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行业与市场来说,每年从全国两会上发出的声音无疑是特别重要的信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除热议经济、民生问题外,文化同样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从这些提案、议案,不难窥见当前文化大市场的新动向与新问题。
艺术品市场
需要更规范发展
建言:加快启动交易方式创新
龙瑞、范迪安等十几名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递交联名提案,希望证监会等主管部门能加快启动文化艺术品进场交易所需新型交易方式的试点。
该提案建议主要围绕邮币卡、当代书画等方面的交易展开。包括建议设计开发出更符合大众收藏需求的邮币卡新形态,整合藏品资源,将具备收藏属性的邮币卡按题材、形制、原料、年代等要素进行艺术性组合和加工,满足各类人群的收藏需求;线上交易与线下商城相结合,建立全款实货的藏品交易,线上形成艺术品指数,线下实现收藏人群按需收藏的交收形式;以书画传统或惯例的平尺计量方式进行线上交易,每一最小单位交易的作品均有实物书画与之对应等。
建言:减免文物进口增值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认为,我国现阶段进口环节税率设置成为一道在文物回归道路上的高门槛,使本可通过市场渠道回流的文物被挡在门外。影响文物通过市场回流的主要因素是17%的增值税税率,因此建议对100年以上中国文物进口(进境)比照对古旧图书的课征办法,实行“0”增值税率。
这样一来,入境文物增加,会带动运输、保险、仓储、修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辐射作用会大于减收因素;再者有助于国内拍卖市场的持续稳定与规范发展。
建言:文物办展应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认为,如今假文物变成古代艺术品充斥于市场的现象很普遍,再加上人为的恶意炒作,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传播。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随着官方大型博物馆广泛开展民间小型短期展览,这些假文物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摆进了官方博物馆的展柜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机构经营管理不善,另一方面是这些机构没有审批和把关程序。建议可参照律师事务所的模式创办文物鉴定事务所,文物鉴定师通过考试录用;鉴定过程中如果多次出现鉴定失误,则吊销其执照等方式来管理。
文物保护
依旧不能放松
建言:要制定数字化统一标准
从2006年开始,青州市博物馆开始尝试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考古领域,但通过接触国内许多从事文物该项工作的公司与科研机构后,发现当前数字化工作没有统一标准,无法达到真实、客观记录文物现状的目的,浪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认为,有些文物不能总拿出去参展,数字化则让你身临其境在网上、手机上观看。应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无疑是最准确有效的方法。统一标准才能做到一次数字采集的记录可以一直使用,从而避免对文物的伤害和对人力财力的浪费。
建言:高校文物被“遗忘”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在提案中提到,当前全国150多所高校的藏品之和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但在调研中发现,高校普遍把文物当作一种教育、科研的载体,对宣传交流和传播等功能缺乏足够认识;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受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同时还要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容易造成两头管、两头都难落实的结果。
他建议,高校可拓展提供纪念品购买、摄影、复印等配套服务项目,吸引更多参观者,让文物发挥其自身功能。另外,也可以效仿对不可移动文物采取认养的方式来保护高校文物。
文化发展
别忽视新生力量
建言:保护汉字“笔画先行”
今年全国两會,多位人大代表还将目光聚焦在汉字面临的“困境”上。“今天,汉字完全是学完拼音后就‘变’出来的东西,是屏幕框里面弹出来的东西,它不再是书写完成的汉字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直言,这种现象并不正常。他建议,教育部门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应坚持以“汉字为本”,用汉字笔画取代拼音字母,帮孩子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保护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一直呼吁的重点,“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一个书画民族,因为中国的象形文字通过千万次的书写,让每一个中国人具有独特的视觉感受。”
建言: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沈琪芳等11位代表提交的建议中认为,比之成年观众,国内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成效有限,青少年进博物馆年均0.15人次,往往是走马观花,与发达国家学生年均入馆2至3次差距大。
建议要求文物主管部门加强对各级各类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估,将衔接学校教育课程、开发针对性的青少年教育体验项目纳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建言: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不少非遗仍“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尴尬也是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就认为,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有些项目适合于发展生产,制造产品。政府应引导扶持这些项目,在生产和创作中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传承发展双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则指出,非遗项目很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相结合也是不错的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把这种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换,形成现代生活的表达和应用。
