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杂技大国,古老的杂技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焕发新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杂技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演出产业也日益壮大,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小、表演团体弱、产品滞后时代需求等问题,需要通过政府扶持培育杂技团体、提升创作表演水平、深化与旅游项目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途径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文化旅游强区;杂技;演出;产业;融合
杂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世界声誉。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杂技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起,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焕发新生,茁壮成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杂技演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杂技演出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这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个亟需提出明确路径的时代课题。
一、“十四五”时期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深入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杂技演出产业是广西文化产业的传统行业之一和基本盘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形势具有新的特点。
(一)在制度层面,文化旅游融合的顶层设计全面建立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大决策。截至2019年3月底,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相继组建完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完成后,文化产业、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方位以及在政府工作中的序列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广西是文化旅游大区,以十二个世居民族为代表的文化绚丽多彩,以“老、少、边、海、寿”为特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较高,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德天瀑布等景区名扬天下,以《印象·刘三姐》《桂林千古情》《坐妹》为代表的旅游演艺起步早、项目多、效益高,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杂技演出产业作为广西文化旅游融合的重点领域和旅游演艺的典型形态,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在政策层面,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2019年,首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提出了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的发展目标,并把每年召开一次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作为扶持一地、辐射周边、带动全区的新举措。随后,广西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为包括杂技演出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在环境层面,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演艺业态
2020年春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世界政治秩序和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冲击,至今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剧院等演出市场和旅游景区一度关闭,直至疫情稳定后才恢复营业。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取消和延期的演出将近两万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人民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20年一季度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消费均下降超过72%。受疫情的影响,全国演艺业不断寻求突围和变革,预约制、会员制、网络直播等商业模式日益普及,对以传统现场观演为主的演艺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瓶颈
(一)发展基础
1.广西杂技民族风格初步形成。经过60余年的发展,广西杂技在传承中华杂技传统技艺、吸收当代国际杂技潮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元素,发挥南方人灵巧柔韧的身体特质,节目创作表演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推出了《高台定车》《仿古杂技》《抖杠》《牌技》《小跳板》《台圈》《小雪猫与独耳鼠》《瑶心鼓舞——蹬鼓》《羽人梦——单手倒立技巧》《百鸟衣》等优秀作品,也产生了周云鹏、覃鸿植、杨爱霞、吴汉生、陈家明、罗征、崔焱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杂技艺术家。广西60多年来的杂技表意实践道路表现出其试图建构以综合的表意贯穿、衔接杂技本体形式,充分结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要与市场可能的杂技“大技艺”1态势。
2.艺术创作展演体系日益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杂技艺术的发展,通过扶持作品创作、搭建展演平台、建设专门剧场、促进交流传播、加强人才培养等途径,不断完善杂技艺术的创作展演体系。截至目前,广西杂技节目在全国、全区获奖百余次。广西杂技团的《抖杠》《飞绸》《瑶心鼓舞——蹬鼓》,桂林杂技团的《牌技》还荣获了国际大奖。在杂技创作和展演平台方面,原自治区文化厅与自治区文联、广西电视台等部门联合创办的广西杂技魔术比赛,是一项政府部门主办的全区性行业性赛事,在全国都不多见,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推出和推举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节目和青年才俊,对于广西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杂技演出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杂技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演艺市场的宠儿,成为雅俗共赏、市场效益好、演员收入高的艺术门类。广西的杂技表演团体不仅是全区重大文艺演出的重要力量,活跃于城镇的各大剧场、乡镇的市集和圩场,同时还在主管部门的扶持下积极开展驻场演出,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提供了优质和便捷的新选择。广西杂技团投资运营的广西杂技剧场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定期举办《快乐星期六》动漫杂技晚会,成为首府杂技演出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全区杂技艺术的排头兵,广西杂技团还走出广西,走出国门,先后与土耳其、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近10个国家签订商业性演出订单,组织优秀青年杂技演员到国外进行长期演出,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
