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怎样上得精彩?上得学生兴趣盎然?这是每个科学老师的梦想。我认为只要精心设计教案,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放飞孩子探究的翅膀,就一定能做到。
关键词:科学课; 设计教案; 探究翅膀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92-001
以《蜡烛的变化》为例,作出我浅显的思考。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儿童自身的知识。在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我先以一张孩童时的成龙照片作为导入,问:这是谁?学生纷纷摇头,冥思苦想。后出示成年后的成龙照片,学生纷纷举手,大明星谁不认识呢!随即提出问题:为什么刚刚那个没猜出来?学生很自然地说出变化大了,那生活中这样的变化还有吗?学生立刻有了“变化”的概念且调动了生活里的知识,加深了印象。
二、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蜡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课的伊始我抛出问题:这是没有生命的,有办法让它也发生变化吗?学生很自然地想起加热、点燃、切断……并结合生活实际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那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我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材料让他们亲历活动,发现变化的两种方式。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亲历活动:加热蜡烛、点燃蜡烛、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在加热蜡烛这一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发现蜡烛变成了蜡油,这时我提出问题:熔化的蜡油还是蜡吗?它冷却后会怎样?还是蜡吗?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结论,这时我陈述:可见,不管是固态还是液态都还是蜡,只是什么在发生变化?学生自然总结出:形态变化。
在点燃蜡烛这一活动中,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结果。我准备了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瓷片分成两组不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实验去发现点燃蜡烛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正确的操作也很重要,在实验前我强调学生拿抹布持杯底,半罩于火焰上方,等看清实验现象就可以熄灭蜡烛。学生在做实验后发现瓷片上蒙了一层黑烟,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内壁模糊了,在做实验总结时,我问:看见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黑烟、二氧化碳都是燃烧蜡烛产生的。怎样让学生总结出这种变化形式的特点呢?我接着问:这些物质还是蜡吗?不是,而是新物质。学生很自然了解了变化的另一种形式:产生新物质。
科学探究活动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在了解了蜡烛变化的两种形式后,我们要考虑的是有点到面的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会怎样呢?学生在刚才的蜡烛变化中已经掌握了两种变化形式,这时再次做实验就驾轻就熟了。我给每组一份材料袋,根据材料袋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实验,观察结果。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到:压扁可乐瓶、折纸飞机属于形态变化,石灰水吹气、生鸡蛋放入白醋属于产生新物质。这时我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这两种变化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在产生新物质的时候,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气泡、颜色的改变等。学生就有了变化的概念的形成。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蜡烛的变化》时,我设计的教学实验都是分组,且让组员协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研究。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所以在课的结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一根崭新的铁钉半插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让学生先预测,让学生课后自己实验观察,这样既将科学课延伸至课外,也是对下一节课的预习,同时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铁会生锈,这是学生的预测,当他们课后发现与自己的预测不一样时,就会产生求知欲,这时只要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收获也是更大的。
四、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如,学生在辨别白糖加热至焦黑属于什么变化时,争执不下,更多的人认为是形态的变化,只有几个人认为是产生了新物质,居然有一人说,白糖被炭化了,我正不知如何招架时,有一人小声说,试一试嘛。对呀,实践出真知嘛,我从材料中找出白糖加热起来,等加热到焦黑,一学生尝了尝,呀,苦的,顿时明白了有新物质产生了,我补了一句,白糖此时就是被炭化了,这黑色的就是炭。不用再费更多的口舌,学生立刻明白了什么叫炭化。
科学课堂中,教师更多的要遵循学生的自身规律,沿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去启发,放飞学生探究的翅膀,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
关键词:科学课; 设计教案; 探究翅膀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92-001
以《蜡烛的变化》为例,作出我浅显的思考。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儿童自身的知识。在教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我先以一张孩童时的成龙照片作为导入,问:这是谁?学生纷纷摇头,冥思苦想。后出示成年后的成龙照片,学生纷纷举手,大明星谁不认识呢!随即提出问题:为什么刚刚那个没猜出来?学生很自然地说出变化大了,那生活中这样的变化还有吗?学生立刻有了“变化”的概念且调动了生活里的知识,加深了印象。
二、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蜡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课的伊始我抛出问题:这是没有生命的,有办法让它也发生变化吗?学生很自然地想起加热、点燃、切断……并结合生活实际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那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我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材料让他们亲历活动,发现变化的两种方式。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亲历活动:加热蜡烛、点燃蜡烛、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在加热蜡烛这一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发现蜡烛变成了蜡油,这时我提出问题:熔化的蜡油还是蜡吗?它冷却后会怎样?还是蜡吗?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结论,这时我陈述:可见,不管是固态还是液态都还是蜡,只是什么在发生变化?学生自然总结出:形态变化。
在点燃蜡烛这一活动中,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结果。我准备了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瓷片分成两组不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实验去发现点燃蜡烛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正确的操作也很重要,在实验前我强调学生拿抹布持杯底,半罩于火焰上方,等看清实验现象就可以熄灭蜡烛。学生在做实验后发现瓷片上蒙了一层黑烟,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内壁模糊了,在做实验总结时,我问:看见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黑烟、二氧化碳都是燃烧蜡烛产生的。怎样让学生总结出这种变化形式的特点呢?我接着问:这些物质还是蜡吗?不是,而是新物质。学生很自然了解了变化的另一种形式:产生新物质。
科学探究活动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在了解了蜡烛变化的两种形式后,我们要考虑的是有点到面的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会怎样呢?学生在刚才的蜡烛变化中已经掌握了两种变化形式,这时再次做实验就驾轻就熟了。我给每组一份材料袋,根据材料袋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实验,观察结果。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到:压扁可乐瓶、折纸飞机属于形态变化,石灰水吹气、生鸡蛋放入白醋属于产生新物质。这时我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这两种变化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在产生新物质的时候,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气泡、颜色的改变等。学生就有了变化的概念的形成。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蜡烛的变化》时,我设计的教学实验都是分组,且让组员协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进行研究。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所以在课的结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一根崭新的铁钉半插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让学生先预测,让学生课后自己实验观察,这样既将科学课延伸至课外,也是对下一节课的预习,同时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铁会生锈,这是学生的预测,当他们课后发现与自己的预测不一样时,就会产生求知欲,这时只要引导他们去查阅资料,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收获也是更大的。
四、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如,学生在辨别白糖加热至焦黑属于什么变化时,争执不下,更多的人认为是形态的变化,只有几个人认为是产生了新物质,居然有一人说,白糖被炭化了,我正不知如何招架时,有一人小声说,试一试嘛。对呀,实践出真知嘛,我从材料中找出白糖加热起来,等加热到焦黑,一学生尝了尝,呀,苦的,顿时明白了有新物质产生了,我补了一句,白糖此时就是被炭化了,这黑色的就是炭。不用再费更多的口舌,学生立刻明白了什么叫炭化。
科学课堂中,教师更多的要遵循学生的自身规律,沿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去启发,放飞学生探究的翅膀,科学课才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