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赶上了开明的好皇帝,肯让男医生进宫来给自己的女人看病。如果皇帝比较忌讳这种事呢?那么无论您病得七死八活有多严重,都别想见到一个长胡子的医生
“啪”一声穿越成功,您已经是
唐朝皇宫里的一名宠妃了。这天起床觉得头昏脑涨身体不适,于是连忙向侍候您的宫婢高喊一声:“我病了,快给我传太医!”
只见宫婢们面面相觑,大惑不解:“妃子病了为什么要传太医?这是烧糊涂了吧?”
别生气,别生气,这可不是下人们有意虐待您,有病不给找人治,而是您乱七八糟宫斗剧历史剧看太多了,随口一喊就是“太医”。
“太医”可不是随便叫的!
您知道唐朝的“太医署”是干啥的吗?那其实主要是一个行政管理和教育机构,约等于现代的国家卫生部和最高医学专科学院合体,负责发布医疗政策、培养专业医生。
“太医署”里倒也有不少能给人治病的医生,但是第一,人家不叫“太医”,而是按医术的等级分别叫“医师”、“医正”、“医工”等,完整的称呼应该是“太医署张医师”,而不是“张太医”、“王太医”地乱喊一气。第二,这些医生的主要诊治对象是普通官员、军队、官府工匠、吃财政饭的各类官府供养人员,也可以给低级宫女太监看病,但那是在一个专门的地方“患坊”里,可以理解成宫里的内部医院小卫生室。宫女太监病了想找人家去就诊,得自己走过去或者被抬过去,叫人家到卧室里来看病是不行的。
而像您这样地位比较高的宠妃,乃至更高等级的皇后、皇子、公主以及皇帝本人等,主要医疗服务机构叫“尚药局”,隶属于殿中省。殿中省是一个总掌天子衣、食、住、行、医及出行礼仪的机构,长官是“殿中监”,可以理解成服侍皇帝本人的“老管家”。这机构下而统领着“尚食局”、“尚辇局”等六个局,其中就包括“尚药局”。
您想要来给自己治病的最高级的“太医”,在唐朝叫“尚药局奉御”,一共有两人,正五品,已经算中高级官员了。他们既是尚药局的最高行政长官,理论上也是全国水平最高的医生。不过您能不能把这二位奉御之一叫来给自己看病,完全取决于您的受宠程度,因为他们二位平时是“掌合和御药诊候方脉”的,也就是要亲自为皇帝诊脉、立处方、和药、尝药,地位又高,架子又大,是传说中的“御医”。谁敢请他们来给自己看病,需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地位够不够。
这二位“奉御”配有四名助手,叫“直长”,也参与给皇帝治疗,是尚药局的副长官。另外还有四名“侍御医”,性质比较接近于皇帝的“保健医生”,不管皇帝有没有病都要在他身边轮流值班观察御体情况,有病的话更是得一直守着写方子、喂药等。还有专门负责制药的“主药”、“药童”,负责管理药材的“掌固”,负责按摩的“按摩师”,负责念咒跳大神的“咒禁师”等,以上这些,理论上都是为皇帝一人服务的。
全程N双眼监视,休想跟后妃搭讪!