1.杂技院团萎缩,产业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 广西的杂技从业者从旧社会的底层艺人翻身成为文艺工作者,杂技表演团体也步入正轨,专业化的国营团体和杂技民营团体曾多达二十余个。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后,广西本就数量不多的杂技表演团体均改制为企业,广西杂技表演团体的“三驾马车”几乎都不独立存在,广西杂技团转企后成为广西演艺集团的子公司,桂林市杂技团与桂林市歌舞团和漓江剧院组建为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博白县杂技团(玉林市杂技团)与博白县采茶剧团组建为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由于缺乏财政保障,广西杂技表演团体的创作生产和经营管理相继陷入困境。在演出形式上,杂技节目大多与歌舞、戏曲等节目组成综合性演出出现,节目数量较少,演出收入不高。由于节目更新较慢、营销网络滞后等因素影响,广西杂技剧场的驻场演出的上座率逐渐下降,目前受疫情的冲击已经停演。小型的民营杂技团大多扎根城镇,还保留着旧社会杂耍艺人的烙印和个体户的性质,采用篷圈式的演出方式,演出收入除维持艺人生计和团体运营之外盈余较少。
2.营销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匮乏。广西的国有杂技表演团体虽然已经转企改制,但其创作演出仍受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政府性购买的惠民演出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针对企业和中高收入者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杂技表演团体的营销意识较为被动,缺乏针对性、超前性、系统性意识,营销方式较为陈旧落后,不善于使用新媒体制造引爆社会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稳定和高额的演出收入。民营杂技表演团体则存在节目质量不高、低价竞争等不良风气,市场行为无序混乱。在人员结构方面,杂技表演团体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来自转岗和超龄的杂技演员,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先天不足,也缺乏系统的集中培训。由于受经费限制,杂技表演团体较少招聘和引进文化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较低的薪资待遇对中高端人才也不具有吸引力,造成了广西杂技演出行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严重短板。
3.节目创新不足,滞后观众需求。不断涌现的精品力作是演艺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对于杂技演出业而言同样如此。杂技是借助人类肢体动作展现高、险、惊、难、奇、谐技艺的艺术,对演员基本功、演出道具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节目创作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对于广西这个杂技编导和理论研究人才较为缺乏的省区而言,如不进行高投入的集中攻关和聘请外地名家,想要推出数量众多的优质杂技节目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困难的。纵观广西目前的杂技演出市场,演出节目仍以《圆桌溜冰》《转碟》《钻圈》《柔术》等面世了数十年的老节目为主,这些作品虽然在道具、服装、音乐等方面进行了现代包装,但仍改变不了节目陈旧老化的内核,难以满足当代观众对新、奇、稳、美、情等杂技节目的观演需求,像《爷爷的单车》《绿·韵——女子集体造型》《花海——造型》《田园交响曲——草帽》这些兼具技巧性、意象性、故事性的新时代杂技节目仍然相对缺乏。
三、广西杂技演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加大对杂技团体的扶持力度
文艺院团是演艺业的市场主体,广西杂技表演团体的弱小是造成广西杂技演出业难以做大做强的最根本原因。如作为全区性的杂技盛会,第四届广西杂技魔术展演仅有广西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艺术学校、玉林市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这5家单位参演,其中还有2家是艺术学校。当前,广西的杂技表演团体均已转企改制,生存发展较为困难,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以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大对杂技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的杂技表演团体,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支持国有杂技表演团体做大做强,引导民营杂技表演团体有序发展。在产业定位和规划方面,要把杂技演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和演艺业的基础行业进行布局指导,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加大政府惠民演出、公益性演出和大型演出的购买力度,在税收和场租等方面实施减免等优惠政策。规划建设新的广西杂技剧场,提升改造国有杂技表演团体排练场,配備舞台车,提高杂技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医疗、社保水平,将国有院团场馆变成杂技演出的主阵地,形成国有表演团体示范引领、民营表演团体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提升广西杂技的创作表演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演出日益没有市场,精品剧目的一票难求和低档节目的无人问津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北京、上海、辽宁、河北等省市相比,广西杂技的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化水平也不高,但发展杂技演出产业,广西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外交流的便捷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广西的杂技表演团体要顺应当今艺术的发展潮流,深入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组织杂技编导和演员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把艺术创作作为院团的中心环节和发展演出产业的根基,提升编导文化知识储备的感知力、艺术想象力以及舞台创作的创新力1,不断推出艺术性、欣赏性和感染力强的优秀作品。杂技作品创作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破固有观念的藩篱,充分吸收戏曲、舞蹈、音乐剧等姊妹艺术的技巧和元素,对舞台、灯光、音乐、服装、道具等进行改革,可以是创作理念、杂技本体、综合艺术、内容与形式上整体的创新,也可以是舞台艺术某一方面、某一门类包括运用现代科技舞台的创新,使杂技在表演形式上更具时代气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杂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代表着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2。