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震性听器损伤自由基致伤机理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测定了爆震后不同时期豚鼠耳蜗组织中氧自由基反应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ABR反应阈阈移变化。发现爆震后1小时豚鼠耳蜗MDA含量开始增高,3、6天明显增高,震后8天降至正常水平,第12天又显著增高,出现两个MDA高峰值,与爆震后ABR反应阈闽移变化基本一致。提示爆震后耳蜗组织氧自由基反应增强可能是爆震性听器损伤的致伤因素之一。讨论了爆震性听器损伤自由基产生的可能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应用扫描电镜对三例新生儿6侧中耳粘膜作全方位观察。新生儿中耳粘膜上皮表面有四种细胞类型,即纤毛细胞、无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有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和扁平细胞。纤毛细胞分布密度及规律与成人相似,但有分泌颗粒无纤毛细胞数远较成人少,且尚无分泌活动。表明人中耳粘膜纤毛系统在胚胎期基本形成,但粘液分泌细胞则未发育完善。中耳粘膜粘液分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可能是新生儿、幼小婴儿中耳纤毛粘液毯功能低下和生物学防御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2周至足月胎龄的胎儿鼓室粘膜上皮的发育。结果显示,12周胎儿鼓室已出现纤毛上皮,此后的各周胎儿可见纤毛细胞在鼓膜内面前下方边缘呈新月状分布。鼓室内壁纤毛细胞主要分布于近咽鼓管口部位,鼓岬之上、下方和下鼓室。纤毛细胞密度和纤毛长度随胎龄增加,26周可见纤毛细胞在上述部位分布密集,纤毛长度接近出生后。杯状细胞于26周开始出现,34周观察到杯状细胞分泌现象。上述结果表明,鼓室粘膜的粘
期刊
作者对20例鼻咽癌的石蜡切片标本进行了银染色核仁组成区(Ag-Stained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 Ag-NOR)的研究,并以10例慢性鼻咽粘膜炎和10例粘膜上皮良性增生作对照。结果农明,鼻咽癌细胞核内NOR均值为5.95±1.78(±s),显著高于鼻咽炎的1.31 ± 0.14(±s)和粘膜上皮良忭增生的2.16±0.34(±s),均P<0.001。提示Ag-
报告7例面神经鞘瘤。肿瘤均发生在颞骨内,其中3例向颞下窝和腮腺扩展,1例向颅中凹扩展。7例中,2例无面瘫。切除肿瘤后,2例保留了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达正常的90%~95%;2例作了神经移植术,术后功能恢复至60%~65%; 2例因面肌萎缩行面瘫阔筋膜悬吊术。对面神经鞘瘤的症状、诊断和治疗作了讨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