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里穿行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yu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学教育的根基是审美教育,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把头埋在故事堆堆里读死书,而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深入了解作者,认真分析文学形象,以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汲取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真善美的精神。同时,还要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了解丰富的社会生活。那么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一点的呢?
  
  一、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人格
  
  作者本身就是事业成功的优秀人士。他们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艺术流传千古。作家们的优秀人格更使这些文学作品散发出夺目的光芒,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走进作家们的生活时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用他们做范例来开启学生心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应该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学《论语》讲孔子,就要带领学生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体会孔子为了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恢复建立完善严格的周朝礼制而周游列国、四处奔波的目的;不管他的政治主张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是否顺应时势,是否因此而让自己四处碰壁,历经屈辱和颠沛流离之苦,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其犹未悔”。古代先贤这种“舍我其谁”“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一切文学皆人学,当我们带领学生漫游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倾听作家们的心跳,感受他们的呼吸时,那简单的历史符号就会变化成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生命,充满人性美好的光辉,我们的学生就会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和感动。
  
  二、通过文学作品的人物赏析来体察人生,学会生活
  
  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文学人物,他们的个性都是非常的鲜明,富有人格魅力。我们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教《浊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就注意抓住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来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欣赏他只身入敌营的勇敢,随机应变的聪明,特别是他那种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的气度,教育学生凡事要以大局为重,方可成就大事;从《赤壁之战》中学习孙全面对群臣主战主和的纷争时当机立断的果决;从《杨修之死》中悟出为人不可目无尊上,太过张狂的道理——通过这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文学人物分析,让学生觉得语文就是生活,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完美的人物形象就使我们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学会生活。
  
  三、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反观教材内容,认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在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是关于思乡怀人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创作根源就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而造成的,所以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悲叹。而现在,由于有了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天涯近在咫尺,离别之痛、思恋之切远不及古人那么沉重。为了让学生认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有一次我上课时便让学生讨论,如今异国通婚是多么平常,如果王昭君,文成公主的故事发生在今天,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纷纷发言,创作了无数个新的昭君出塞版本,连宝马奔驰都出来了,可就是没一个悲悲切切的。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谈到荔枝的不易储存,引用了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嘲讽杨贵妃为了吃一点水果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而到了今天,南国水果通过空运已遍布东西南北,昔日的皇家贡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就这样在让学生真切的认识到历史的遗迹已随着时间的脚步悄然远去,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则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四、结合热点问题,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的脚步向前走,就来到了现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涉及不少历史事件,如果和现实中的热点事件结合起来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一文表达出对种族平等的热切期盼,刚好教这课时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获胜之时,我就把这件大事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去看昔日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认识几百年来人类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果;在学习毛主席的“更立西江赤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时,我将之与三峡大坝的胜利竣工联系起来,当年领袖的宏伟遗愿而今化为现实,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当历史和现实链接起来时,我们可以探索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感受文学形象的无穷魅力, 让语文教学与历史相接、与现实结合、与生活联系,把语文课上“活”,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徜徉,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里穿行,这将是一种快乐的旅行。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美国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法》被认为是现代各国反垄断法的鼻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反垄断法确立了适用除外制度这一重要规则。在适用除外制度确立后,其价值取向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取向必然要符合反垄断法的总体价值取向。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笔者认为,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内涵包括如下两
期刊
我国古代美学论著《乐记》中说:“乐为舞之心,舞为乐之容”。 这一论述深刻地阐述了音乐与舞蹈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即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形象。在古代, 音乐与舞蹈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形式, 统称为“乐舞”。远古时代, 在人们的图腾祭祀活动中, 常常是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模式。《吕氏春秋》中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叙说的是三位古人以牛尾做道具脚踏节奏, 边歌边舞的
期刊
一、大学生责任含义阐释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我们
期刊
一、承诺生效规则的不同主张    交易双方做买卖,总有一方首先提出动议,如买方首先向卖方提出:我愿意以XX价格购买你的XX货,怎么样?这种动议就是发盘(offer)①,合同法上通常将其称之为要约。  所谓要约,就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要约所指向的对象即为受要约人。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就是承诺。当事人订立合同,一般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承诺一旦生效,合同即告成
期刊
唐代的官职制度十分复杂,由此出现在原始史料中的唐人官衔也非常繁琐。清代著名的考证史家王鸣盛就曾抱怨到:“学者读史,于新旧唐书及宋史所最苦者,官名之淆杂累坠,昡瞀心目。①”同时,唐代的众多官僚不仅是政治的担当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唐代诗、书、画这些上层雅文化的创造者中,大部分都有着宦海沉浮的人生经历。因而读懂他们的官衔,对于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唐代的官衔就其背后的职
期刊
延安时期,毛泽东积极创构并最终成形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对延安文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延安文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政治性影响,更在1949年后凭借其所属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延续而楔入到了共和国文学的血脉中去。    一     在延安文艺的发展历程中,文艺整风后的延安文学在其政治意识形态性上已经成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毛泽东话语”的再生产场域,它的确立不仅依附这一话语,而且紧密依附于党的权
期刊
化妆师的任务,就是按剧本中所规定的人物特征,如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经历、出声等等。在演员原有基础上,才用各种化妆手段,塑造出任务的外貌形象。  在目前,我们化妆手段可分为:绘型化妆、塑型化妆、毛发化妆和校型化妆。  毛发化妆:  毛发化妆法:就是用各种毛发零件,其中包括头套、假胡须、眉毛、睫毛、发辫、发片等等,改变演员本人不适合角色要求的法师、胡式、眉式,以及毛发的颜色,以达到塑造各种不
期刊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新形势下,坚持以学生为本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风气与传统、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在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三个方面。它是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校内成员的管理  任何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队,要想达到融洽和谐,实
期刊
一、引言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是基于“只选择一个节目作为文本,不仅可以计算出任何详细阅读足以花费的时间,而且可以认识到虽然每个节目都是独特的和不可重复的,但是它却可以准确地传达、构成能够辨识和理解的意义群”。本文将《发际红》作为文本来进行分析,原因有两个:《发际红》被中印媒体评为近年来印度电视剧的集大成之作,其质量和影响都具有代表性;《发际红》对印度文化传统的展现更为全面,对于本文分析中印
期刊
一、著者生平简介    《攻媿集》是宋代诗文家、书法家、学者楼钥的作品集。楼钥(1137-1213),原字启伯,后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隆兴进士。光宗立,擢起居郎,试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忤意韩侂胄,迁吏部尚书,知宁国府,罢。  胄诛,起翰林学士,仕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宋史》称其“浑厚正大”,“文辞精博”。散文不事雕琢,所作奏议多论治国之道,反对韩侂胄,推崇朱熹。乾道间曾以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