纵观广西历年来涌现的优秀杂技作品,不论是主题晚会《仿古杂技》,还是壮族神话杂技剧《百鸟衣》、创意杂技《我们从“那”来》,无一不是展示广西民族文化的佳作。新时代提升广西杂技创作表演水平,促进杂技演出产业转型升级,彰显民族特色这条路必须要坚持下去,要深入挖掘广西各民族的历史脉络、神话传说、文学古籍、民间艺术、生活风俗、英雄人物等素材,做好重点题材的规划和剧本论证,梳理和萃取广西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用杂技的技术技巧进行展示、串联和演绎,打造新时代杂技艺术的精品力作。 (三)推动杂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當前杂技演出产业最大的时代背景,也是推动广西杂技演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出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表演团体、旅游景区要形成推动杂技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支持杂技演出成为旅游演艺、夜间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杂技表演团体在坚守驻场演出、巡演、商演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广西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除了承接旅游景区的演艺项目外,还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旅游演艺项目的策划、开发、运营和管理,吸收社会资本,获取除了演出收入之外更多的投资所得等收益。结合当前广西构建的“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精心布局广西杂技 “一中心、一群落、一小镇”的演出产业布局,即打造南宁杂技驻场演出中心,桂林旅游杂技演艺群落,玉林市博白县杂技小镇,学习借鉴河北省吴桥县杂技演出产业的先进经验,建立杂技主题公园、杂技文化产业园,以杂技艺术为主题衍生食、住、行、游、购、娱等新业态,延长杂技演出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四)完善广西杂技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的杂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开展杂技教育较早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所开办全日制杂技中职教育的地方3。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目前,广西的杂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最初的“团带班”演变为校团共建、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并存,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广西共有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贺州旅游职业学校、广西演艺职业学院这4所院校开展杂技专业人才培养,40年来为广西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杂技演出产业的不断壮大输送了大批人才。为适应新时代杂技演出产业发展的需要,广西的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提升杂技教育的办学层次,改变当前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单一模式,采取与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升级,在杂技表演之外增设杂技编导、杂技舞美、艺术管理等专业,涵盖杂技从业人员的各个行当和全职业周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杂技艺术表演团体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把杂技艺术和商业经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和引进中高端经营管理人才, 拓展广西杂技从业人员的来源结构,使杂技表演团体真正转型为演出适销对路、市场开拓能力强、员工队伍合理、经营收入高的现代文化企业。
[关键词]文化旅游强区;杂技;演出;产业;融合
杂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世界声誉。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杂技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起,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焕发新生,茁壮成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杂技演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杂技演出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这门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个亟需提出明确路径的时代课题。
一、“十四五”时期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深入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杂技演出产业是广西文化产业的传统行业之一和基本盘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形势具有新的特点。
(一)在制度层面,文化旅游融合的顶层设计全面建立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大决策。截至2019年3月底,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相继组建完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完成后,文化产业、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方位以及在政府工作中的序列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广西是文化旅游大区,以十二个世居民族为代表的文化绚丽多彩,以“老、少、边、海、寿”为特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较高,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德天瀑布等景区名扬天下,以《印象·刘三姐》《桂林千古情》《坐妹》为代表的旅游演艺起步早、项目多、效益高,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导下,杂技演出产业作为广西文化旅游融合的重点领域和旅游演艺的典型形态,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在政策层面,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2019年,首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提出了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的发展目标,并把每年召开一次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作为扶持一地、辐射周边、带动全区的新举措。随后,广西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为包括杂技演出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在环境层面,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演艺业态