那么谁来负责给你们这些后宫妃嫔、皇子、公主治病呢?“尚药局”里还有四名“司医”,八名“医佐”,品级和医术都比以上的御医们差一些,这些是按规定为你们服务的。当然了,如果皇帝很关心你们的病情,也可以命令“奉御”、“直长”们去给你们治疗,所以说这要取决于您的受宠程度了。
即使您生病的时候运势正旺,跟皇帝感情好,天子让最高等级的“奉御”去给您看病,你也别想着这“御医”能自己一个人带个医箱夹个软包就在后宫里溜达来溜达去,顺便跟您咬个耳朵偷个情什么的。皇宫里的治疗活动那是有严格规程的,任谁都不准脱离监视随便走动。
首先说,“太医”也好,“奉御”也好,他们的日常办公地点都不在宫城里,而跟三省六部等政府机构一起关在宫城外面的“皇城”。宫中有人传召了,值班的医生才能跟着宫人进后宫门,在门口检验随身携带的证件(鱼符、木契等),验明无误才能进去,紧跟着宫人到指定地点看病,全程都在很多双眼睛的严格监视下。
给后妃看病一般就是隔着帷帐按脉,向旁边的宫人询问症状,能掀开帷帐看一眼后妃的脸,都算是非正常情况下的逾礼举动了。诊断完了出去写药方,什么病用什么方子、怎么配制都是有现成规矩的,大多是依据《本草》、《百一集验方》等医书来开具,写完把药方交给主药等专业人士去配制,没啥事了被带出宫去等着下次传召,哪有什么东逛西逛的机会。
这还是赶上了开明的好皇帝,肯让男医生进宫来给自己的女人看病。如果皇帝比较忌讳这种事呢?那么无论您病得七死八活有多严重,都别想见到一个长胡子的医生,宫廷里的“女医”过来给您稀里糊涂解决一下就算了。
想给皇帝下个春药或毒药?医生和先尝尝
无论是男医生还是女医生,您想要买通他们去给皇帝下个春药或者毒药,更加无此可能,因为皇帝服药的检验程序非常严格烦琐。
给皇帝开出药方来以后,制药过程要由宰相(中书门下长官)、禁军各部长官(诸卫上将军各一人)、尚药局的长官和副手们共同在场监督。药物制成以后,医生们自己先尝过以保证质量过关、人畜无害,随后在包装上写明此药的药方和制药日期,所有在场监督人员都要在包装上签名以承担责任。这个手续完成以后,才可以向上报告“皇帝的药制好啦”。
等到皇帝吃这药的那天,开了封装,还是“奉御”医生们先尝药,然后他们的上级主管“殿中监”再尝,然后皇太子还要再尝药(看来皇太子想毒死父皇的嫌疑挺大啊),三级尝完,这药才能喂给皇帝。如果药里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一通折腾下来还发现不了,难道那些监药尝药的人都神经迟钝如恐龙?
以上是皇宫里的医疗过程。如果您穿越到了贵族官僚家庭里,不幸生病了,又该怎么办呢?
基本上不用指望“尚药局”的高级“御医”们能来给您看病。除非您家面子大,能得到皇帝的亲口批准,否则“尚药局医官,王公己下,不得辄奏请将外医疗”。人家是专门侍候皇帝的,臣民人等的死活关人家什么事。据说也曾经有“尚药局国医”偷偷走穴干私活,瞒着皇室出来给外人治病,但那样收的医疗费就相当可观,中产阶级倾家荡产请上半年也未必能请来一次。 那么去上面说过的“太医署”请医生呢?“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其职责本身确实也包括了为大臣贵族们治病,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还能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但是,这个机构里的专业医生再加上医政人员、老师、学生一共也只有300多人,而长安城居民少的时候十几万,多的时候上百万,平均下来两干人摊不到一个医生服务,而且您明白的,这种官办大锅饭式的机构,从古至今都是没本事混日子的人最集中的地方,恐怕庸医的数量远远超过名医。
就算您是官僚贵族士人,有本事请来“太医署”的医工们看病,请过几次以后,只怕您就觉得被他们治还不如自学医术自己治管用。
您说行,咱们不去官办医疗机构找大夫了,去请民间自己立业的神医吧。
告诉您一个不幸的消息,当您好不容易打听到当代名医的地址,找上门去,人家很可能已经被官府“请”走,去“尚药局”当皇帝“御医”了,或者进了“太医署”收徒弟教学生,这些官方机构有通过“医举”吸纳民间好医生的途径。
不幸得了慢性病那就当和尚尼姑去吧
