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光伏产业从高潮跌入低谷的发展历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无形资产异质性对企业经营能力与投资行为的影响,结合国家政策,阐明了加大无形资产投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推进业内的兼并重组是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无形资产 光伏产业 产业发展
一、引言
光伏产业链是依据光伏效应利用太阳能直接发电,以硅料、铸锭、硅片生产制造为上游,以电池片、组件封装生产环节为中游,以应用系统开发为下游的金字塔结构产业。光伏企业数量依各环节大幅增加,进入门槛越低,利润也逐级递减。
在国际市场和产业政策倾斜的双重鼓励下,我国光伏产业在近年来成为了多地政府与企业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企业为抢占先机,进行了大跃进式的盲目投资与扩张,但低利润回报、低竞争成本的规模效应之战使整个行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境。经历了产品价格波动与欧盟的“双反”,光伏企业普遍盈利不佳、负债高企。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安装与售后服务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是隐藏在产能过剩背后的深层次诱因,过度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技术空心化。
光伏产业在高峰与低谷之间的跌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地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频频出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表明了政府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秩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加大无形资产的专项投资是实现光伏产业快速调整,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二、相关文献总结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按无形资产的形成方式,可将无形资产分为技术型无形资产、权利型无形资产、资源型无形资产三类(于玉林,2005)。
无形资产因其较强的异质性和垄断性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与高额回报,是企业专用性资产的集中表现。王建德(2008)认为,企业是不同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前期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构成了企业异质性的来源。李青原、王永海(2006)将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资产专用性联系起来,指出资产专用性会提高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当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与市场对专用性资产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无形资产已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刘海生,2008)。
无形资产的专用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将资产专用性和沉淀成本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策略(叶建木、黄莺,2007)。企业在无形资产的投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市场风险,还承受着研发压力,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承担着相对更高的研发风险,一旦研发失败,资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重新配置必然要发生转换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励企业提高对专用性资产的利用率,能有效减少企业盲目的投机主义行为。
三、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益于欧洲市场的经济拉动和我国政策的扶持。大部分传统制造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主业受创。在光伏产业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光伏企业自2008年起数量激增,企业数量在3年内实现5倍的增长速度。在2008年至2010年间超过80%的新增公司为传统制造业公司。
受全球产品价格波动与欧盟“双反”的影响,光伏企业的平均利润在2012年跌至历史低谷,仅我国十大光伏巨头负债就达到了1110亿元,整个行业陷入了低迷状态。行业的震荡和巨大的研发压力使得80%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至今,包括光电股份、万家乐在内的近12%的上市公司或以出售光伏项目或以破产清算的方式退出了光伏产业。
近年来,政府频频出台政策,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但光伏制造业的亏损状况并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光伏产业应如何快速调整,实现良性、持续的发展仍是一大难题。
四、光伏产业发展及投资现状分析
新能源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表明,至2020年我国将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我国的光伏市场潜能巨大,我国现阶段的光伏产业并非是达到饱和,而应当是适时转型升级,实现技术和产能有效积累,转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光伏产业有着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而在产业中上游的多晶硅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由日本、美国、德国垄断,这些国家掌握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创新资本。就上游环节而言,制造工艺与技术专利也日新月异,随着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崛起,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已非主流,我国光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缺少核心竞争能力。
为实现技术优势,光伏企业的研发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13年无形资产平均增长速度为32.8%。研发项目一旦研发成功,研发支出便能成为公司与对手竞争时的一项前瞻性指标。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光伏企业肩负着更沉重的研发压力。无形资产支撑着企业的后续发展,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增加无形资产的投资,对打破光伏企业困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投机心理与过度投资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投资决策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是其表现之一。当薪酬契约失效时,容易诱发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过度投资现象的产生(辛清泉、林斌和王彦超,2007)。
