的认识论根源。研究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指出其克服和超越的途径,一直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正是由于人类本质中的矛盾和冲突才产生了辩证法——这一研究和解决矛盾的学说。在历史上,只有马克思才真正正视了人类本质中的内在冲突和矛盾,并试图以正确的途径去解决这些矛盾。他第一次确立了辩证法的永恒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认为辩证法总是在对现实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它反映了人类在肯定现实事物的同时又超越现实指向理想的矛盾运动。由此,辩证法本质上便成为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
  如果这样来理解辩证法的本质精神,就会发现,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遗产时,并没有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规律的探索。马克思总是把辩证法融进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中,马克思谈论的是历史辩证法。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从实践方面,他与马克思一样注重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革命性改造,但遗憾的是,从理论方面,恩格斯忽略了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革命性改造乃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根本的任务这一点。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强调,传统哲学已经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所谓“绝对真理”已经被抛在一边了,哲学的任务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从恩格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哲学的使命就是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这就等于说,哲学是以全部实证科学作为自己的前提的。于是,哲学本身也被实证科学化了。尽管恩格斯也对辩证法(包括否定之否定规律)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主张把辩证法引入到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过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实证主义哲学(主要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然而,既然他把哲学奠基于实证科学之上,并把它的基本使命理解为对这些科学的成果的概括,那么在他看来,科学性就成了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标志,成了哲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深受恩格斯观点的影响,在马克思之后,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中,就出现了如本文开头所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方面,把辩证法实体化为客观世界永恒不变的根本法则,另一方面是把辩证法实证化为一般性实例的总和。而我们知道,马克思的辩证法与实证主义有着根本性的分歧:其一,实证主义的宗旨乃是对现实或经验世界作肯定的观察和描述(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实证主义的这一本质特征作了充分的说明),这种哲学缺乏否定现存世界的力量,而与之恰恰相反,作为“无产阶级头脑”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把改造世界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而从前的一切旧哲学(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是它们的代表)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种否定、改造现存世界的力量正存在于马克思所信奉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之中。马克思在谈到这种辩证法时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实证的(posi-tiven)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按照学者俞吾金的观点,中译本把positiven译为“肯定的”并没有错,但为了说明马克思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差别,也可把positiven按其严格的哲学定义译为“实证的”。其二,实证主义把一切科学知识理解为现象和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拒绝讨论这一范围之外的任何东西,而马克思则强调,科学知识乃是对事物本质的洞见,“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除了辩证法,恩格斯没有考虑到逻辑范畴归根到底也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正是列宁深刻地揭示出“逻辑的范畴”与“人的实践”之间的始源性关系:“对黑格尔说来,行动、实践是逻辑的‘推理’,逻辑的式。这是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逻辑的式把人的实践作为它自己的存在(等于绝对唯心主义),而是相反,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至于逻辑的方法,这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它当作我们(研究者)用来叙述和理解历史规律、掌握世界的“专有的方式”。这种方法立足于最抽象的概念,按逻辑层次一步步整合历史事实,使抽象概念越来越上升到具体,这“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只有按照这种方法才不至于停留于表面现象,而能够深入到历史的本质规律。从本质上说,逻辑的方法才真正是历史的方法,因为它不是描述表面的历史事实,而是展示历史规律。这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相一致的方法。这是一种辩证逻辑的方法,它最初由黑格尔所创立,从形式上它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对立面统一、否定之否定的三阶段上升过程,实质却只有一个,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性原则。而这一原则只有从人的立场上看才有意义。人类在劳动的历史过程中自我否定、自我外化或异化以及扬弃异化,这就是历史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也就是自由的原则。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自由的法则、历史的法则,辩证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归根结底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辩证法从形式上有“三大规律”的说法,即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但所有这些规律从内容上说都是为了表述历史进程的,而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证的方法(当然也不与自然科学方法相冲突,而是层次上更高)。所以,要防止把这种方法理解为一种与人和人的社会历史相脱离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辩证法是马克思在以实践为基础来说明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所产生的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成果。它既是对社会历史规律的一种科学揭示,也是说明人类历史丰富内涵及其有序联系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必须注意的是,在马克思那里,无论是历史辩证法,还是辩证的历史观,都必须结合实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多方面的物质联系才能得到说明,人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实践活动永远是基础。这是说明实践概念在马克思辩证法中的作用和功能的关键所在。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感性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象化而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转变。这种转变与自然界的物理过程不同,它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因而是创造性的、不可逆转、不可还原的。波普尔后来把这种历史观称为“历史决定论”,并将之等同于一种宿命论,其实是误解了马克思的真正意思,把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看作一种类似于物理学自然规律的原则了。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描述的恰好是人的自由的规律。
