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u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它要求教师把握学习的本质,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所必需的理想的学习模式。
  深度学习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的,相应地,深度教学则是從教师教的角度提出的,它们共同指向“让学习发生”。让学习发生就是要呈现知识本身的属性,还原学习的本质,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阅读本期杂志,可以发现其中有多篇文章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了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量“材”而行,在梳理与建构中深度开发学习内容
  (一)学材新视角,让知识“再生长”
  学生的学习要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学习主题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来确定。在“本期话题”中,杭州市名师王丽兵带领其团队,以数学拓展课研究为载体,针对拓展课“上什么”的难题,开展了拓展课内容开发策略的研究。他们挖掘了许多新颖的拓展课题素材,如在教材知识序列中“缺位”但学生很感兴趣的优角、统计图内容的拓展——雷达图、建立在二进制基础上的“二维码”等等。通过四个教学案例的展示可以发现,数学拓展课由于内容取材范围不受基础性课程知识体系的限制,可从多个领域、多个维度进行拓展、挖掘和整合,这组文章为一线教师拓展课学材内容的开发提供了新视角。
  (二)学材微创新,促学生“深思维”
  在“备课之窗”栏目中,有六篇“教学小问”,有心的数学老师们巧用普普通通的教学材料,教出了大学问。
  徐志浩老师在《怎样利用汉字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一文中,巧妙地运用汉字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在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语文的联系中循序渐进地对“轴对称”这一知识点进行了理解、内化和巩固。谢姣老师在《如何利用正方形“黑洞”游戏提高小数减法练习的趣味性》一文中,针对计算课练习单调乏味的现状,带来了正方形“黑洞”游戏。小小的创意让小数减法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小问”中的文章虽短小,但操作性极强,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其实许多课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教师深度开发了既能基于儿童立场又能指向知识本质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学习体验,建构新的知识。“教学小问”在这方面的探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
  二、有“法”可依,在实践与联系中深度提升学习能力
  科技的进步、认知的提升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情的学法改进,是促进深度学习更好延伸的重要一环。在本期发表的文章中,有几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学习方式变革的相关思考。
  (一)单元整合式学习,统筹优化
  张晗芬老师在《创造 择优 规范——“多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单元整合教学实践》一文中提出,学生在多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学习中有两点困惑:为什么乘法竖式要并成一层,而除法竖式却要分成两层?为什么乘法要从低位算起,而此外,我们的教学更需要理论知识的高位引领,本期还有两篇佳作值得细细品读。一篇是代婧宇、郜舒竹老师的《“等号”意义文献考察》,等号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它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且它们之间存在联系。小小的等号不仅是一个指向运算结果的操作符号,同时也是表达等价关系的符号,甚至更倾向于表达多方的等价关系。了解了等号的前世今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预设好“关系”思维,后续的学习就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另一篇是王小明老师的《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同课异构课例分析——以〈平移与旋转〉为例》。这篇文章以特级教师吴正宪、吴金根的同课异构课例——《平移与旋转》为例,运用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的思想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提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质量,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式。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几何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采用SOLO分类理论对四年级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层次进行测评,学生几何思维总体表现不佳,多数学生处于多点结构水平,对寻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知识内在结构存在缺失,推理能力、关联思维需要锻炼。教师应重视几何概念的定义过程,提高学生概念同化的能力;重视几何概念变式教学,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重视几何概念体系构建,促进概念的深度理解;重视非常规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
【摘 要】“打电话”一课的情境设置离学生的现实经验比较远,学生会考虑现实操作问题,导致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材编排意图通过优化方案,让学生经历建立模型、归纳推理的过程。巧借“触碰救人”情境,利用图式教学、优化方案、弱化表格、建立数据线模型等活动,可让学生感悟倍增的数学规律。  【关键词】方案;模型;图式;推理  “倍增问题”即我们熟悉的“打电话”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在四年级上册
【摘 要】“认识底和高”以四个活动为支架,依托四个板块,多任务驱动进行教学,以期落实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通过对比活动,强化对“高”概念的认知,在操作活动中深化对底和高的理解,分层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底和高;反思  “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画平行线之间的
【摘 要】植树问题是数学广角的经典内容。课堂上,教师能顺利引导学生得出三种模型的公式,可一旦进入实际应用,学生往往又不知所措。有效教学的展开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追本溯源,分析植树问题的本质属性,确定教学定位;二是求简重悟,从包含除的意义入手,经历“段数”与“棵数”建立联系的过程,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三是学以致用,通过递进式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应用所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摘 要】随着深度学习理念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将学生引向数学本质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不应只简单地推理尾数特征,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其背后的本质原因。借助数形结合,让学生充分经历分类中追溯源头、变化中寻求不变、迁移中促进内化、比较中升华本质的过程,帮助学生在研究变与不变中,理解其本质,推理其特征,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关键词】数形结合;特征本质;深度学习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紧紧抓住“生活”,让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小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数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追踪评价就要以“高效课堂评价体系”为统领,采取“课堂观察、录像微格量表和检测性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式评价方式,对教与学的执行情况开展多次追踪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教与学的行为,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录像课 高效课堂 发展性评价  2014年度教育部办公厅发起的“一师一优课”活动历时1年多,已于日前落下帷幕。我市有12节录像课荣获“部级优课”。能取
5月13日   我喜欢人家夸我是一只漂亮的蜻蜓。   可爸爸说,漂亮是妹妹的事情,我是男孩子,男孩子要勇敢。  我要做一只勇敢的蜻蜓。  5月15日   妈妈说我小时侯叫水虿(chài),游泳可棒啦。   现在我叫蜻蜓,我会飞却不会游泳啦。   为什么我不能又会游泳又会飞呢?  5月18日   今天我和妹妹在池塘边比赛捉蚊子,我赢啦!妹妹不高兴地噘(juē)着嘴。我对她说再比一次她准能
【摘 要】“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点课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并在学习素材上给学生提供观察、估测、比较的各种图形,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并借助于问题的引领,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关键词】面积和面积单位 素材整合 问题引领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
引子  东山再起,成语出典《晋书·谢安传》。  在一些史学家眼里,中国历史上的晋代名士辈出。晋人的潇洒,不滞于物质而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那个时期的士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自然,他们表里澄澈、坦荡空明,建立了唯美的哲学意境。  这个时代曾经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后人的书法大家,其中有卫瓘、索靖、卫铄(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等等。  毛泽东对谢安评价极高,他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