传统制造企业向光伏产业的转型,推动了国内的光伏热潮,可大量投机性的新增产能,为市场带来的却是较低劣的产品与不完善的售后服务,长期的过度投资引发了产能过剩。尚未建立的市场准入机制为大量投机性资本涌入光伏产业提供了可能。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从传统制造行业向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必然要承担着沉重的研发压力,事实也证明这些公司并没能如愿实现转型,光伏生产线维持着较低产能,加上光伏产品持续受累于国内外行业环境的影响,光伏产品的售价和成本持续倒挂,导致日常经营亏损,多数企业最终被迫退出光伏行业。 五、政策分析与总结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高潮与低谷的切换,产能过剩在短时间内仍将阻挠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产业的跌宕起伏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警示与提醒——要重视无形资产在产业良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增加无形资产的投资既能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以其资产专用性减少投机性产能的盲目增加。
(一)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光伏行业若要走出低迷期,政策必定要不断加码,首先就要从企业整顿着手,建立起市场准入机制,在产业规模增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存量的深度整合。《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文件中所新规定的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光电转换率,大幅提高了原先的行业标准,并对光伏制造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作出了明确要求,对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项目严格把控。
设定研发支出的费用标准,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能有效控制企业盲目式的投机主义行为,企业为了最大化利用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无形资产,会倾向于降低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减少纯粹的机会主义行为,缓解投机性产能的无效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有助于激励企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兼并重组进程
当前,那些在光伏热潮中盲目激进的光伏企业陷入了经营不善、负债高企的窘境,80%的多晶硅制造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资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重新配置必然要发生成本,行业的资产专用性越高,资产的转换成本越高,清算价值越低,在行业内推进兼并重组能减少无形资产等专用性资产的损失。
《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对光伏企业的生产标准和研发支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能加速行业内不良企业的自然淘汰。在大部分中小光伏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推进光伏行业的兼并重整,促进业内整顿,优化配置行业资源,使拥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受益。
市场准入机制的建立将使光伏行业的产能规模受到严控,而兼并重组能推进中小企业无效产能的加速退出。无形资产作为光伏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支柱,对把控光伏企业的制造标准、推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光伏产业的去产能化将产生实质性影响。
参考文献:
[1]于玉林. 无形资产概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德.资产专用性、沉没投资与治理结构分析——基于交易成本与企业能力的观点[J].山东大学学报,2008(2):75—80
[3]李青原,王永海.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7):66—71
[4]刘海生.嵌入无形资产的会计恒等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9):61—68
[5]叶建木,黄莺.沉淀成本与投资决策分析[J].财会月刊,2007(7):34—35
[6]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110—122
(王敏,1991年生,浙江瑞安人,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无形资产 光伏产业 产业发展
一、引言
光伏产业链是依据光伏效应利用太阳能直接发电,以硅料、铸锭、硅片生产制造为上游,以电池片、组件封装生产环节为中游,以应用系统开发为下游的金字塔结构产业。光伏企业数量依各环节大幅增加,进入门槛越低,利润也逐级递减。
在国际市场和产业政策倾斜的双重鼓励下,我国光伏产业在近年来成为了多地政府与企业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企业为抢占先机,进行了大跃进式的盲目投资与扩张,但低利润回报、低竞争成本的规模效应之战使整个行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境。经历了产品价格波动与欧盟的“双反”,光伏企业普遍盈利不佳、负债高企。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安装与售后服务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是隐藏在产能过剩背后的深层次诱因,过度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技术空心化。
光伏产业在高峰与低谷之间的跌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地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频频出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表明了政府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秩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加大无形资产的专项投资是实现光伏产业快速调整,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二、相关文献总结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按无形资产的形成方式,可将无形资产分为技术型无形资产、权利型无形资产、资源型无形资产三类(于玉林,2005)。
无形资产因其较强的异质性和垄断性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与高额回报,是企业专用性资产的集中表现。王建德(2008)认为,企业是不同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前期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构成了企业异质性的来源。李青原、王永海(2006)将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资产专用性联系起来,指出资产专用性会提高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当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与市场对专用性资产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无形资产已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刘海生,2008)。
无形资产的专用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将资产专用性和沉淀成本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策略(叶建木、黄莺,2007)。企业在无形资产的投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市场风险,还承受着研发压力,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承担着相对更高的研发风险,一旦研发失败,资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重新配置必然要发生转换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励企业提高对专用性资产的利用率,能有效减少企业盲目的投机主义行为。