2020年春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世界政治秩序和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冲击,至今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剧院等演出市场和旅游景区一度关闭,直至疫情稳定后才恢复营业。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取消和延期的演出将近两万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人民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统计,2020年一季度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消费均下降超过72%。受疫情的影响,全国演艺业不断寻求突围和变革,预约制、会员制、网络直播等商业模式日益普及,对以传统现场观演为主的演艺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广西杂技演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瓶颈
(一)发展基础
1.广西杂技民族风格初步形成。经过60余年的发展,广西杂技在传承中华杂技传统技艺、吸收当代国际杂技潮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元素,发挥南方人灵巧柔韧的身体特质,节目创作表演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推出了《高台定车》《仿古杂技》《抖杠》《牌技》《小跳板》《台圈》《小雪猫与独耳鼠》《瑶心鼓舞——蹬鼓》《羽人梦——单手倒立技巧》《百鸟衣》等优秀作品,也产生了周云鹏、覃鸿植、杨爱霞、吴汉生、陈家明、罗征、崔焱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杂技艺术家。广西60多年来的杂技表意实践道路表现出其试图建构以综合的表意贯穿、衔接杂技本体形式,充分结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要与市场可能的杂技“大技艺”1态势。
2.艺术创作展演体系日益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杂技艺术的发展,通过扶持作品创作、搭建展演平台、建设专门剧场、促进交流传播、加强人才培养等途径,不断完善杂技艺术的创作展演体系。截至目前,广西杂技节目在全国、全区获奖百余次。广西杂技团的《抖杠》《飞绸》《瑶心鼓舞——蹬鼓》,桂林杂技团的《牌技》还荣获了国际大奖。在杂技创作和展演平台方面,原自治区文化厅与自治区文联、广西电视台等部门联合创办的广西杂技魔术比赛,是一项政府部门主办的全区性行业性赛事,在全国都不多见,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推出和推举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节目和青年才俊,对于广西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杂技演出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杂技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演艺市场的宠儿,成为雅俗共赏、市场效益好、演员收入高的艺术门类。广西的杂技表演团体不仅是全区重大文艺演出的重要力量,活跃于城镇的各大剧场、乡镇的市集和圩场,同时还在主管部门的扶持下积极开展驻场演出,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提供了优质和便捷的新选择。广西杂技团投资运营的广西杂技剧场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定期举办《快乐星期六》动漫杂技晚会,成为首府杂技演出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全区杂技艺术的排头兵,广西杂技团还走出广西,走出国门,先后与土耳其、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近10个国家签订商业性演出订单,组织优秀青年杂技演员到国外进行长期演出,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
1.杂技院团萎缩,产业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 广西的杂技从业者从旧社会的底层艺人翻身成为文艺工作者,杂技表演团体也步入正轨,专业化的国营团体和杂技民营团体曾多达二十余个。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后,广西本就数量不多的杂技表演团体均改制为企业,广西杂技表演团体的“三驾马车”几乎都不独立存在,广西杂技团转企后成为广西演艺集团的子公司,桂林市杂技团与桂林市歌舞团和漓江剧院组建为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博白县杂技团(玉林市杂技团)与博白县采茶剧团组建为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由于缺乏财政保障,广西杂技表演团体的创作生产和经营管理相继陷入困境。在演出形式上,杂技节目大多与歌舞、戏曲等节目组成综合性演出出现,节目数量较少,演出收入不高。由于节目更新较慢、营销网络滞后等因素影响,广西杂技剧场的驻场演出的上座率逐渐下降,目前受疫情的冲击已经停演。小型的民营杂技团大多扎根城镇,还保留着旧社会杂耍艺人的烙印和个体户的性质,采用篷圈式的演出方式,演出收入除维持艺人生计和团体运营之外盈余较少。
2.营销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匮乏。广西的国有杂技表演团体虽然已经转企改制,但其创作演出仍受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政府性购买的惠民演出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针对企业和中高收入者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杂技表演团体的营销意识较为被动,缺乏针对性、超前性、系统性意识,营销方式较为陈旧落后,不善于使用新媒体制造引爆社会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稳定和高额的演出收入。民营杂技表演团体则存在节目质量不高、低价竞争等不良风气,市场行为无序混乱。在人员结构方面,杂技表演团体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来自转岗和超龄的杂技演员,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先天不足,也缺乏系统的集中培训。由于受经费限制,杂技表演团体较少招聘和引进文化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较低的薪资待遇对中高端人才也不具有吸引力,造成了广西杂技演出行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严重短板。
3.节目创新不足,滞后观众需求。不断涌现的精品力作是演艺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对于杂技演出业而言同样如此。杂技是借助人类肢体动作展现高、险、惊、难、奇、谐技艺的艺术,对演员基本功、演出道具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节目创作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对于广西这个杂技编导和理论研究人才较为缺乏的省区而言,如不进行高投入的集中攻关和聘请外地名家,想要推出数量众多的优质杂技节目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困难的。纵观广西目前的杂技演出市场,演出节目仍以《圆桌溜冰》《转碟》《钻圈》《柔术》等面世了数十年的老节目为主,这些作品虽然在道具、服装、音乐等方面进行了现代包装,但仍改变不了节目陈旧老化的内核,难以满足当代观众对新、奇、稳、美、情等杂技节目的观演需求,像《爷爷的单车》《绿·韵——女子集体造型》《花海——造型》《田园交响曲——草帽》这些兼具技巧性、意象性、故事性的新时代杂技节目仍然相对缺乏。
三、广西杂技演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加大对杂技团体的扶持力度
