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并改变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新的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人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具备开放的教学理念,扩充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开放教学观念
  
  以应试为中心,以课堂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作为语文教学最终目标的观念在很多语文教师的头脑中不知不觉扎下了根。而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有个性。会生活。它既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但必须向课堂外延伸。到社会和生活的大熔炉中去锻炼去吸取营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开放观念呢?
  第一,以发展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我国的教育改革,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持续发展,促进我们综合国力的强盛,从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为此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必须树立起持续发展的观点。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材。而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其结果是有些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个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媒体曾经报道过有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也有天才少年最终碌碌无为。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现象呢?传统的应试教学害死人,很多学生把考取大学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一旦实现了这一目标就无所适从。而另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害怕考试,更怕考试后的排名次。虽然教育部三申五令严禁给中小学生排名,但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排名还是在偷偷进行,这给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未来社会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怎样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我们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让学生考取一个好的学校。
  第二,以民主的意识组织课堂的教学。
  传统的课堂形式是教师讲、问,学生听、记、答。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沉沉,很难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其实教材中精选的文章,它所蕴含的语音美、语意美、语境美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得出来的。只有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吟诵,顽强的拼搏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高尚的爱国情怀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一生。就像杜甫诗中所说的“润物细无声”一样,讲究熏陶和感染。因此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这种民主和开放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成长。
  
  二、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教学的内容不能“死守”教材,教材所选的课文毕竟有限,教师要适时推荐一些具有时代性,文质兼美的报刊杂志给学生看;也可推荐一些优秀的影片增长学生的见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国计民生。千万不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以语文为基础联系其他学科。
  语文教学既要有其自身特点,同时我们还要将他与其他学科合理地有机结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知道学好语文对学好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解数学应用题时,我们就要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深入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寻找有效的解题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语文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其它学科的材料的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我们千万不能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进行教学,应该全面综合考虑,研究出科学的方法,使文理科内容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化学学科的知识去理解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利用熟悉的历史小故事去阅读文言文。
  第二,以课堂为阵地开展活动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目前这个社会对人材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他们。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不可少,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材。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加强语文的实用性研究,彰显语文的交际功能和审美能力。具体地说,语文教师可以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多阅读报纸、杂志去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可以利用课前1分钟组织学生演讲、播新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比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对长江水质进行调查研究了一个月,把自己调查的结果用小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进行评比并张贴在教室内醒目的位置。在活动中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的能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喜的是现在语文教材上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但有些教师对此置之不理,笔者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好好利用这一块内容,认真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开放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存在着单调、机械的特点,学生非常讨厌这种陈腐的填鸭式的课堂模式。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能用新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以多媒体为教具吸引学生
  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电视机、VCD、实物投影、电脑已成为目前许多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给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以极大的帮助。比如笔者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的位置、碑上的浮雕等问题十分抽象,在传统的教学中我只是粗枝大叶地交待一下。而现在我一边讲解一边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影视资料找到纪念碑的准确位置,化抽象为具体。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其次以学法传授为重点提高效率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叶圣陶先生对“扶”与“放”有精辟的论述:教学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评价一堂课好不好主要看教师有没有传授学生方法,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不体现传授方法的课?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就不是好课。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切不可机械、随意,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学会学习。
  第三以个体参与为手段培养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面向社会,适应未来。山东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取得这些惊人的成绩,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打破了传统课堂四平八稳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讲,乐于讲。在讲的过程中既让老师清楚问题所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个体参与不仅在课内,更重要在课外。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更多地去亲近自然,走向社会。多观看一些反映时代和社会特点的优秀影片,比如最近的《2012》、《唐山大地震》等电影要及时让学生看,不但要了解故事情节,更要思考导演拍摄这些影片的目的,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开展演讲、辩论、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用自己的、鲜活的语言去描绘生活,感受社会。近年来的语文中考的作文题目越来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题不再是一些单纯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而更多的是团结合作、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精神品质。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的认识、感悟能力。学生可能会束手无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语文学科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必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用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去组织自己的教学,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现有的桥梁伸缩装置中.模数式伸缩装置因其具有结构经久耐用、防水性能好、安装方便等特点,因而在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现有模数式伸缩装置的高度较高,需在梁体端
本文分析我国现有悬索桥主缆索股锚固系统的类型、优缺点,探讨预应力锚固系统在设计、施工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最后展望预应力锚固系统的发展。
重庆双碑嘉陵江大桥主跨330米,为高低塔单索面双排索斜拉桥,主梁悬臂浇筑施工,节段长7米,重约460t。本文介绍组合式挂篮悬臂浇筑与钢绞线群锚斜拉索施工配合在本桥施工中的应用。
该文提出多阶段预应力空间网架结构一次张拉计算法,将某一阶段第i次对i预应力杆增加的预应力值作为未知数,通过结构力学方法建立该阶段预应力准则方程式并求解之。然后可计算该
控制系统在设计和实现中普遍存在着不确定性。当被控对象参数变化范围很大时,一般的反馈控制、最优控制和校正控制往往无法圆满解决问题,由此产生了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系
随着大直径钢拉杆在桥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了解40cr材料应用于钢拉杆的机械性能,确保桥梁的运营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为后期拉杆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本文研究了从同一根大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