三、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益于欧洲市场的经济拉动和我国政策的扶持。大部分传统制造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主业受创。在光伏产业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光伏企业自2008年起数量激增,企业数量在3年内实现5倍的增长速度。在2008年至2010年间超过80%的新增公司为传统制造业公司。
受全球产品价格波动与欧盟“双反”的影响,光伏企业的平均利润在2012年跌至历史低谷,仅我国十大光伏巨头负债就达到了1110亿元,整个行业陷入了低迷状态。行业的震荡和巨大的研发压力使得80%的多晶硅企业被迫停产。至今,包括光电股份、万家乐在内的近12%的上市公司或以出售光伏项目或以破产清算的方式退出了光伏产业。
近年来,政府频频出台政策,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但光伏制造业的亏损状况并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光伏产业应如何快速调整,实现良性、持续的发展仍是一大难题。
四、光伏产业发展及投资现状分析
新能源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表明,至2020年我国将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我国的光伏市场潜能巨大,我国现阶段的光伏产业并非是达到饱和,而应当是适时转型升级,实现技术和产能有效积累,转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光伏产业有着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而在产业中上游的多晶硅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由日本、美国、德国垄断,这些国家掌握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创新资本。就上游环节而言,制造工艺与技术专利也日新月异,随着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崛起,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已非主流,我国光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缺少核心竞争能力。
为实现技术优势,光伏企业的研发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13年无形资产平均增长速度为32.8%。研发项目一旦研发成功,研发支出便能成为公司与对手竞争时的一项前瞻性指标。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光伏企业肩负着更沉重的研发压力。无形资产支撑着企业的后续发展,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强大牵引力。增加无形资产的投资,对打破光伏企业困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投机心理与过度投资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投资决策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是其表现之一。当薪酬契约失效时,容易诱发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过度投资现象的产生(辛清泉、林斌和王彦超,2007)。
传统制造企业向光伏产业的转型,推动了国内的光伏热潮,可大量投机性的新增产能,为市场带来的却是较低劣的产品与不完善的售后服务,长期的过度投资引发了产能过剩。尚未建立的市场准入机制为大量投机性资本涌入光伏产业提供了可能。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从传统制造行业向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必然要承担着沉重的研发压力,事实也证明这些公司并没能如愿实现转型,光伏生产线维持着较低产能,加上光伏产品持续受累于国内外行业环境的影响,光伏产品的售价和成本持续倒挂,导致日常经营亏损,多数企业最终被迫退出光伏行业。 五、政策分析与总结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高潮与低谷的切换,产能过剩在短时间内仍将阻挠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产业的跌宕起伏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警示与提醒——要重视无形资产在产业良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增加无形资产的投资既能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以其资产专用性减少投机性产能的盲目增加。
(一)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光伏行业若要走出低迷期,政策必定要不断加码,首先就要从企业整顿着手,建立起市场准入机制,在产业规模增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存量的深度整合。《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文件中所新规定的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光电转换率,大幅提高了原先的行业标准,并对光伏制造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作出了明确要求,对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项目严格把控。
设定研发支出的费用标准,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能有效控制企业盲目式的投机主义行为,企业为了最大化利用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无形资产,会倾向于降低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减少纯粹的机会主义行为,缓解投机性产能的无效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有助于激励企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兼并重组进程
当前,那些在光伏热潮中盲目激进的光伏企业陷入了经营不善、负债高企的窘境,80%的多晶硅制造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资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重新配置必然要发生成本,行业的资产专用性越高,资产的转换成本越高,清算价值越低,在行业内推进兼并重组能减少无形资产等专用性资产的损失。
《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对光伏企业的生产标准和研发支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能加速行业内不良企业的自然淘汰。在大部分中小光伏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推进光伏行业的兼并重整,促进业内整顿,优化配置行业资源,使拥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受益。
市场准入机制的建立将使光伏行业的产能规模受到严控,而兼并重组能推进中小企业无效产能的加速退出。无形资产作为光伏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支柱,对把控光伏企业的制造标准、推进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光伏产业的去产能化将产生实质性影响。
参考文献:
[1]于玉林. 无形资产概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德.资产专用性、沉没投资与治理结构分析——基于交易成本与企业能力的观点[J].山东大学学报,2008(2):75—80
[3]李青原,王永海.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7):66—71
[4]刘海生.嵌入无形资产的会计恒等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9):61—68
[5]叶建木,黄莺.沉淀成本与投资决策分析[J].财会月刊,2007(7):34—35
[6]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110—122
(王敏,1991年生,浙江瑞安人,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