文艺院团是演艺业的市场主体,广西杂技表演团体的弱小是造成广西杂技演出业难以做大做强的最根本原因。如作为全区性的杂技盛会,第四届广西杂技魔术展演仅有广西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市艺术学校、玉林市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这5家单位参演,其中还有2家是艺术学校。当前,广西的杂技表演团体均已转企改制,生存发展较为困难,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以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大对杂技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的杂技表演团体,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支持国有杂技表演团体做大做强,引导民营杂技表演团体有序发展。在产业定位和规划方面,要把杂技演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和演艺业的基础行业进行布局指导,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加大政府惠民演出、公益性演出和大型演出的购买力度,在税收和场租等方面实施减免等优惠政策。规划建设新的广西杂技剧场,提升改造国有杂技表演团体排练场,配備舞台车,提高杂技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医疗、社保水平,将国有院团场馆变成杂技演出的主阵地,形成国有表演团体示范引领、民营表演团体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提升广西杂技的创作表演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演出日益没有市场,精品剧目的一票难求和低档节目的无人问津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北京、上海、辽宁、河北等省市相比,广西杂技的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化水平也不高,但发展杂技演出产业,广西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外交流的便捷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广西的杂技表演团体要顺应当今艺术的发展潮流,深入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组织杂技编导和演员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把艺术创作作为院团的中心环节和发展演出产业的根基,提升编导文化知识储备的感知力、艺术想象力以及舞台创作的创新力1,不断推出艺术性、欣赏性和感染力强的优秀作品。杂技作品创作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破固有观念的藩篱,充分吸收戏曲、舞蹈、音乐剧等姊妹艺术的技巧和元素,对舞台、灯光、音乐、服装、道具等进行改革,可以是创作理念、杂技本体、综合艺术、内容与形式上整体的创新,也可以是舞台艺术某一方面、某一门类包括运用现代科技舞台的创新,使杂技在表演形式上更具时代气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杂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代表着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2。纵观广西历年来涌现的优秀杂技作品,不论是主题晚会《仿古杂技》,还是壮族神话杂技剧《百鸟衣》、创意杂技《我们从“那”来》,无一不是展示广西民族文化的佳作。新时代提升广西杂技创作表演水平,促进杂技演出产业转型升级,彰显民族特色这条路必须要坚持下去,要深入挖掘广西各民族的历史脉络、神话传说、文学古籍、民间艺术、生活风俗、英雄人物等素材,做好重点题材的规划和剧本论证,梳理和萃取广西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用杂技的技术技巧进行展示、串联和演绎,打造新时代杂技艺术的精品力作。 (三)推动杂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當前杂技演出产业最大的时代背景,也是推动广西杂技演出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出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表演团体、旅游景区要形成推动杂技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支持杂技演出成为旅游演艺、夜间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杂技表演团体在坚守驻场演出、巡演、商演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广西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除了承接旅游景区的演艺项目外,还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旅游演艺项目的策划、开发、运营和管理,吸收社会资本,获取除了演出收入之外更多的投资所得等收益。结合当前广西构建的“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精心布局广西杂技 “一中心、一群落、一小镇”的演出产业布局,即打造南宁杂技驻场演出中心,桂林旅游杂技演艺群落,玉林市博白县杂技小镇,学习借鉴河北省吴桥县杂技演出产业的先进经验,建立杂技主题公园、杂技文化产业园,以杂技艺术为主题衍生食、住、行、游、购、娱等新业态,延长杂技演出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四)完善广西杂技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的杂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开展杂技教育较早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所开办全日制杂技中职教育的地方3。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目前,广西的杂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最初的“团带班”演变为校团共建、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并存,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广西共有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贺州旅游职业学校、广西演艺职业学院这4所院校开展杂技专业人才培养,40年来为广西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杂技演出产业的不断壮大输送了大批人才。为适应新时代杂技演出产业发展的需要,广西的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提升杂技教育的办学层次,改变当前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单一模式,采取与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升级,在杂技表演之外增设杂技编导、杂技舞美、艺术管理等专业,涵盖杂技从业人员的各个行当和全职业周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杂技艺术表演团体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把杂技艺术和商业经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和引进中高端经营管理人才, 拓展广西杂技从业人员的来源结构,使杂技表演团体真正转型为演出适销对路、市场开拓能力强、员工队伍合理、经营收入高的现代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