  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历史发展的内部动力的观点,如果离开了作为自由自觉的感性存在来抽象地理解,都会变成束缚人的自由的僵化教条。所谓社会存在或经济基础,无非是亿万人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现实活动(劳动和生产方式)。从宏观来看,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不懈追求,力图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才从原始的动物状态走进了奴隶社会的高度文明,并由于同一个动力而上升到封建社会以至于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跨人真正自由的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毕生工作,可以说都是为了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这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
其他文献
[摘要]以翻译基本观念的演变为线索,简要梳理了西方译论的历史进程。西方译论从以原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说”,到以译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做”,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翻译价值的重估,也意味着研究模式从“翻译是什么”转向“翻译为什么”。然而,目前的模式还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层内涵和意义。为此,翻译研究应该坚持翻译的实践本质,把翻译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考察翻译与
期刊
[摘要]如果说叶赛宁和马雅可夫斯基代表了苏联诗歌的两大传统,那么臧克家与艾青则代表了中国新诗的两种走向。在艺术渊源上,臧克家受中国传统影响颇深,融入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技艺;艾青受外国文艺影响明显,易于摆脱传统的羁绊。在美学特征上,臧克家反对诗歌语言的散文化,艾青则提倡散文化;臧克家追求诗歌意象的典雅,艾青则从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养分;在题材的选择上,两位诗人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
期刊
[摘要]石油价格法律制度是政府对石油价格进行合理、适度调制的正当性依据。石油价格的法律经济学基础在于对交易成本的节约、政府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逐以及理性选择的渐进式均衡。中国石油价格法律制度的创新应当在成本一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国情和石油产业发展现状,从立法试行的经验积累、立法质量的提高、立法决策机制的完善、调控方法的变革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石油价格;成本;收益;制度  [中图分类号]D9
期刊
[摘要]以歌谣作为创作资源,曾在现代诗歌诞生期产生重要影响。并贯穿现代诗歌的历史。当然,对歌谣的倚重同样还与诗人的性格、偏好有关。这里,主要通过分析新诗诞生期重要诗人刘半农的诗人心态和创作路向进入这一命题。在涉及生平的基础、写实的追求、形式的实践和语言的权利共4方面内容之后,歌谣与新诗之间的种种关系、价值得失,正以纵向历史和横向个案的言说方式,得以丰富而具体的言说。  [关键词]歌谣;刘半农;新诗
期刊
[摘要]儒家关系主义认为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且不同的社会关系产生不同的资源。同样,作为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国家,也可以借助与他国关系获得关系型权力。这些关系分为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其中工具性关系奉行公平原则、实行经济交换,情感性关系奉行需求法则、实行情感交换,混合性关系奉行人情法则、实行社会交换。关系型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工具性关系中对方的脆弱性程度、情感性关系中对方的责任观念和混合性关
期刊
[摘要]语用学派将意图和合作原则当作交际的中心因素;而认知学派尤其是认知实验证明合作和意图并非交际的核心,其研究结果支持自我中心观点。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流派包括格莱斯、新格莱斯、关联理论等等,究其实质都是从听话者的角度或者“为听话者设计”视角来设计和考察言语交际过程的。从社会认知视角对话语理解过程进行考察,可提出另外一个概念——“摄入”。与传统的从听话者角度设计的体系“所说的/所隐含的”不同
期刊
[摘 要]在总结国內外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初步构建中国石油企业投资非洲的环境评价模型,对非洲的19个产油国进行环境评价。然后从中非关系角度入手,并参考国际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情况,选取三个新的指标,以完善模型。模型结果显示:安哥拉、苏丹等国投资环境较好,贝宁、喀麦隆等国投资环境较差,从而为中国石油企业投资非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石油企业;投资非洲;评价模型;主成
期刊
[摘 要]套期保值是企业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稳定现金流进而创造稳定收益的必要措施。以东方航空为例,分析其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国际航空套期保值的策略和风险控制进行对比,结合政策环境,提出中国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进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套期保值;策略;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
期刊
[摘 要]现代生产力足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一统天下,后现代生产力是以自然生产力的优先发展、充分发展、重点发展为核心,以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产力。生态文明作为破解生态危机的时代选择,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革命,是人类在生产gL_k,的一场革命,与后现代生产力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是“两种生产”、“两种尺度”有机统一、协调发
期刊
[摘要]对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的科学预测是油田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油田产量递减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Verhulst模型曲线相类似,可以应用该模型预测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根据某油田历史数据进行实例应用发现,灰色Verhulst模型对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的预测精度均达到98%以上,预测效果良好。通过比较三种灰色Verhulst模型的预测精度发现,不断引入新数据、摒弃不反映系统发展规律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