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让生病绽放出另一种生命的美丽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ix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有人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他自嘲道:我的职业是生病,我只是在业余时间写点东西。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是以生病为生的人,却写出了许多名扬中外的文学作品。他用文字,照亮了世人的心灵,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温暖和力量。他的作品被称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当代文坛的珠穆朗玛峰”。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史铁生。
  
  1951年,史铁生出生在北京。在他17岁那一年,史铁生作为知青下放插队在陕北延安。一次山洪暴发,使他遭遇到暴雨和冰雹的侵袭。没想到,就是这一次不经意的浸泡,使他双腿瘫痪,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当命运将他束缚在轮椅上后,他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阅读和写作上。1979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这给了他巨大的信心和力量,他拥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上天似乎总是要和他过不去。1998年的一天晚上,史铁生在伏案写作时突然昏厥过去。经查,他被确诊患有尿毒症。从此,史铁生不得不靠每两天一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在长达11年的血液透析中,他的左手动脉和静脉被扎针扎成粗大的扭曲的蚯蚓状。每当他坐着轮椅去医院透析,那薄凉的背影,让人涌动起无比悲壮的心情。每一次透析,都有可能是他生命的绝唱,而这一晃,他竟走过了11年。
  
  几乎每天在病中度日的史铁生,却忙里偷闲,在“业余” 时间里,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许多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的《病隙碎笔》,字字珠玑,充满着人性的光芒和智慧,感动了无数读者,让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感悟。20万字的《病隙碎笔》,史铁生整整写了4年。算起来,他一天平均只写136个字。而这样的工作,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个年轻的病人最常去的地方,是离大杂院不远的地坛。每天,他都摇上还吊着用来接尿的黄色塑料瓶的轮椅,在这座荒废的园子里,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思考关于死的问题,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
  作家徐晓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还是一个20岁的姑娘,每天上下班要抄近道穿过地坛。她注意到,那里总是有个年轻人,“黑色的皮肤,厚厚的嘴唇,明显残废的双腿,总是捧着本厚厚的英文词典”。有时,他也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少人的角落,“偷偷地写”。如果有人无意中闯进这个空间,他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
  最终,这个古园里诞生了一篇15000字的《我与地坛》。这部探讨生与死、荒废与生长、绝望与希望的长篇散文,打动了万千读者,以至于作家韩少功评价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那一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作品,也是一个丰收年。”
  
  从21岁那年开始,史铁生就一直没有逃脱过病痛的折磨。他把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先是作为“起落架”的两条腿瘫痪了,然后因为尿毒症,像是“发动机”的两个肾也“一起失灵”。在这种身体状况下,他不得不每周接受三次透析来维持生命,全身的血液先被抽出来,再被输回去。
  经历过1000多次的针刺,手臂间肿胀的动脉和静脉就像“3条大蚯蚓”。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甚至就连喝汤时呛了一口,都可能感染肺炎”。2010年秋天,他为了和朋友聊上一个小时,甚至不得不提前一天整日卧床,养足精神。
  徐晓曾经这样描述史铁生遭遇的一切:“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尿毒症威胁着他的生命,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可是,在朋友们的眼里,史铁生乐观得“根本不像一个被重病缠绕的病人”。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人都提到,他很少一脸愁容,恰恰相反,他“太爱笑了”,黑镜框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黠”。
  现在已经是一家杂志主编的许庆亮还记得,2003年,自己曾去采访史铁生。这个轮椅上的作家从容地谈论着死亡,身体却处在极度虚弱之中。在接受采访一个多小时后,他叹了一口气,说:“对不起,我累了,觉得喘不过气来。”
  许庆亮试探地问,病情是否有好转,有没有哪一天可以摆脱透析。史铁生答道:“肯定有这么一天,那一天我就死了嘛。”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史铁生每天几乎只有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写作时,这个病人总是躺在床上,在胸前斜支起一块木板,费劲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打。
  在这种艰难的写作之后,中国文坛留下了属于史铁生也属于整个世界的100多万字作品。
  在2002年华语传媒大奖上,这位一辈子困于轮椅的作家,被评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授奖词对这个作家作出了最为恰如其分的评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10年12月31日,在距离自己60岁生日仅仅4天的时候,因突发脑溢血,史铁生带着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和未完成的书稿,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一直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男人,终于“辞职”了。
  对他来说,死亡从不是个遥远的话题。甚至早在上个世纪末,他就对后事做出了安排,“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诗句”。
  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在北京城东四环一个小区里,他的家门口没有摆放花圈或挽联。家人用一种宁静、镇定的声音婉拒前来采访的记者。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那个摇着轮椅的、虚弱的病人的身影,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院子里了。
  但还是有人会想起他那永远不曾实现的梦想。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史铁生最喜欢的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来到北京,特意赠送给这个“一辈子都梦想着成为田径高手”的病人一双定制跑鞋。史铁生是刘易斯最崇拜的中国作家。刘易斯说,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自己靠双腿跑出人生,但是,他却从阅读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一种蕴藏在内心的信心和力量。可以说,是史铁生的文字,使他跑得更快更强更完美。
  2001年3月20日,刘易斯到中国进行体育交流,他一到北京,就急切地向人打听史铁生在哪儿。我要见一见我心中的偶像,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
  史铁生得知这个消息,坐着轮椅赶到宾馆。刘易斯从房间里迎了出来,他弯下腰,紧紧地握着史铁生的手,激动地说道,你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啊!那一刻,史铁生用文字给世界田径赛场上的“飞毛腿”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是别人无法感知的。
  这就是史铁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个铁打的生命。史铁生将自己的职业比喻为生病,充满着一种神圣的敬畏,没有一丝悲悯和伤感,令人肃然起敬,感动莫名。
  著名作家莫言深情地说道,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生前,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也许,在这个节日里,这个病人的灵魂已经告别轮椅,微笑地飞翔着,进入了天国。
  如果注定要以生病为友,那么,就让生病绽放出另一种生命的美丽吧!以一种感激和敬畏的态度,去对待生病,善待生病。正如史铁生说的那样,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正是有了这痛彻肺腑的心灵感悟,使得史铁生的生命绽放出别样的美丽和精彩。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