剩下一些名气不大的民间医生,当时叫“闾阎医工”,有的在东市、西市的药铺里坐堂,有的找个寓所挂个行医的牌子等病家上门。最低级的是那种“江湖游医”,身背草药囊算卦袋,举个“专治各种疑难杂症”之类的幌子,摇铃吆喝,哪里热闹往哪里走,等着哪家病人危重到“病急乱投医”的地步,遇上以后不管好歹就往家里扯,算是略尽人事听天由命了。医生请到家,望闻问切一番,您得的会是什么病呢?所谓“望诊”,除了看脸色、看眼睑、看舌苔、看痰咳等以外,医工们还会看您家的房子大小,奴婢多少,摆设是否贵重,衣饰是否华丽,是否大腹便便、脑满肠肥,是否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其实当时人也清楚,普通的医生,给人治十次病,有五六次能起作用就不错了,这五六次还不是给人“治好病”,而只是说有疗效,其中还包括一些轻微的、不寻医问药也能靠自身抵抗力熬好的病症。所以从汉至清,民间一直都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说法,意思是说生了病哪怕不去治硬扛着,结果也跟找个中等水平的医生来治差不多。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已经有了“穿越回唐朝一定不能得病”的觉悟了?那就对了。不过说良心话,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最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不高、科技不昌明,其实跟前代比起来,唐政府还是比较重视医疗事业的。不但首都长安设有专门培养医生的“太医署”等机构,各州也都设有医学博士、助教来培养学生,并负责当地的医疗工作。如果某地发生大规模疫情,这些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还会携带药材前去救治百姓。为了缓解医学书籍匮乏、百姓缺少治病药方的窘境,很多时候皇帝大臣曾下令把一些治疗常见病的药方刻在石头上、立在道路旁边或者人流密集处来无偿传播。
如果您穿越回去不幸得了慢性病,最有担当的做法就是舍弃家人投身寺庙剃度当和尚尼姑去为自己祈福了,还对俗世生活抱有眷恋的,就找个佛寺斋房住着养病。因为很多高僧大德会精研医术,清心寡欲加上僧人治疗,说不定病能慢慢转好。(资料来源:《法制晚报》)
“啪”一声穿越成功,您已经是
唐朝皇宫里的一名宠妃了。这天起床觉得头昏脑涨身体不适,于是连忙向侍候您的宫婢高喊一声:“我病了,快给我传太医!”
只见宫婢们面面相觑,大惑不解:“妃子病了为什么要传太医?这是烧糊涂了吧?”
别生气,别生气,这可不是下人们有意虐待您,有病不给找人治,而是您乱七八糟宫斗剧历史剧看太多了,随口一喊就是“太医”。
“太医”可不是随便叫的!
您知道唐朝的“太医署”是干啥的吗?那其实主要是一个行政管理和教育机构,约等于现代的国家卫生部和最高医学专科学院合体,负责发布医疗政策、培养专业医生。
“太医署”里倒也有不少能给人治病的医生,但是第一,人家不叫“太医”,而是按医术的等级分别叫“医师”、“医正”、“医工”等,完整的称呼应该是“太医署张医师”,而不是“张太医”、“王太医”地乱喊一气。第二,这些医生的主要诊治对象是普通官员、军队、官府工匠、吃财政饭的各类官府供养人员,也可以给低级宫女太监看病,但那是在一个专门的地方“患坊”里,可以理解成宫里的内部医院小卫生室。宫女太监病了想找人家去就诊,得自己走过去或者被抬过去,叫人家到卧室里来看病是不行的。
而像您这样地位比较高的宠妃,乃至更高等级的皇后、皇子、公主以及皇帝本人等,主要医疗服务机构叫“尚药局”,隶属于殿中省。殿中省是一个总掌天子衣、食、住、行、医及出行礼仪的机构,长官是“殿中监”,可以理解成服侍皇帝本人的“老管家”。这机构下而统领着“尚食局”、“尚辇局”等六个局,其中就包括“尚药局”。
您想要来给自己治病的最高级的“太医”,在唐朝叫“尚药局奉御”,一共有两人,正五品,已经算中高级官员了。他们既是尚药局的最高行政长官,理论上也是全国水平最高的医生。不过您能不能把这二位奉御之一叫来给自己看病,完全取决于您的受宠程度,因为他们二位平时是“掌合和御药诊候方脉”的,也就是要亲自为皇帝诊脉、立处方、和药、尝药,地位又高,架子又大,是传说中的“御医”。谁敢请他们来给自己看病,需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地位够不够。
这二位“奉御”配有四名助手,叫“直长”,也参与给皇帝治疗,是尚药局的副长官。另外还有四名“侍御医”,性质比较接近于皇帝的“保健医生”,不管皇帝有没有病都要在他身边轮流值班观察御体情况,有病的话更是得一直守着写方子、喂药等。还有专门负责制药的“主药”、“药童”,负责管理药材的“掌固”,负责按摩的“按摩师”,负责念咒跳大神的“咒禁师”等,以上这些,理论上都是为皇帝一人服务的。
全程N双眼监视,休想跟后妃搭讪!