艺术品市场
需要更规范发展
建言:加快启动交易方式创新
龙瑞、范迪安等十几名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递交联名提案,希望证监会等主管部门能加快启动文化艺术品进场交易所需新型交易方式的试点。
该提案建议主要围绕邮币卡、当代书画等方面的交易展开。包括建议设计开发出更符合大众收藏需求的邮币卡新形态,整合藏品资源,将具备收藏属性的邮币卡按题材、形制、原料、年代等要素进行艺术性组合和加工,满足各类人群的收藏需求;线上交易与线下商城相结合,建立全款实货的藏品交易,线上形成艺术品指数,线下实现收藏人群按需收藏的交收形式;以书画传统或惯例的平尺计量方式进行线上交易,每一最小单位交易的作品均有实物书画与之对应等。
建言:减免文物进口增值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认为,我国现阶段进口环节税率设置成为一道在文物回归道路上的高门槛,使本可通过市场渠道回流的文物被挡在门外。影响文物通过市场回流的主要因素是17%的增值税税率,因此建议对100年以上中国文物进口(进境)比照对古旧图书的课征办法,实行“0”增值税率。
这样一来,入境文物增加,会带动运输、保险、仓储、修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辐射作用会大于减收因素;再者有助于国内拍卖市场的持续稳定与规范发展。
建言:文物办展应有法可依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认为,如今假文物变成古代艺术品充斥于市场的现象很普遍,再加上人为的恶意炒作,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传播。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随着官方大型博物馆广泛开展民间小型短期展览,这些假文物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摆进了官方博物馆的展柜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机构经营管理不善,另一方面是这些机构没有审批和把关程序。建议可参照律师事务所的模式创办文物鉴定事务所,文物鉴定师通过考试录用;鉴定过程中如果多次出现鉴定失误,则吊销其执照等方式来管理。
文物保护
依旧不能放松
建言:要制定数字化统一标准
从2006年开始,青州市博物馆开始尝试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考古领域,但通过接触国内许多从事文物该项工作的公司与科研机构后,发现当前数字化工作没有统一标准,无法达到真实、客观记录文物现状的目的,浪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认为,有些文物不能总拿出去参展,数字化则让你身临其境在网上、手机上观看。应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无疑是最准确有效的方法。统一标准才能做到一次数字采集的记录可以一直使用,从而避免对文物的伤害和对人力财力的浪费。
建言:高校文物被“遗忘”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在提案中提到,当前全国150多所高校的藏品之和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但在调研中发现,高校普遍把文物当作一种教育、科研的载体,对宣传交流和传播等功能缺乏足够认识;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受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同时还要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容易造成两头管、两头都难落实的结果。
他建议,高校可拓展提供纪念品购买、摄影、复印等配套服务项目,吸引更多参观者,让文物发挥其自身功能。另外,也可以效仿对不可移动文物采取认养的方式来保护高校文物。
文化发展
别忽视新生力量
建言:保护汉字“笔画先行”
今年全国两會,多位人大代表还将目光聚焦在汉字面临的“困境”上。“今天,汉字完全是学完拼音后就‘变’出来的东西,是屏幕框里面弹出来的东西,它不再是书写完成的汉字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直言,这种现象并不正常。他建议,教育部门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应坚持以“汉字为本”,用汉字笔画取代拼音字母,帮孩子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保护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一直呼吁的重点,“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一个书画民族,因为中国的象形文字通过千万次的书写,让每一个中国人具有独特的视觉感受。”
建言: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沈琪芳等11位代表提交的建议中认为,比之成年观众,国内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成效有限,青少年进博物馆年均0.15人次,往往是走马观花,与发达国家学生年均入馆2至3次差距大。
建议要求文物主管部门加强对各级各类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的评估,将衔接学校教育课程、开发针对性的青少年教育体验项目纳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建言: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已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不少非遗仍“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尴尬也是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就认为,非遗保护不应是凝固的保护,让其成为文物,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有些项目适合于发展生产,制造产品。政府应引导扶持这些项目,在生产和创作中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传承发展双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则指出,非遗项目很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相结合也是不错的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把这种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换,形成现代生活的表达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