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以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便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保持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课前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直观性激趣。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声情并茂的图画,直观形象的画面,形象有趣实物教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很自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如我在上《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印度的种姓制度分类等有关的录像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国的辉煌,从而激发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向往,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进而以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2.设置悬念激趣。
初中生求知欲、好奇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积极地心里因素,设置悬念。如在讲《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中"希波战争"这一栏目内容时,可先问学生:"在奥运会上,距离最长的跑步项目是哪一项?"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答道:"马拉松"我紧接着问:"哪位同学们知道这一项目最初的由来?"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一项目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场战争有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能知道了。于是学生为了弄清这一悬念,马上就投入到学习中。
二 课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形象的语言和情景,变枯燥为生动。
历史教材以史实为依据,内容以概论性强,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新中国外交时,我讲述周总理智辩美国记者的故事,形象生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图像、实物及电化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刺激性,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如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汉初中原的贫困、北方匈奴又不断南下进犯,时刻威胁着西汉的安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对于"和亲政策"的理解就比较的顺利也比较的深刻了。而情景活动教学法,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2.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如果发生在当时的中国,结果会怎样?""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 在教学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设疑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贵质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面前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认识心理和情性心理便会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当然设置疑难应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轻易解决问题,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且经过努力,解决了疑难,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往往一个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现象作深入的思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学习兴趣。
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兴趣,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扮演历史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概括史实、设计方案、评价历史事件等活动,也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
三 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要有始有终,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后,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每一节课结尾时,我们应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耐思考的思维拓展题。
1.适时做些巩固性练习,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课后适当添加练习或者课后适当选择些识记性作业非常有必要了,这也是维持其兴趣的不错方法。例如,当学生再面临众多次的考试后,答题思路不明确,甚至无从答题,那么成绩必然不理想,那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现象。所以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知识,能有成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感,自然而然,学生兴趣就提高起来。
2.适当的评价激发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成功更需要欣赏。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正确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效,尝试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课前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直观性激趣。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声情并茂的图画,直观形象的画面,形象有趣实物教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很自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如我在上《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印度的种姓制度分类等有关的录像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国的辉煌,从而激发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向往,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进而以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2.设置悬念激趣。
初中生求知欲、好奇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积极地心里因素,设置悬念。如在讲《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中"希波战争"这一栏目内容时,可先问学生:"在奥运会上,距离最长的跑步项目是哪一项?"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答道:"马拉松"我紧接着问:"哪位同学们知道这一项目最初的由来?"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一项目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场战争有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能知道了。于是学生为了弄清这一悬念,马上就投入到学习中。
二 课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形象的语言和情景,变枯燥为生动。
历史教材以史实为依据,内容以概论性强,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新中国外交时,我讲述周总理智辩美国记者的故事,形象生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图像、实物及电化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刺激性,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如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汉初中原的贫困、北方匈奴又不断南下进犯,时刻威胁着西汉的安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对于"和亲政策"的理解就比较的顺利也比较的深刻了。而情景活动教学法,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2.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提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如果发生在当时的中国,结果会怎样?""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 在教学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设疑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贵质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面前一旦出现问题,他们的认识心理和情性心理便会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疑难,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当然设置疑难应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感到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轻易解决问题,需进行积极努力的思考,"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且经过努力,解决了疑难,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往往一个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现象作深入的思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学习兴趣。
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兴趣,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学生在扮演历史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概括史实、设计方案、评价历史事件等活动,也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
三 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要有始有终,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后,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每一节课结尾时,我们应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耐思考的思维拓展题。
1.适时做些巩固性练习,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课后适当添加练习或者课后适当选择些识记性作业非常有必要了,这也是维持其兴趣的不错方法。例如,当学生再面临众多次的考试后,答题思路不明确,甚至无从答题,那么成绩必然不理想,那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现象。所以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知识,能有成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感,自然而然,学生兴趣就提高起来。
2.适当的评价激发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成功更需要欣赏。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正确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效,尝试获得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