那么谁来负责给你们这些后宫妃嫔、皇子、公主治病呢?“尚药局”里还有四名“司医”,八名“医佐”,品级和医术都比以上的御医们差一些,这些是按规定为你们服务的。当然了,如果皇帝很关心你们的病情,也可以命令“奉御”、“直长”们去给你们治疗,所以说这要取决于您的受宠程度了。
即使您生病的时候运势正旺,跟皇帝感情好,天子让最高等级的“奉御”去给您看病,你也别想着这“御医”能自己一个人带个医箱夹个软包就在后宫里溜达来溜达去,顺便跟您咬个耳朵偷个情什么的。皇宫里的治疗活动那是有严格规程的,任谁都不准脱离监视随便走动。
首先说,“太医”也好,“奉御”也好,他们的日常办公地点都不在宫城里,而跟三省六部等政府机构一起关在宫城外面的“皇城”。宫中有人传召了,值班的医生才能跟着宫人进后宫门,在门口检验随身携带的证件(鱼符、木契等),验明无误才能进去,紧跟着宫人到指定地点看病,全程都在很多双眼睛的严格监视下。
给后妃看病一般就是隔着帷帐按脉,向旁边的宫人询问症状,能掀开帷帐看一眼后妃的脸,都算是非正常情况下的逾礼举动了。诊断完了出去写药方,什么病用什么方子、怎么配制都是有现成规矩的,大多是依据《本草》、《百一集验方》等医书来开具,写完把药方交给主药等专业人士去配制,没啥事了被带出宫去等着下次传召,哪有什么东逛西逛的机会。
这还是赶上了开明的好皇帝,肯让男医生进宫来给自己的女人看病。如果皇帝比较忌讳这种事呢?那么无论您病得七死八活有多严重,都别想见到一个长胡子的医生,宫廷里的“女医”过来给您稀里糊涂解决一下就算了。
想给皇帝下个春药或毒药?医生和先尝尝
无论是男医生还是女医生,您想要买通他们去给皇帝下个春药或者毒药,更加无此可能,因为皇帝服药的检验程序非常严格烦琐。
给皇帝开出药方来以后,制药过程要由宰相(中书门下长官)、禁军各部长官(诸卫上将军各一人)、尚药局的长官和副手们共同在场监督。药物制成以后,医生们自己先尝过以保证质量过关、人畜无害,随后在包装上写明此药的药方和制药日期,所有在场监督人员都要在包装上签名以承担责任。这个手续完成以后,才可以向上报告“皇帝的药制好啦”。
等到皇帝吃这药的那天,开了封装,还是“奉御”医生们先尝药,然后他们的上级主管“殿中监”再尝,然后皇太子还要再尝药(看来皇太子想毒死父皇的嫌疑挺大啊),三级尝完,这药才能喂给皇帝。如果药里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一通折腾下来还发现不了,难道那些监药尝药的人都神经迟钝如恐龙?
