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情境分为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及问题情境五种形式: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绅听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加编有趣的儿歌,学生一定很好奇。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他们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再如,教完“7的组成”后练习:
师:我出2(伸2指)
生:我出5(伸5指)
师:我出3(伸3指)
生:我出4(伸4指)
……
把类似的游戏渗透到课堂,使学生学有兴趣。
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創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使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体会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创设一个魅力无穷、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就会让小学生爱上数学。
教学实践表明,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情境分为故事情境、竞争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及问题情境五种形式: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绅听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加编有趣的儿歌,学生一定很好奇。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他们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再如,教完“7的组成”后练习:
师:我出2(伸2指)
生:我出5(伸5指)
师:我出3(伸3指)
生:我出4(伸4指)
……
把类似的游戏渗透到课堂,使学生学有兴趣。
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創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使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体会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创设一个魅力无穷、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就会让小学生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