以上是皇宫里的医疗过程。如果您穿越到了贵族官僚家庭里,不幸生病了,又该怎么办呢?
基本上不用指望“尚药局”的高级“御医”们能来给您看病。除非您家面子大,能得到皇帝的亲口批准,否则“尚药局医官,王公己下,不得辄奏请将外医疗”。人家是专门侍候皇帝的,臣民人等的死活关人家什么事。据说也曾经有“尚药局国医”偷偷走穴干私活,瞒着皇室出来给外人治病,但那样收的医疗费就相当可观,中产阶级倾家荡产请上半年也未必能请来一次。 那么去上面说过的“太医署”请医生呢?“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其职责本身确实也包括了为大臣贵族们治病,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还能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
但是,这个机构里的专业医生再加上医政人员、老师、学生一共也只有300多人,而长安城居民少的时候十几万,多的时候上百万,平均下来两干人摊不到一个医生服务,而且您明白的,这种官办大锅饭式的机构,从古至今都是没本事混日子的人最集中的地方,恐怕庸医的数量远远超过名医。
就算您是官僚贵族士人,有本事请来“太医署”的医工们看病,请过几次以后,只怕您就觉得被他们治还不如自学医术自己治管用。
您说行,咱们不去官办医疗机构找大夫了,去请民间自己立业的神医吧。
告诉您一个不幸的消息,当您好不容易打听到当代名医的地址,找上门去,人家很可能已经被官府“请”走,去“尚药局”当皇帝“御医”了,或者进了“太医署”收徒弟教学生,这些官方机构有通过“医举”吸纳民间好医生的途径。
不幸得了慢性病那就当和尚尼姑去吧
剩下一些名气不大的民间医生,当时叫“闾阎医工”,有的在东市、西市的药铺里坐堂,有的找个寓所挂个行医的牌子等病家上门。最低级的是那种“江湖游医”,身背草药囊算卦袋,举个“专治各种疑难杂症”之类的幌子,摇铃吆喝,哪里热闹往哪里走,等着哪家病人危重到“病急乱投医”的地步,遇上以后不管好歹就往家里扯,算是略尽人事听天由命了。医生请到家,望闻问切一番,您得的会是什么病呢?所谓“望诊”,除了看脸色、看眼睑、看舌苔、看痰咳等以外,医工们还会看您家的房子大小,奴婢多少,摆设是否贵重,衣饰是否华丽,是否大腹便便、脑满肠肥,是否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其实当时人也清楚,普通的医生,给人治十次病,有五六次能起作用就不错了,这五六次还不是给人“治好病”,而只是说有疗效,其中还包括一些轻微的、不寻医问药也能靠自身抵抗力熬好的病症。所以从汉至清,民间一直都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说法,意思是说生了病哪怕不去治硬扛着,结果也跟找个中等水平的医生来治差不多。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已经有了“穿越回唐朝一定不能得病”的觉悟了?那就对了。不过说良心话,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最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不高、科技不昌明,其实跟前代比起来,唐政府还是比较重视医疗事业的。不但首都长安设有专门培养医生的“太医署”等机构,各州也都设有医学博士、助教来培养学生,并负责当地的医疗工作。如果某地发生大规模疫情,这些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还会携带药材前去救治百姓。为了缓解医学书籍匮乏、百姓缺少治病药方的窘境,很多时候皇帝大臣曾下令把一些治疗常见病的药方刻在石头上、立在道路旁边或者人流密集处来无偿传播。
如果您穿越回去不幸得了慢性病,最有担当的做法就是舍弃家人投身寺庙剃度当和尚尼姑去为自己祈福了,还对俗世生活抱有眷恋的,就找个佛寺斋房住着养病。因为很多高僧大德会精研医术,清心寡欲加上僧人治疗,说不定病能慢慢转好。(资料来源:《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